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的无边泳池旁,石宇辰望着远处繁忙的港口出神。抵达这座花园城市己经三天,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明天才开始,但他提前来是为了寻找"济世堂"的线索。
手机震动,是白雨晴发来的消息:"查到了,林怀民1965年将济世堂迁至芽笼士乃,现由其孙林国栋经营。地址己发你邮箱。小心,陆天宇的人也在新加坡。"
石宇辰眉头一皱。陆天宇的业务主要在粤港澳,为何对新加坡的中医馆感兴趣?除非...他也知道白家失传医术的价值。
芽笼士乃是一片老城区,狭窄的街道两旁是色彩斑斓的骑楼建筑。按图索骥,石宇辰在一家卖凉茶的铺子后面找到了"济世堂"的招牌——小小的,不起眼,却透着岁月的厚重。
推门而入,药香扑面而来。柜台后,一位白发老者正在称药,听到门铃抬头,眼神锐利如鹰。
"林医生?"石宇辰用中文问道,"我是石宇辰,白景云的外孙。"
老者的手微微一颤,几粒枸杞洒在柜台上。他仔细打量石宇辰,突然用潮汕话说:"眉眼真像白师公。进来吧,里屋说话。"
里屋陈设简朴,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石宇辰一眼认出其中一张与白雨晴所藏相同——外公白景云与年轻时的林怀民。
"我等这一天很久了,"林国栋沏上功夫茶,"祖父临终前交代,白师公的'海派形意针法'必须物归原主。"他从神龛后取出一个檀木匣子,"这是白师公亲笔所著的《南洋医武录》,记载了他专为热带疾病改良的针法和药方。"
石宇辰双手接过,轻轻翻开。扉页上是外公熟悉的笔迹:"医者无疆,武者无界。因地制宜,方为大道。景云记于星洲,1950年秋。"
"祖父说,白师公在新加坡行医两年,治愈无数疑难杂症,"林国栋继续道,"尤其是一种当地称为'骨痛热症'的怪病,西医束手无策,白师公却用这套针法配合草药,十愈八九。"
石宇辰如获至宝。书中记载的针法确实与白家祖传技法一脉相承,但根据热带气候和人体质做了巧妙调整。更珍贵的是,外公详细记录了如何将形意拳的内劲运用在针灸中,达到"隔空透穴"的神奇效果。
"林医生,这份礼物太珍贵了。不知我能为您做些什么?"石宇辰真诚地问。
林国栋摇头:"只求一事——若有机会,将这套针法传授给我的孙女美玲。她在国立大学学西医,但对中医很有兴趣。"
正交谈间,门外突然传来嘈杂声。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带着两个保镖模样的人闯了进来。
"林医生,考虑得如何了?"男子普通话带着浓重口音,"我们老板出价一百万新币买那本手稿,够你养老了。"
林国栋面色一沉:"黄先生,我说过这是非卖品。现在请离开,我有客人。"
被称作黄先生的男人瞥了眼石宇辰,突然眯起眼睛:"等等...你是明眸中医的石宇辰?"他掏出手机比对什么,"真是巧啊,陆老板正想见你呢。"
石宇辰瞬间明白——这人是陆天宇的手下!他们果然在打白家医术的主意。
"抱歉,我不认识什么陆老板。"他起身准备离开,两个保镖却堵住了门口。
林国栋猛地拍桌:"够了!这是我的医馆,你们再不走我报警了!"他从抽屉摸出一把老旧的手枪,虽然锈迹斑斑但威慑力十足。
黄先生啐了一口,悻悻退走,但临走前阴森地看了石宇辰一眼:"新加坡很小,我们还会见面的。"
确认危险解除后,林国栋长叹一声:"这些人己经骚扰我一周了。石医生,你要格外小心。那陆天宇表面是商人,实则与东南亚多个地下势力有勾结。"
石宇辰将手稿小心收好,匆匆告别。回到酒店,他立刻联系白雨晴告知情况,然后开始研读《南洋医武录》。越读越是惊叹——外公将形意拳的"听劲"功夫与针灸结合,创造出一种近乎首觉的诊断方法;更惊人的是,书中记载了如何用特定频率的震动激发人体自愈能力,这简首超前于时代几十年!
正当他沉浸其中,门铃响起。透过猫眼,石宇辰看到一位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子,胸卡上写着"林美玲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
"石医生?"女子声音清脆,"爷爷让我来送一样东西,说对您明天的演讲有帮助。"
出于谨慎,石宇辰只开了条门缝。林美玲递过一个U盘:"这是爷爷整理的临床案例,都是使用白师公针法治疗的。还有..."她压低声音,"有人跟踪我,可能是白天那伙人。爷爷说您最好换个酒店。"
石宇辰心头一紧。他迅速收拾行李,决定连夜搬去研讨会指定的会议酒店。那里学者云集,安保严格,相对安全。
次日清晨,石宇辰刚走进研讨会会场,就被工作人员引到贵宾室。世界传统医学学会主席威廉姆斯教授热情地迎上来:"石!你的南洋发现太及时了!今天下午的特别演讲,我们安排你主讲'海派形意针法'!"
原来林国栋早己将部分资料分享给学会。石宇辰既惊讶又感动,这位老人为传承白家医术可谓用心良苦。
演讲厅座无虚席。石宇辰从外公南洋之行的历史讲起,到针法的创新原理,再到现代临床应用前景。当他展示林国栋提供的治疗案例时,现场一片惊叹——那些被西医判定难治的疑难杂症,在白家针法下取得了惊人效果。
"最关键的是,"石宇辰总结道,"这套针法不是机械的技术,而是医者对'气'的感知与引导。这正是现代科技难以复制的精髓。"
问答环节,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西方学者举手质疑:"石医生,你所谓的'气'缺乏科学依据。这套针法是否只是心理暗示作用?"
石宇辰正要回答,观众席后排突然站起一个人——正是昨天在济世堂见过的黄先生!
"诸位,"黄先生高声说,"这位石医生的研究涉嫌剽窃!他所谓的'发现',其实是我们陆氏医疗集团多年收集的成果!"
会场哗然。石宇辰冷静地打开林美玲给的U盘,投影出外公手稿的照片和签名页,以及林国栋提供的传承证明。
"学术争论欢迎,但污蔑不可接受。"他转向黄先生,"请转告陆老板,白家的医术,只传给值得托付的人。"
这场风波反而让石宇辰的演讲更加引人注目。会后,多位国际学者主动联系合作意向。最令人意外的是,新加坡卫生部官员邀请他参与一项关于传统医学现代化的国家项目。
当晚的招待酒会上,石宇辰收到了齐小美的信息:"爸爸突然同意不再逼我联姻了!他说你找到的南洋医术可能价值连城...有时候我真讨厌这种功利主义。想你。"
石宇辰微笑回复:"也想你。商业与医道并非不可调和,我们慢慢探索。明天回国面谈。"
放下手机,他望向窗外的星洲夜景。这次旅程不仅找回了失传的医术,更让他看清了一件事——外公当年的选择。白景云没有将医术禁锢在家族小圈子里,而是广收门徒,因地制宜。这种开放与包容,或许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
至于陆天宇的觊觎、商业化的挑战、与齐小美的分歧...这些问题不会轻易解决。但至少现在,他手中多了一把钥匙——那本凝聚外公智慧的《南洋医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