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女总裁

第82集 情感归宿

加入书架
书名:
从打工妹到女总裁
作者:
离翁随笔
本章字数:
5200
更新时间:
2025-05-26

青海湖畔的晨曦中,圆圆站在智能帐篷前,看谢峰背着帆布包从草甸走来。

他的登山靴上沾着露水,手里握着一束刚采的格桑花,花瓣上还停着一只蓝紫色的蝴蝶。智能手表震动,传来张小雨的消息:"董事会刚通过'蒲公英计划',今年将在全球新增100所科技梦想教室。"

她轻笑一声,将手机塞进冲锋衣口袋,任由湖风掀起围巾的一角。

"还记得这里吗?"

谢峰递上花束,指了指远处的沙丘,"1995年,我们在这里迷了路,最后是靠你做的太阳能指南针找到出路。"

他的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柔,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圆圆接过花,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老茧——那是常年握登山杖和电路板留下的痕迹。

记忆突然翻涌:二十五年前的暴雨夜,他们被困在这片戈壁,粮食只剩半块压缩饼干,她却坚持用最后的电量修复了牧民的卫星电话。

谢峰当时说的话此刻清晰如昨:"你啊,总是先想着救别人,什么时候能想想自己?"

智能帐篷的投影系统自动开启,墙面映出1998年的老照片:穿着冲锋衣的圆圆蹲在青海湖边,给藏族小女孩调试智能助听器,谢峰举着相机站在身后,镜头里的阳光正落在她发梢。"

那时你说要走遍中国的偏远地区,"谢峰指着照片里她磨破的袖口,"我就想,不如做你的专职摄影师吧,顺便当个免费保镖。"

风突然变大,格桑花的花瓣轻轻颤动。圆圆转身看向湖面,智能监测浮标正在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那是他们用废旧电路板改造的生态监测系统。

"其实我早就知道,"她轻声说,"你放弃德国实验室的offer,不是因为喜欢徒步,是因为我那句'想让科技照进每一个角落'。"

谢峰愣住了。

远处的布哈河传来潺潺水声,一群斑头雁正排着队掠过雪山。

他想起二十年前在可可西里,圆圆为了给保护区设计智能巡护系统,连续三天没合眼,最后靠在他肩头睡着时,手里还攥着未完成的电路图。"那时候我就想,"他伸手轻轻拂去她肩头的草屑,"这个女人心里装着整个世界,而我有幸能装下她的背影。"

暮色浸染草原时,他们在帐篷前支起篝火。

智能无人机自动抛洒驱蚊水雾,谢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各地收集的蒲公英标本和旧车票。"

这是2003年去云南的大巴票,"他展开一张泛黄的纸片,票根处有圆圆用铅笔写的"智能水窖设计稿","你当时在摇晃的车厢里画电路板,我怕你晕车,就一首给你讲沿途的植物。"

圆圆凑近火光,看着标本夹里的青海蒲公英——那是2010年他们第一次共同完成的公益项目,用智能风力发电机为牧区供电,种子般的微型风车至今还在三江源转动。

"记得你说过,蒲公英的种子是最自由的旅行者。"

她拿起一枚标本,绒毛在火光中泛着微光,"其实我们才是,带着科技的种子到处生根。"

谢峰突然从铁皮盒底层拿出一个丝绒小盒。打开时,里面是一枚用钛合金和蒲公英绒毛制成的戒指,金属内环刻着极小的电路板纹路。"

2008年金融危机时,你把婚戒熔了换零件,"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后来我用剩下的金属渣做了这个模型,本来想等公司上市那天给你......"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刻。"

圆圆伸出手,无名指上还留着1985年焊接时的烫伤疤痕。

戒指戴上的瞬间,智能绒毛突然亮起微光,与远处的生态监测浮标形成呼应。

湖面倒映着星空,智能帐篷的投影系统适时地播放起《致爱丽丝》——那是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听的曲子。

"知道我为什么一首没答应求婚吗?"她靠在谢峰肩头,听着他均匀的心跳声,"因为我们的爱情早就在一次次冒险中完成了仪式。

在玉树地震灾区搭建临时医疗站时,在撒哈拉沙漠调试太阳能基站时,在元宇宙项目崩盘那天你陪我在天台看星星时......"她抬头看他,眼中映着篝火的光,"每一次共患难,都是我们的结婚典礼。"

谢峰笑了,他想起去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圆圆为了测试智能登山设备,硬是拖着他爬上海拔西千米的雪山。中途遇到暴风雪,他们躲在岩洞里,用体温焐热即将冻坏的传感器。

那时她开玩笑说:"等我们老了,就把这些设备埋在雪山里,让它们变成科技化石。"

"下个月的全球科技峰会,"圆圆突然说,"想和我一起走红毯吗?这次不是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而是......"

"而是圆太太?"

谢峰接过话头,指尖轻轻抚过她的婚戒。

远处的智能无人机编队突然升空,在夜空拼出"XY+FY"的字样——那是他们名字的首字母。青海湖的夜风吹来,带着蒲公英的轻絮,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为这场迟到的告白鼓掌。

三天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张小雨举着接机牌在到达口张望,突然听见周围响起低低的惊呼。

人群自动让出通道,圆圆和谢峰并肩走来,她的无名指上戴着那枚钛合金戒指,而他的胸前别着圆氏的智能徽章,徽章正根据两人交叠的心跳频率变幻着玫瑰色的光。

"董事长,您终于舍得度蜜月了?"

张小雨笑着接过行李,注意到谢峰手里的帆布包上缝着新补丁——那是用圆圆第一件智能插座的包装纸改制的。

"蜜月?"

圆圆轻笑,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们打算先去非洲验收智能医疗站,然后绕道巴西参加科技梦想教室的开学典礼。

对了,"她递给张小雨一个U盘,"里面是我们在青海用蒲公英绒毛做的新型传感器数据,你让研发部试试看。"

谢峰看着她们默契的互动,突然想起在青海湖畔,圆圆说过的话:"最好的爱情不该是彼此的羁绊,而该是共同生长的土壤。"

此刻,他看着眼前两个女人眼中跳动的光,终于明白,她们早己把爱情、事业和理想熔铸成了同一个信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无论飞多远,终将在最需要的地方,长出新的希望。

夜幕降临时,圆氏集团总部的玻璃幕墙上,蒲公英的投影正在缓缓旋转。

张小雨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街道上的智能路灯依次亮起,想起今天在机场看见的画面:谢峰为圆圆整理围巾时,指尖划过她鬓角的白发,眼中满是温柔与骄傲。

手机震动,传来圆圆的消息:"爱情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一起走向更远的起点。"

张小雨笑了,抬头看向夜空,一颗流星划过,像极了青海湖畔那些乘风而起的蒲公英种子——带着科技的温度,带着人间的真情,去向永远充满希望的远方。

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枚蒲公英种子落在李氏集团重组后的"技术普惠实验室"窗台上。

新上任的年轻工程师拾起它,夹进《科技与人文融合指南》的书页里。

窗外,春雨润泽着大地,而爱情与理想的种子,早己在无数人的心中,悄悄埋下了发芽的伏笔。

(待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