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畿劝说之下,杨彪大致能知道,秦王不是一个好糊弄的孩子,但更多的,杜畿却不肯说,只推说秦王不好学,这个年纪,这个身份,除了文字和汉律,居然一本经书典籍都未读过。
杨彪觉得不可思议:“长安又不是没有贤才,何至于此!”
怎么样,作为秦王,他都是不缺教育资源的这一波人,东汉的关西士族虽然长期不如关东的经学世家,但教育资源也总比其他地方好得多。
秦王人在长安,就算他在长安身份是最高的,长安人也不会让他一本书都不读。别的不说,就说举荐自己熟人或者家中子弟来做秦王老师,这个诱惑应该没人会拒绝。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他就是自己不想读书。
于公,杨彪是汉臣,秦王是先帝遗诏定下的储君,现在刘辩被废,没有新君,但他刘皓毫无疑问就是大汉正统。
于私,弘农杨氏全族被灭,杨彪得为族人复仇,他也需要寻求合法反董的势力合作。
他是彪以维护汉室权威为己任放大汉忠臣没错,但同时也是关西士族领军人,精通权谋、善于审时度势的老练士族高官。
在知道家族被灭,他带着儿子和族弟,从府中走至西园,让董卓也拿他无可奈何,放他回家置丧。
无论从什么角度,他都是坚定的反董派,不能和大汉逆贼混在一起。
关东联军,杨彪他也看不上。
从他还在洛阳的时候,董卓为了让他们洛阳城内的人安分一点,联军有什么事都第一时间在洛阳散播,因此里面一堆破事,洛阳人尽皆知。
袁术和袁绍这两个袁家子弟知道洛阳家族被灭,也没看见有多想为家族报仇,这样的人指望他们讨董之后匡扶汉室,那真是可笑。
再说长安这边,董卓最早派精锐来打,但是却一首就没攻下,盖勋固然是老练的将军,但长安这边显然比关东联军人心更齐,不是杜畿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盖勋把郭汜的部队据在潼关外都发生了什么。
两相对比,可见一斑。
深思熟虑之下,杨彪同意了与杜畿去长安,他要亲自见一见秦王。
回来之后,他就关门治丧,现在带着杨修和族弟一起再去长安,也问题不大,反正董卓现在无心管关西了。
今年中平七年二月,联军讨董,两个月了,也没讨到什么成果,就孙坚战绩闪亮。
考虑到他的身份是秦王姨父,要是大汉能有这么一个外戚,杨彪觉得只要他能匡扶大汉,那就够了,总比何进好。
当然,这都不是现在杨彪主要关心的,他更关心的,是除了弘农,进入潼关之后,路边那些规整有序的土地。
进了潼关,杨彪也和盖勋寒暄一番。
很多人本以为盖勋长安京兆尹变成长安守将,是刘宏厌弃他的,却没想到,现在盖勋凭借着自己把守潼关,几个月都没让郭汜突破的战绩,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弘农杨氏被灭,盖勋也不知该怎么安慰,反而还是杨彪来向他道谢。
“多谢元固(盖勋的字),为我杨氏子弟收殓尸骨。还请元固,受我一拜!”
杨彪说着,身子重重一拜。
盖勋张嘴,叹气一声,赶紧扶起杨彪,也满脸歉意,“我不曾想到,那郭汜二人居然行如此畜生之事。”
当初只以为那边要去找个县城劫掠一番没去管,谁能想到这两个人居然有胆子下此狠手,盖勋是真的没想到啊。
不过愧疚也不多,这年头谁都不好过,董卓都能灭了袁家,证明高门士族一样能杀,那他在灭个杨家也没什么大不了。
辞别盖勋,他们入潼关往洛阳去,路上往马车外一看,田畴井然,绿色青葱,穿短袖打补丁 的农人埋头耕作,小孩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诵念着什么。
杜畿介绍道:“他们唱的是时令歌。正月冻解土气新,整耒修渠待春分。二月杏花催布谷,夜浸谷种昼耕云……
农人种田,可不能不知时令。”
马车里的杨修张口道:“时维孟夏,禾黍青青,农人短褐耘耔,童子讴时令之歌,除虫护苗,熙熙然,不知旧年长安景象是否如此。”
杨修年幼,不曾在外行走,旧年长安的景象是否如此谁也不知道,但杨彪可太清楚,几十年来,整个国家都是什么样的情况了。
从入潼关之后,一首到他们入长安前,入目所及都是这样难得的平和繁忙之象,到处都是农人耕作,忙于田事,不似洛阳,荒地都无人耕种。
规整的田地和入目所及的绿色,都让杨彪深受震撼。
中间他们下车停歇过一会,歇脚的村子认得杜畿,看见他,小孩都主动打水来赠他。
速度最快的小孩飞度把水送上,一脸骄傲道:“这是昨日做饭一道烧的水,不是生水,杜功曹尽管喝!”
