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还像昨天那样照进实验室,只是今天每个人的动作都快了不少。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拿着放大镜,眼睛贴得几乎要碰到玻璃表面。
“这道划痕不深,但影响观感。”他边说边用手指轻轻蹭了蹭那块样品,“得想办法处理。”
小李在旁边蹲着,手里拿着记录本:“要不要重新抛光?不过时间上可能来不及。”
“抛光会耽误进度。”王强插话,“咱又不是卖艺术品,功能不出问题就行。”
“功能是没问题,”刘好仃放下放大镜,“可用户第一眼看到的可是外观。咱们做的是智能调光玻璃,不是旧窗户。”
张建国一首没说话,此刻忽然开口:“我认识个朋友,在玻璃深加工厂上班,他那边有抛光设备,可以借我们用一下。”
“行啊!”刘好仃一拍大腿,“你赶紧联系他,看看今晚能不能过去。”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有人检查焊接点,有人准备运输工具,还有人开始整理测试所需的仪器清单。
整个上午就像一场紧锣密鼓的排练,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似的转个不停。
到了下午,样品终于送回实验室。经过抛光处理后,那些细小划痕几乎看不出来,灯光下甚至还能映出人影。
“这下像个样儿了。”王强满意地点头。
“别急着夸,还没通电呢。”刘好仃笑着摇头。
他们围在实验台前,像一群等待奇迹的孩子。
“稳压器换过了吗?”刘好仃问。
“换了三遍。”小李举手示意,“这次是全新的,电压波动控制在±0.5V以内。”
“手机APP调试好了?”刘好仃继续问。
“亮度调节范围也调到最大,从1%到100%都能模拟。”张建国补充。
“那就——通电吧。”刘好仃做了个手势。
小李按下开关,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
电流检测仪亮起,屏幕上的数字开始跳动。
“电压稳定,温度正常。”张建国盯着仪表盘。
“开始测试。”刘好仃拿起遥控器,调整光线模拟器的亮度。
灯光缓缓变亮,玻璃的颜色随之慢慢变深,像是被一层无形的手轻轻涂抹上色。
“反应速度比上次快了。”王强睁大眼睛。
“延迟大概只有0.3秒。”小李迅速记下数据。
众人松了口气。
“再来一次,手动模式。”刘好仃切换到另一个档位。
这一次,玻璃颜色变化更加细腻,仿佛能感知到每一个细微的光线变化。
“完美!”王强忍不住喊出来。
“别高兴太早。”刘好仃皱眉,“刚才测试的时候,我好像看到玻璃闪了一下。”
“我也看到了。”小李点头,“可能是信号干扰或者逻辑冲突。”
“那就再测一遍,这次全程录像。”张建国己经架起了摄像机。
新一轮测试开始。这次他们把手机APP的亮度调节频率设得更快,想看看极限情况下玻璃的表现。
果然,在某个亮度跳跃的节点,玻璃微微闪烁了一下,像是眨了眨眼。
“找到了!”小李兴奋地说,“看来控制逻辑确实有问题。”
“这个闪一下,说不定就是系统在‘思考’该怎么调光。”王强打趣。
“得优化算法。”刘好仃沉思片刻,“等明天专家来的时候,把这个现象给他们看看。”
大家纷纷点头,气氛却并没有因为这个小问题而低落。反而有种隐隐的兴奋,就像离终点只差最后一步的感觉。
“今晚回去好好休息,明天继续。”刘好仃拍拍手,“极限测试还在后面呢。”
第二天一早,高温箱己经预热完毕,压力测试仪也校准完成。
“温度设定50℃,维持两小时。”小李一边操作一边念叨。
“水压测试先从2MPa开始。”张建国盯着压力表,“慢慢加压。”
“样品状态良好。”王强汇报,“没有明显变形或裂纹。”
“温度稳定在49.8℃左右。”小李确认数据,“波动不大。”
“加压到3MPa。”张建国继续推进。
随着压力增加,样品边缘出现了一丝轻微的渗水痕迹。
“停!”刘好仃立刻叫停,“关掉加压阀。”
“怎么回事?”王强凑近看。
“密封工艺可能有问题。”刘好仃用手摸了摸那处渗水点,“得重新设计封边结构。”
“要不要换一块样品?”小李问。
“不用,先把这块的数据记录清楚。”刘好仃摇头,“问题找出来,才好改进。”
于是,他们又多花了一个小时,详细记录了温度、压力与渗水之间的关系曲线。
“看来还得请外援帮忙看看封边的问题。”小李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说。
“嗯。”刘好仃点头,“林工那边应该也有类似的经验。”
正当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时,质检员李工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另一块样品。
“刘哥,这块你们试过没?”他递过来一个编号为“B-07”的样品。
“没看过。”刘好仃接过,仔细端详,“这模块……有点不一样。”
“是啊,”李工点点头,“我在仓库角落找到的,标签写着‘备用’,但型号跟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
“这是谁留下的?”刘好仃皱眉。
“不清楚,应该是之前项目剩下的。”李工耸肩。
“先做个基础测试。”刘好仃把样品放在测试台上,“说不定是个意外惊喜。”
小李接通电源,调好参数,准备再次启动测试流程。
“准备好了吗?”刘好仃环顾西周。
“随时可以。”小李点头。
“那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