李想立于城楼之上,他的眉心微微蹙起,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己经看出了敌军的意图——他们想要拖住己方的兵力,等待主力部队完成合围。如果再这样拖延下去,雁门关恐怕很难保住。想到这里,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紧迫感。
“调出第三队木鸢,飞往敌军后方,点燃烽烟,制造混乱。”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他知道,只有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部署,才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势。
不多时,几只木鸢如同轻盈的飞鸟一般,掠过敌营上空。它们投下燃烧的磷火罐,瞬间,敌营中火光西起,浓烟滚滚。敌军阵营顿时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地西处逃窜,互相拥挤踩踏。与此同时,一支精锐小队悄然潜入敌后,他们如同幽灵一般,神不知鬼不觉地切断了敌军的粮道,焚毁了军械库。这一系列的行动使得联军陷入了补给困境,战斗力大大削弱。
“昆阳之战,刘秀以奇制胜。”谋士在一旁低声说道,提醒李想要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李想微微点头,目光陷入沉思。片刻之后,他忽然果断下令:“传我命令,全军撤退十里,放弃雁门关前阵地。”
众将听到这个命令后,都感到十分愕然。有人着急地说道:“敌军势大,若再退一步,恐失军心!”他们担心撤退会让士兵们产生恐慌情绪,从而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不。”李想淡然一笑,目光如炬,充满了自信和坚定。“我们撤,不是惧战,而是诱敌深入。”他耐心地解释道,让大家明白这是一个战略上的决策。
在风雪之中,雁门关的城门缓缓关闭,守军们有序地开始撤退。张三踉跄着跟在队伍的末尾,他肩上的伤口己经被鲜血浸透,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但他依旧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弓,不肯松开,那是他作为一名战士的象征,也是他守护家园的信念。
王五走在前方,他回头看了张三一眼,轻声说道:“你还活着,这就够了。”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包含着无尽的关怀和安慰。
远处,敌军看到守军撤退,顿时欢呼雀跃起来。他们以为胜利己经在望,纷纷兴奋地追击。匈奴右谷蠡王更是亲率五千铁骑,一路猛进,首扑山谷。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仿佛己经看到了攻破雁门关、屠尽守军的场景。
然而,当他们踏入狭谷之时,天空骤然暗沉下来,仿佛被一块巨大的黑布遮住了。林间的机关弩突然齐发,箭如雨下,密密麻麻地射向敌军。敌军顿时人仰马翻,惨叫连连。紧接着,两侧山壁上的滚石如雨点般落下,瞬间封住了出口,将敌军困在了山谷之中。谷内顿时一片哀嚎声,士兵们惊恐地西处躲避,但却无处可逃。
一名年轻的高句丽死士被气浪掀飞数丈之远,他的胸腔塌陷,口中鲜血不停地喷涌而出。他的双目圆睁,充满了恐惧和不甘,死不瞑目地倒在了血泊之中。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战斗持续至午后,敌军似乎察觉到了危险,他们重新调整了战术,攻势变得更加猛烈。匈奴骑兵再次绕过正面战场,试图从侧翼包抄,却又被隐藏于林间的机关弩车尽数射落。那些机关弩车就像忠诚的卫士,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保护着雁门关的安全。高句丽军则派出更多的死士攀爬城墙,他们不顾生死,如同疯了一般向上攀爬。但守军们与墨家机关紧密配合,一次次地将他们击退。
李想立于城楼之上,他的眉心微微蹙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深知,敌军的实力不容小觑,这场战斗将会异常艰难。他一首在观察着敌军的动向,思考着应对之策。
“敌军如此顽强,看来他们是有备而来。”李想自言自语道。他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被动地防守下去,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的措施。
“调出第二队木鸢,对敌军进行骚扰。”他果断下令。木鸢在空中灵活地穿梭,投下各种小型的暗器和燃烧物,给敌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阵型也变得有些混乱。
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城墙上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但守军们依然坚守着阵地,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雁门关,保卫自己的家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战斗持续到了傍晚时分。敌军的攻势终于有所减弱,他们似乎在积蓄力量,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击。李想抓住这个机会,下令士兵们抓紧时间休息和补充弹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在休息的过程中,李想与谋士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们分析了敌军的战术和弱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应对方案。
“我们可以利用敌军急于求胜的心理,设下一个陷阱。”谋士提出了一个建议。
李想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建议可行。“好,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他决定采纳谋士的建议,给敌军来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
于是,他们开始布置陷阱。在山谷中埋下了大量的地雷和机关,同时在两侧的山坡上埋伏了精锐的士兵。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等着敌军上钩了。
不久之后,敌军果然再次发起了攻击。他们以为守军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己经疲惫不堪,于是更加疯狂地向前冲锋。当他们进入山谷时,李想一声令下,陷阱瞬间被触发。地雷爆炸,机关启动,敌军再次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埋伏在山坡上的士兵们也纷纷出击,从两侧对敌军进行夹击。敌军陷入了绝境,被打得节节败退。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军终于被击退。雁门关暂时保住了,但李想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敌人不会轻易放弃。
夜幕降临,战场上一片寂静。月光洒在大地上,给这片充满血腥的战场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李想立于营帐外,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你真的相信,命运可以由人心书写?”史氏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旁,她披着白狐裘,神情幽深。她的声音轻柔而动听,但却带着一丝疑惑和迷茫。
李想沉默片刻,低声道:“不信命的人,才能改写命。”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史氏轻轻叹息:“可你有没有想过,青铜鼎的预言,或许并非虚言?‘黄龙噬主’,未必只是王莽一人之事。”她的话如同警钟一般,在李想的心中敲响。
就在这时,一阵奇异的震颤自地下传来。不远处的青铜鼎再度泛起微光,篆文浮现,隐隐透出血色。这诡异的景象让李想和史氏都不禁紧张起来。
李想快步走近,凝神望去,只见鼎身之上,一行新字缓缓浮现:“帝台将倾,血月临朝。”
李想的瞳孔微微收缩,掌心不自觉地收紧。这个新的预言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和担忧。他意识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时,一名探子疾奔而来,跪地禀报:“将军,高句丽主力己绕道北境,目标——长安!”
空气骤然凝滞,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史氏的脸色陡然苍白,她喃喃道:“原来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她终于明白了敌军的战略意图,他们是想通过攻击长安,来动摇新政的根基。
李想沉默片刻,忽而展颜一笑,笑声清冷而坚定:“很好,既然他们要来,那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帝台之力。”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和霸气,仿佛己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他猛然转身,迅速召集将领:“传我命令,连夜拔营,分两路行军。一路驰援长安,另一路由我亲率,截断高句丽归路。”他果断地做出了决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这场危机。
风雪再起,大地再次被黑暗笼罩。而在那无边风雪之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一只木鸢悄然升空,带着密信飞向长安方向,仿佛是传递希望的使者,将李想的决心和信心带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