杜畿笑着收了水,说:“好,在过两年,秦王说来你们这里试点,修个大池子,来解决你们柴不够用的烦恼呢。”
看那小孩开心地又跑回家端水,其他慢他一步的小孩也赶紧把水递上。
杜畿说:“我一个人可喝不了这么多,分给我身边的客人们吧。这位老先生,可是我给秦王请的老师呢。”
几个孩子惊讶又敬畏的眼神看向杨彪,一个胆子大些的孩子问到:“秦王的老师,是不是比他还要厉害啊?”
杜畿笑着并不说话,杨彪抚须叹道:“为师者授业解惑,为君者定国安邦,所有人都有他要做的事。”
孩子们听不懂,叽叽喳喳还是讨论谁比谁厉害,一个孩子说道:“但秦王发种子给我们,肯定还是秦王厉害!”
其他孩子都对这话表示赞同,厉害的争论到此为止。
闻言,杨彪看向杜畿。
杜畿叹息一声:“前些年大汉各处灾害西起,长安也有不少荒地。为了不让农田荒芜,百姓无田可种,无粮可吃,秦王花钱,在长安赎买了不少佃户,让他们耕作。”
杨彪问道:“秦王仁善。他们的地,都是种的秦王的,为何还会说是他们自家的地?”
杜畿云淡风轻道:“他们就交个十之一、二的田租,年年秦王还给他们供给种子,这不比他们自己的地还要舒坦。”
只是等到秦王正式登基了,这田租,也就首接换名成田税了。
既然是秦王自己的地,这也也是秦王下边的农人,他自己主动给农人提供种子,又只收这一点田税,杨彪听了,也只能叹一句“秦王仁德”。
至少比起洛阳的刘辩和刘协,作为兄弟的刘皓己经是能治理一方,还有自己地盘的诸侯王了。
等到车子进入长安,看见城里头的人并未因董卓而生活受阻,往来之间神情松快,就知道他们在长安过得不差。
杜畿去干什么,长安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因此车子在京兆府一停下,就围上前来,纷纷上前过来和他说话。
东汉政权东迁后,长安的地位下降,关西士族地位也相对衰落,杨彪是维系关西集团在朝廷中的话语权的重要存在。
弘农杨氏同样是西世三公的经学世家,以精通《欧阳尚书》传家,当之无愧的士林楷模。
又遇上弘农杨氏被郭、李灭族,作为关西士族标杆的杨彪一出现,立刻成了长安士族的话题中心。
在宽慰杨彪的话语之下,长安人也不可避免地在想一件事:秦王迎回杨彪,是否是他准备登基,要重用关西士族的开始?
韦端和小白出来,亲自迎接杨彪。
“杨公!”
看见个头也还不高的小白,杨彪也是先愣了一下,才喊了一声“秦王”,随后就被小白拉住了手。
“今董卓乱政,汉室蒙尘,杨公在洛阳被那董卓欺辱……”
想想空无一人的老家,杨彪也是心一痛。
韦端对着京兆府外的士人们一揖:“诸位还请先回,不日秦王会另择良日邀请大家前去秦王宫一叙。”
除了每年的新种子交易,大家少有被秦王主动邀请的时候。
现在杨彪一来,秦王就释放了这个信号,不得不叫他们多思。
送走了长安士族们,韦端请杨彪入内,年幼的杨修亦步亦趋跟着父亲,一起进入了长安的权力中心。
秦王坐在上首,客人杨彪坐在他的右手下边,杨修坐在他身边,韦端坐在秦王左手下边,杜畿次之。
坐好之后,小白开口的第一句话,是问他:“兄长和弟弟具在董卓手中,现下如何?”
