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满最近迷上了做些家常吃食。不是为了卖,就是想让家里人吃得舒坦些。这天早上,她起得早,用空间里的新麦磨的面粉,做了些葱油饼。面团擀得薄薄的,刷上油酥,撒上葱花和盐,卷起来擀成圆饼,放进锅里烙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油香混着葱香,能鲜掉眉毛。
赵桂兰第一个起来,闻到香味就进了厨房,拿起一块饼就往嘴里塞:“这饼比镇上饭馆做的还好吃!”
“您慢点吃,锅里还有呢。”舒小满笑着说,又给她盛了碗小米粥。
舒父和周翠兰起来时,葱油饼己经摆了满满一盘子。舒父边吃边说:“今天我去县城给你送货架,顺便看看你的铺子。”
“爹,您别累着。”舒小满说。
“不累,”舒父摆摆手,“我还想看看,我家丫头的铺子到底啥样呢。”
吃过早饭,舒父扛着货架木料去了县城,舒小满则留在家里,打算做些芝麻汤圆当零嘴。这汤圆不用卖,是给招待所的李教授准备的——林采购员说李教授年纪大了,牙口不好,爱吃些软糯的东西。
舒小满把糯米粉和好,搓成小小的圆子,里面包上芝麻馅,放进锅里煮熟,捞出来过遍凉水,再用蜂蜜拌了,装在罐子里,打算下午送去。
周翠兰看着她忙活,忍不住说:“你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教授这么上心,图啥?”
“不图啥,”舒小满笑着说,“人家是文化人,能尝尝我做的东西,是我的福气。再说了,待人真诚点,总没错。”
下午去送汤圆时,李教授正好在招待所门口散步。他看到舒小满,笑着迎上来:“是小舒同志吧?你的话梅和橄榄都很好吃,谢谢你。”
“教授喜欢就好,”舒小满递过汤圆,“这是芝麻汤圆,软糯,您尝尝。”
李教授尝了一颗,眼睛一亮:“这手艺真不错!比我在省城吃的还地道。小舒同志,你这手艺是家传的?”
“是我自己琢磨的。”舒小满不好意思地说。
李教授点点头,赞许地说:“现在像你这样肯琢磨、肯下功夫的年轻人不多了。我看你这铺子生意挺好,有没有想过以后开个大点的店?”
舒小满愣了一下:“大点的店?”
“是啊,”李教授说,“你这手艺好,用料实在,要是开个点心铺,肯定能火。我认识省城里的点心师傅,要是你想学,可以帮你搭个线。”
舒小满心里一热,连忙道谢:“谢谢您教授,我记下了!”
送走李教授,林采购员笑着说:“李教授可是省食品研究所的专家,他能看上你的手艺,是你的造化。”
舒小满心里暖烘烘的,觉得这汤圆送得值。
傍晚关店时,舒父己经把货架做好了,摆在铺子最显眼的位置,打磨得光滑发亮。舒小满看着崭新的货架,心里满是感激:“爹,谢谢您。”
“谢啥,”舒父搓着手,看着铺子,眼里满是骄傲,“我家丫头有出息,爹做个货架算啥。”
回家的路上,舒父一路都在说铺子的事,说哪个顾客夸了零嘴好吃,哪个邻居羡慕他有个好闺女。舒小满听着,觉得这平凡的日子里,藏着说不尽的暖。
她知道,不管生意做多大,这家常的滋味、家人的温暖,才是最该珍惜的。就像那葱油饼,简单朴素,却最能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