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第二次征金川故事

第3章 朝议纷争

加入书架
书名:
乾隆皇帝第二次征金川故事
作者:
离翁随笔
本章字数:
6936
更新时间:
2025-04-06

诗曰:

金殿朝开议未休,金川危报惹烦愁。

统勋善策求和局,珅相豪情主伐谋。

晓岚权衡呈妙略,锡熊筹算解边忧。

圣颜凝虑难裁断,边事风云待运筹 。

晨曦初破,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朝阳的映照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太和殿外,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然而这祥和的氛围,却与殿内紧张压抑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太和殿内,雕梁画栋,朱漆大柱顶天立地。巨大的金龙藻井高悬于殿顶,金龙盘绕,栩栩如生,仿佛俯瞰着殿内发生的一切。文武百官身着朝服,神色各异,整齐地分列两旁。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大殿之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龙椅。

乾隆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面容冷峻,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众人的心思。此时,他的手中正握着一份关于金川局势的密报,这份密报,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也引发了今日这场激烈的朝议。

“众爱卿,如今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僧格桑妄图谋反,边境告急。今日召大家前来,就是要商讨应对之策,到底是出兵平叛,还是另有良策?诸位但说无妨。”乾隆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空旷的太和殿内回荡。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刘统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队列。他身形清瘦,面容严肃,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刘统勋双手抱拳,向乾隆行了一礼,缓缓说道:“皇上,金川之地,山峦叠嶂,地势极为复杂,易守难攻。且我朝近年来战事频繁,无论是西北的准噶尔之役,还是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使国库空虚。此时若再贸然出兵金川,无疑是雪上加霜,恐非明智之举。依臣之见,不如先派使者前去劝降,阐明我朝的威严与宽大之恩。若能和平解决,避免生灵涂炭,岂不更好?”

刘统勋的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和珅便冷笑一声,跨前一步。和珅身材高大,面容白皙,一双眼睛透着精明。他身着华丽的官服,腰间的玉佩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哼!刘大人此言差矣。索诺木与僧格桑狼子野心,从他们暗中勾结、调兵遣将的行径就可见一斑。若不及时剿灭,任由其发展壮大,必成我朝大患。我朝乃天朝上国,威名远扬,岂容小小土司挑衅?若不予以严惩,何以震慑西方,维护我朝的尊严与统治?”和珅言辞犀利,语气咄咄逼人。

刘统勋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被和珅的气势所吓倒。他向前走了两步,首视着和珅的眼睛,据理力争:“和大人,话虽如此,但战争一旦爆发,劳民伤财,不知要牺牲多少将士的性命,给百姓带来多大的灾难。况且,我军对金川的地形并不熟悉,贸然进攻,能有几成胜算?万一陷入持久战,不仅会让我朝元气大伤,还可能引发其他地区的不稳定。到那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收拾。”

和珅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双手抱胸,说道:“刘大人,你这是过于谨慎了。我朝兵强马壮,将士们英勇善战,区区金川土司,何足惧哉!只要制定合理的战略,选任得力的将领,定能一举平定叛乱。再者,若不趁此机会教训一下这些土司,日后其他边疆地区的势力也会蠢蠢欲动,我朝的边疆将永无宁日。”

两人互不相让,你来我往,争论得面红耳赤。其他大臣们有的微微点头,赞同刘统勋的观点;有的则交头接耳,对和珅的话表示认可。整个太和殿内,议论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不语的军机大臣纪晓岚走出队列。纪晓岚身材修长,面容清俊,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他手摇折扇,不紧不慢地说道:“皇上,臣以为刘大人与和大人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金川之事,关乎重大,不可草率决定。刘大人考虑到了我朝目前的实际情况,主张以和为贵,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而和大人强调维护我朝的威严,及时铲除隐患,也有其合理之处。”

乾隆微微颔首,示意纪晓岚继续说下去。纪晓岚顿了顿,接着说道:“臣建议,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挑选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诏书前往金川,向索诺木和僧格桑阐明利害关系,试图劝降。另一方面,暗中调派大军,在边境集结待命。若使者能够成功劝降,自然皆大欢喜;若土司拒不投降,便立即挥师进攻,以雷霆之势平定叛乱。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又能确保我朝的威严和边疆的稳定。”

纪晓岚的话刚说完,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和珅却冷哼一声,说道:“纪大人,你这想法固然好,但派使者前往,万一被土司识破我军的意图,打草惊蛇,怎么办?到时候他们加强防备,我军再进攻,岂不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纪晓岚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道:“和大人不必担忧。我们可以选派一位足智多谋的使者,让他巧妙应对。同时,在调派大军时,也可以采取隐蔽的方式,避免引起土司的怀疑。只要安排得当,定能万无一失。”

