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一刀而天下惧

第4章 东来紫气三千里

加入书架
书名:
执一刀而天下惧
作者:
土豆就是我的命
本章字数:
4520
更新时间:
2025-07-08

“头,知县大人叫你。”苏奕泓刚在椅中坐下,还未坐稳,便有手下匆匆来报。

苏奕泓闻言,赶忙起身,整了整衣衫,将褶皱一一抚平,而后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知县住所快步走去。

一路上,他心中暗自思忖,猜想着知县大人此番唤他所为何事。

不多时,苏奕泓便来到知县书房外,正欲抬手叩门,屋内便传来知县大人熟悉的声音:“进来吧。”声音透过厚实的木门,清晰地传入苏奕泓耳中。

苏奕泓轻轻推开门,迈步入内,对着屋内的刘知县躬身行礼,恭敬说道:“大人。”

“坐吧。”刘知县抬了抬手,招呼苏奕泓在一旁坐下。

待苏奕泓落座后,刘知县目光温和地看着他,开口问道:“李垣那小子跟你说过了吧。”

“是的。”苏奕泓一下反应过来,点头回答,简短的两个字,却透着沉稳与谦逊。

刘知县微微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惋惜之色,无奈说道:“我是真舍不得你啊,若不是你天生不能打开文窍,我定是想收你为亲传弟子的。”语气中满是遗憾

“还好,你的武道资质着实不差,出乎我的意料。

在没有大药打下根基的情况下,进步如此之快,年仅十八岁便突破到通玄入微之境。

放眼整个大渝王朝,这般天赋,那可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不过你这小子,平日里也太能藏拙了。”

刘知县眯着眼睛,似笑非笑地看着苏奕泓,言语间既有夸赞,又带着一丝怪异。

刘知县身子微微前倾,语重心长地接着说道:“以你的资质,走兵道和绣衣使者这两条路,当属晋升最为快捷的途径。

.只可惜,兵道被三大将门和天策府牢牢把持,他们与我儒家互为文武,立场相悖。如此一来,我也只能推荐你前往绣衣使。”

刘知县这番话,可谓是掏心掏肺,毫无保留地为苏奕泓分析着前路。

说罢,刘知县伸手从桌上拿起一块玉佩,递向苏奕泓,说道:

“你把这个拿着吧,我在绣衣使和儒家都有些关系,往后遇事,拿出它,多少能起到些作用。”

苏奕泓定睛一看,只见玉佩中心刻着一个“禹”字,心中顿时明白,这乃是刘大人的贴身之物,赶忙推辞道:“大人,这太贵重了,实在不好。”

“拿着!”刘知县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将玉佩硬塞到苏奕泓手中,感慨地说道:“以后去了绣衣使,就别再叫我大人了,叫我一声先生吧。没能收你为弟子,也算是我的一大憾事。”

苏奕泓心中感动不己,起身朝着刘知县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诚挚说道:“先生,虽然未能有幸拜入您的门下,但这些年来,幸亏有您的悉心教诲,弟子感激不尽。”

刘知县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中满是欣慰,开口提点道:“现今之世,虽偶有波动,但当今圣上励精图治,一心想要开创盛世。

你不必再如以往般藏着掖着。为师虽对武道了解不多,可这世间万事,归根结底不过一个‘争’字。

道经有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所说的并非是让人不去争,而是要以堂皇大势而压之。

你那出众的资质,便是你最大的资源。绣衣使之中,人人都在争先奋进,你只管放心去争,你身后还有我呢。

人不轻狂枉少年,你正值青春年少,当有朝气,莫要瞻前顾后。”

“先生,弟子明白了。”苏奕泓恭敬地回应道,刘知县的一番话,如同一盏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这就对了嘛,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朝气,瞻前顾后可不是你这个年纪该有的状态。”

刘知县满意地笑了笑,伸手高兴地拍了拍苏奕泓的肩膀。

苏奕泓心中清楚,刘知县这么多年一首卡在一个境界未能突破。

根据他平日的观察与猜测,刘知县应该是卡在西品君子境,难以凝聚出足够强大的浩然正气。

刘知县对自己恩重如山,苏奕泓一首心怀感激,此刻见先生如此,便想着一定要为他做点什么。

“怎么眉头又皱上了?”刘知县敏锐地察觉到苏奕泓神色的变化,关切地问道。

“先生,弟子近日曾看到一篇文章,心中有所感悟,想写给先生看看。”苏奕泓说道。

“喔?写下来看看。”刘知县一听,顿时来了兴致。

他一边说着,一边亲自起身,拿来笔墨纸砚,而后坐在一旁,亲自为苏奕泓磨墨。

刘知县对苏奕泓的文章甚是期待,更何况,苏奕泓那一手飘逸灵动的瘦金体,一首让他喜爱有加。

苏奕泓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而后在宣纸上挥毫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笔锋流转间,尽显瘦金体的独特韵味,透出一股堂皇正大的刀意。

随着苏奕泓的书写,刘知县不禁跟着轻声诵读起来。

渐渐地,他头顶开始冒出丝丝紫色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如同袅袅青烟,缓缓升腾。

待苏奕泓全文写完,只见天空中陡然出现浩然紫气,竟绵延出三千里之遥。

正气诗卷仿佛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从桌上轻轻飞起,缓缓飞入紫气之中,在紫气里沉浮飘荡,宛如一叶扁舟在浩瀚的紫色海洋中摇曳。

随后,浩然紫气和正气诗卷一同朝着刘知县眉心的文宫飘去,眨眼间便没入其中。

文宫被一股堂皇正大的力量瞬间撑开,赫然扩大到万里之广。

文宫之中原先的抑郁之气,夹杂的一些杂气,被浩然紫气一扫而光。

万里文宫之中升起九十九座青玉碑,每座碑上都自动刻满古往今来君子行径,碑身散发的柔光连成一片浩然墨海。

此乃西品君子境大成之象,以文气凝碑,以正气化世,终成“不与俗争,而万邪莫侵”的无上格局。

而正气诗图卷,也在这奇妙的变化中,成为了刘禹的本命文宝,与他的灵魂紧密相连。

也就在突破的这一瞬间,天下为之震动,东来的紫气,绵延三千里,祥瑞之光普照大地。此等异象,正是圣人降世之象。

这一日,京都长安内的圣人之像突然剧烈震动起来。

城内的许多大儒们纷纷察觉到这一奇异景象,喜极而呼:“儒家大兴矣!”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