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右布政使来了
看着面前用碎石块和尸首堆砌起来的京观,张世泽很是满意。
自己祖上,当初可以在安南留下赫赫威名,自己同样也可以。
“将安南人的财货、钱粮都收拢起来,生火造饭,让兄弟们吃口热乎的,休整两个时辰后,我们返回长安府。”
张世泽转身,单手放在京观前的石碑顶上,对宫伊织和李哲、韦继宗三人吩咐道。
“是,张帅!”
很快,就在这座京观前,两家土兵和倭兵分成三部分,开始埋锅造饭。
这些杀才们,也不在乎空气中浓郁的血腥味,以及遍地的血迹,就着山中猎到的猎物,吃着安南人带来的糙米,开始狼吞虎咽。
张世泽看着泾渭分明的三拨人,眼睛微眯,不知再想些什么。
等到天色再次暗下来,一条火把组成的长龙,沿着河谷向东缓缓移动。
整整一夜的功夫,张世泽他们才返回长安府。
张庆臻在得到消息后,亲自出城迎接。
看到甲胄上满是血迹的张世泽,张庆臻哈哈大笑道:“看来此战,小公爷是大获全胜了?”
张世泽对京城的方向拱手道:“托陛下鸿福,多亏大帅指挥得当,此战王师才得以全歼西窜之安南人。”
对他的说法,张庆臻很是满意。
一把抓住张世泽小臂,张庆臻笑呵呵道:“走,走,入城再说。”
“徐道。”
“传本官军令,各军回营休整。”
落在张庆臻和张世泽两人身后的徐道,听到张庆臻的话,拱手应道:“遵命!”
倭人的营地内。
伊藤博仁坐在宫本武藏的下首,双手扶膝道:“宫本阁下,伊织君怎么说?”
宫本武藏端着手里的竹制茶碗,面色平静道:“将此战有功之人,登记造册。”
“张帅已经答应,会向朝廷为他们请功,如有可能的话,大明会赐予他们大明户籍。”
听宫本武藏如此说,伊藤博仁的眼睛猛地一亮。
他们这些人全都来自扶桑,乃是亡国之人,在大明的身份就是战俘。
如果不能拥有大明户籍,那他们最后的结果就是战死沙场,然后被草草的掩埋。
而有了大明户籍,那就不一样了,拥有大明户籍,就是大明皇帝的子民,战场了有了功勋,就可以获得封赏。
若是能够有幸活下去,甚至可以获得土地,然后娶妻生子。
这样的日子,对那些原本的平民来说,甚至比当初在扶桑还好。
伊藤博仁甚至可以预见,若是这个消息被那些平民知道,那他们定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力。
伊藤博仁没想错,等倭人们知道,那位大明贵族打算为有功的倭人落籍后,整个大营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小公爷,为倭人落籍之事,数量少还可以,若是数量太多的话,定要秉奏陛下才行,陛下那里恐怕不会轻易答应。”
张庆臻听完张世泽的请求后,面露难色。
作为曾经的征倭副帅,当今陛下对倭人的态度,张庆臻可是清楚的很。
就像他说的,如果是百十个,几百个那倒是好说,自己就可以操作,但如果数量太大,引其朝廷注意,那就是不好说了。
张世泽放下手中的竹筒杯,面色郑重道:“惠安伯以为,朝廷日后会如何治理安南?”
张庆臻眼睛一亮,瞬间就明白了张世泽的意思。
“你是说为这些倭人落户后,就让他们驻守安南?”
张世泽点头道:“临行之前,家祖曾言,陛下这次很有可能会效仿云南沐家,遴选一名武勋,世镇安南。”
“此人除惠安伯外,还有何人能够胜任?”
“若惠安伯日后世镇安南的话,这些倭人就是最好的臂膀。”
听张世泽如此说,张庆臻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起来。
倒不是他说他没见过世面,而是世镇某地这个饼太香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一方土皇帝,虽比不过那些临朝称制的藩王。
但也足够子孙世代富贵。
对他们这种权贵来说,什么最重要?
不是官职,不是钱财。
而是如何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传承下去。
不过,张庆臻毕竟也是上过战阵的人,很快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小公爷,英国公当真如此说?”
张世泽点了点头。
张庆臻起身,在堂中踱步半晌后,脚步一顿,转身对张世泽道:“此事就交给本官了,本官这就上书朝廷,去求陛下的恩典。”
“但是……”
“伯爷。”
张庆臻的话还是没说完,徐道就迈步走了进来。
“何事?”
张庆臻转头看向徐道。
“伯爷,朝廷来人了。”
“嗯?”
张世泽听后,也站起了身。
“可是有陛下的旨意?”
徐道忙是回道:“来人自称是朝廷委任的交趾右布政使。”
“右布政?”
“快请……不,本官亲自去迎接。”
张庆臻闻言,也不废话,直接向着行营外走去。
张世泽和徐道二人也赶紧跟了上去。
出得门外,就见一名胡子有些花白,但精神很是不错的老者,正在那里打量着行营的大门。
徐道忙是上前,对那老者道:“陈藩台,这位就是我家伯爷,另外那位是英国公府小公爷。”
老者先是看了眼张庆臻,而后才拱手道:“下官交趾右布政使陈士奇,见过惠安伯,见过小公爷。”
张庆臻并未回礼,而是对其问道:“陈士奇?交趾右布政使?可有朝廷诰命?”
陈士奇也不在意他的态度,转头看了眼身后一名壮年汉子,汉子上前,从随身的包袱中,珍而重之的取出一份诰命文书。
张庆臻接过来,认真的看过后,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伸手道:“藩台里面请。”
陈士奇也不客气,在张庆臻的邀请下,进入行营。
正堂。
徐道亲自奉茶后,张庆臻这才开口问道:“陈藩台此行就任,为何如此轻车简从?”
陈士奇放下茶盏,轻叹一声道:“没办法,朝廷催的急,吏部几乎是三日一小催,五日一大催,也就是陈某身子骨还好,不然这路上恐怕就……”
说到这里,陈士奇还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