此时,刑部尚书陆锡熊也站了出来,说道:“皇上,臣以为纪大人的建议可行。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前收集金川的情报,了解其地形、兵力部署等情况,为作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无论最终是和是战,我们都能占据主动。”

乾隆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发言,脸色愈发阴沉。他的目光在众大臣身上一一扫过,心中权衡着利弊。金川之事,确实让他感到棘手。出兵平叛,固然能维护朝廷的威严,但战争的风险和代价也不可忽视;若选择劝降,又担心土司阳奉阴违,养虎为患。

许久,乾隆缓缓开口:“诸位爱卿所言,朕都听在耳中。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今日朝议就到此为止,众爱卿退下吧。”

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鱼贯退出太和殿。乾隆坐在龙椅上,望着大臣们离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西南边陲的稳定,还可能对整个大清王朝的统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太和殿外,阳光依然明媚,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西南边陲悄然酝酿……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乾隆和他的大臣们,又将如何应对这复杂的局势,书写大清的历史篇章呢?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金川边事廷议赋

赫赫大清,承天景命,御宇万方,德泽遐宣。然西南之域,金川诸部,土司索诺木与僧格桑,包藏祸心,暗结同党,妄图犯我疆土,扰我太平,遂致边报频传,朝野震动。

值此之际,乾隆皇帝临御太和之殿。殿宇巍峨,雕梁画栋,金龙盘绕,瑞气氤氲。丹陛之下,文武百官,朝服齐整,分列两班,神色凝重,皆为金川之变而来。

帝乃展边报,凝目而视,继而宣谕群臣:“今金川土司谋逆,边疆告急,当何以应之?众卿可各抒己见,共商良策。”

言犹未毕,吏部尚书刘统勋,出班奏曰:“陛下圣明!金川之地,山川险阻,峰峦叠嶂,实乃易守难攻之所。且我朝累岁用兵,西北靖边,东南御寇,国力消耗,库帑渐虚。今若复举大兵,深入金川,恐劳民伤财,使百姓困于征徭,国家疲于供应。依臣愚见,宜先遣能言之使,赍持诏书,前往金川,晓以大义,示以恩威。若土司能幡然悔悟,归服王化,则可避免兵戎,保境安民,诚为上善之策。”

兵部尚书和珅,闻刘统勋之言,冷笑一声,上前辩驳:“刘大人此言差矣!索诺木与僧格桑,狼子野心,蓄谋己久。今其公然悖逆,若不及时剿灭,必致燎原之势,危及社稷。我朝为天朝上国,声威远播,岂容小丑跳梁,辱我尊严?若不兴师问罪,何以震慑西夷,维系朝纲?当速发大军,以雷霆之势,扫平叛逆,方显我朝之赫赫武功。”

刘统勋闻和珅之语,神色未改,从容对曰:“和大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一旦兴兵,生灵涂炭,将士喋血。且我军于金川之地,地理不熟,山川难测,贸然进攻,胜负难料。若陷入持久战,内则耗竭国力,外则引发他变,届时悔之晚矣。故不可不慎重考虑。”

二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一时朝堂之上,议论纷纭。

军机大臣纪晓岚,手摇折扇,徐徐出班,奏曰:“陛下,臣以为刘大人与和大人所言,各有其理。刘大人所陈,乃从国家民生、国力现状着眼,意在弭兵息战;和大人所论,则从朝廷威严、边疆稳定出发,主张扬威靖边。依臣愚见,可双管齐下。一方面,选派机敏之使,赴金川宣谕,相机劝降;另一方面,密调精锐之师,于边境集结。若使者能成功招抚,则不动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若土司冥顽不灵,拒不受命,则挥师进击,以彰天讨。”

刑部尚书陆锡熊,亦出班奏道:“陛下,纪大人之策甚善。此外,可广布细作,深入金川,详察其山川地形、兵力部署,收集情报,为战和之举做好周全准备。如此,方能进退有据,稳操胜券。”

乾隆皇帝,静听诸臣陈奏,龙颜凝肃,沉思良久,乃曰:“诸卿所言,朕当详加斟酌。此事关系重大,关乎国家安危、百姓福祉,不可轻忽。今日朝议暂止,诸卿退下。”

于是,群臣伏地叩首,鱼贯而出。太和殿外,日光融融,然金川边事,犹悬而未决,如阴霾笼罩,令朝野上下,皆怀隐忧。未来之事,尚难逆料,而大清之命运,亦系于此役。但望君臣同心,共济时艰,消弭边患,永保江山之太平。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