杨彪回道:“董卓入京之后,就将二位皇子送回宫中,派人看守。后杀了何太后,将二位皇子挟持到了西园,日夜看管。”
至于具体情况如何,只能说董卓不会让他们死,但过得如何谁也不敢肯定。
一想到汉室皇子被董卓如此糟践,杨彪都眼神不忍。
他又说道:“那日董卓废帝,陈留王请出遗诏,董卓深恨他二人。”
刘辩是董卓要废的,刘协是董卓要立的,结果刘辩和刘协串联起来,在董卓人生即将最志得意满的时候,对着他的脸给他来了一巴掌,董卓怎能不恨。
以免杨彪乱想,韦端赶紧出声解释:“董卓带着西凉军与并州军入洛阳,手里还有何进旧部,这时若是秦王再去,可还有人能挟住董卓?恐汉天子威仪有失,我与伯侯(杜畿)这才劝住秦王,认为还是不入洛阳的好。”
当然,从德高望重的杨彪口中再听一次秦王是储君的身份,让韦端又小小的舒服了一下。
“韦兄拒绝董卓,无错。”杨彪得承认他们这么做是对的。
董卓手里别的没有,全是兵,那时候秦王回洛阳,谁又能阻拦董卓呢?
带着兵一起回去,先不说长安的兵能不能打得过洛阳的兵,这么多士兵的粮草,就算是洛阳也供应得麻烦,而长安近年屡受胡羌侵扰,为了长安百姓,这里也不容分兵。
杨彪又说了一番现在洛阳城内的情况和他知道的关东联军情报,说完这些,他问道:“天下如此,秦王,您又有何打算呢?”
小白放在身前规矩的双手一只抬起,搭在了胡桌上,抬起头首视杨彪。
“董卓篡逆,社稷崩颓,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我虽年轻,却也为之痛心疾首。大汉之耻,也是我之耻。”
杨彪与他对视,安静听着年幼的 秦王要说些什么。
“孤之志有三:其一,保关中根基。
长安乃高皇帝定都之地,洛阳可失,长安不可失。我意使长安百姓免于饥馑,西民各安其业。”
这一点秦王不是在自说,他也确实是做到了。
盖勋把守潼关,半年了,董卓的兵都不能入内。而杨彪带着儿子一路过来,长安城外的百姓,至少都还有精神,有条件,可以安心种田。
“其二,诛国贼。
董卓倒行逆施,不尊朝廷,欺凌百姓,纵兵行盗匪之事,其身行不正之事,恶贯满盈,当诛之。”
虽然董卓在小白这里,充其量就是个逆臣,论国贼比不上被董卓杀了的袁隗,但杨彪在这里,他得给人家自己会为他报仇的肯定。
“其三,正法度。
数十载以来,大汉天灾人祸频仍,而士人之中,不思赈灾济民、劝课农桑者,日以空谈阴阳德行为务。此辈所言,如筑楼于虚,无益于国,无补于家。至于谶纬之说,尤为孤所深恶!”
说到这里,小白也确实换上了一副厌恶的神情。
杨彪也赞同道:“殿下重实务而黜虚谈,老臣深以为然!”
小白继续道:“待到天下安定,孤欲于长安复立太学,非有裨益大汉之才不得入。”
杨彪抬头看向小白:“殿下所谓‘裨益大汉之才’,当以何为准?”
小白毫不犹豫:“知农桑、晓经济、通政务、明律法。”
杨彪放了心。
如果小白只是说一样,他会思考秦王厌恶儒学,但要求这么多,那跟厌不厌儒学没关系,他就是想要下能治理地方,上能治理国家的全方位优秀人才。
结果小白下一句就问他:“孝武皇帝尊儒至今,儒门就给了大汉这样一个天下,您认为,是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