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清做皇帝

第131章新政推行遇阻力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到大清做皇帝
作者:
著书立说事
本章字数:
6388
更新时间:
2025-06-30

晨光刚探出脑袋,京城的街巷还似睡未醒,透着股迷迷糊糊的劲儿。宰相府门前,马蹄声一阵紧似一阵。张成披着外袍,站在台阶上,眼睛扫过那匹刚停住的骏马,眉头不经意地一皱。

“这么早就来了?”他嘟囔了一句,转身就往书房走。

书房里,刘罗锅正伏在案上批奏章,手里的朱笔一刻没停。听到脚步声,他头也没抬,问:“是刘安回来了?”

张成点点头,声音压得低低的:“嗯,他一身尘土,脸色可严肃了。”

话刚说完,门帘一掀,刘安大步走进来,脸上满是疲惫和焦虑,脚步都有点踉跄。他赶紧拱手行礼,递上一封密信:“大人,昨夜在清风茶楼,我听说几位老臣在偷偷串联,打算在朝会上对新政动手。”

刘罗锅接过信,打开一看,脸上还是那副平静样,可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些。

“他们还挺沉得住气。”他嘴角扯出一丝笑,却透着股寒意,“昨天朝堂上还装没事人,今儿就要出招了。”

张成皱着眉:“这帮人就没消停过,和珅才倒台没几天,又有人想捣乱。”

刘安小声说:“不光是那几个老臣,一些年轻官员也跟着瞎起哄,说新政太激进,怕惹出民变,动摇国本。”

刘罗锅慢慢放下信纸,眼睛望着窗外刚升起的朝阳,慢悠悠地说:“改革哪有容易的,尤其是动了别人的奶酪。有人坐不住,正常。”

张成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大人,要不放些风声出去,吓唬吓唬那些不安分的人?”

刘罗锅摇摇头:“不用。他们想出招,就让他们出。咱们准备得更周全些就行。”

刘安马上明白了,赶忙拿出一叠文书:“我让人连夜整理了各地推行新政的效果,还有百姓的反馈、地方官的反应……这些都能用来反驳他们。”

刘罗锅满意地点点头:“好。今儿早朝,我倒要看看谁敢当面质疑新政的效果。”

这时,门外脚步声急促,霞儿格格急匆匆走进来,脸色有点慌张。

“夫君,刚才六王爷派人来说,有几个老臣昨晚偷偷聚了一次,好像在商量对策,冲着你来的。”

刘罗锅眼里闪过一丝锐利,很快又平静下来:“果然如此。看来他们想联合起来给我个下马威。”

霞儿轻声说:“夫君,这些人背后,说不定有更大的势力撑腰。你可得小心。”

刘罗锅握住她的手,轻声安慰:“放心,我心里有数。他们越急着动手,越说明新政戳到他们痛处了。咱们稳住,他们翻不了天。”

张成在一旁插嘴:“要不调些人在朝堂外守着,以防万一?”

刘罗锅笑了笑:“别打草惊蛇。朝堂有朝堂的规矩。他们要是闹事,就得按规矩来。”

霞儿还是有些担心:“可要是他们在朝会上突然发难,那么多人看着,你咋应对啊?”

刘罗锅目光坚定:“让他们把话说完,我一个个驳回去。新政行不行,得看事实,不是靠嘴说。”

他站起身,整了整衣服,眼神像火炬一样亮:“走吧,早朝时间到了。”

紫禁城内,太和殿前己经聚了不少文武百官。今天这气氛,格外压抑,好多人都感觉到空气中有股火药味。

几个年纪大的大臣凑在一起,小声嘀咕着,时不时还往这边投来意味深长的眼神。年轻官员们则有些忐忑,不知道该站哪边。

嘉庆帝站在殿下,目光在众人身上扫了一圈,最后落在慢慢走进来的刘罗锅身上,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

刘罗锅脸色跟平常一样,步子稳稳当当,给皇帝行了礼,就静静地站在那儿。

乾隆坐在龙椅上,眼神平静,缓缓开口:“今日早朝,有啥事要议?”

一个老臣率先站出来,拱手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乾隆点点头:“说。”

老臣慢悠悠地说:“最近外面传言,新政推行太急,怕引起民间动乱。臣觉得,朝廷应该先缓一缓,好好考量后再做决定。”

这话一出,殿里顿时炸开了锅,议论声嗡嗡一片。

另一个大臣紧接着,语气更冲:“刘大人这做法,太着急了。要是贸然施行,怕激起民怨,弄出大乱子。”

又一个大臣也站出来:“而且,新政涉及赋役、吏治、仓储、漕运好多方面,牵连太广,稍微出点错,就会动摇国本。”

一时间,几个反对派大臣你一言我一语,言辞激烈,全冲着刘罗锅去了。

刘罗锅神色始终没变,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说完了,才缓缓开口:“各位大人的担忧,刘某懂。但新政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经过反复琢磨、实地考察、多方论证的。”

他顿了顿,环顾西周,接着说:“新政试行以来,有两个省赋税少了,农桑旺了,工商业也有起色,百姓过得安稳,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事儿。”

那个老臣哼了一声:“光嘴上说有啥用,不见得能长久。”

刘罗锅不紧不慢,从袖子里掏出一份奏折,大声说:“这是江南漕运试行政策后的成果汇总,税收、河道、粮船通行效率这些数据,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翻开一页,指着一条说:“就说松江府,试行新政后,漕粮运输时间少了三成,损耗降了两成,百姓负担轻多了。”

殿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好多原本观望的官员也开始小声议论。

刘罗锅接着说:“再说吏治整顿,几十个贪腐官员被查了,上百个能干的人升了官。政务效率高了,百姓投诉也少了。”

他抬头,首首地盯着那几个反对的大臣:“各位大人要是还有怀疑,不妨去试行的地方看看,亲眼见了才最准。”

几个反对派大臣一下子没话说了,脸涨得通红。

乾隆一首静静地听着,这时终于开口:“爱卿说得对。新政虽然新,但有依据,有例子。朕觉得,接着推行没啥问题。”

几个大臣还想再争几句,嘉庆帝一句话把他们打断了:“父皇英明,新政对百姓好,对国家也稳,干嘛拖着?”

这话一出,殿里所有人都愣住了。

几个反对派大臣互相看了看,最后都闭上了嘴。

刘罗锅微微一笑,弯腰行礼:“谢陛下信任。”

退朝后,刘罗锅慢慢走出大殿,阳光洒在他肩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张成跟在后面,小声笑着说:“今儿朝堂上,可让那些人吃瘪了。”

刘罗锅淡淡地说:“不过是暂时压住了,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刘安在一旁说:“属下查清楚了,那几个带头反对的大臣,确实在清风茶楼聚过。而且……”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他们在茶楼里提到‘幕后之人’,好像还有靠山。”

刘罗锅眉头一皱:“幕后之人?”

刘安点点头:“可惜当时人太多,没听清是谁。”

张成冷笑一声:“八成又是那几个老家伙背后的老狐狸,躲在暗处搞鬼。”

刘罗锅没说话,望着远处的宫墙,眼神深邃得很。

回府路上,经过一处街市,突然听到人群里一阵喧闹。

只见几个泼皮模样的人在街头大喊大叫:“刘罗锅欺压百姓,胡乱改祖宗规矩!”

张成立刻警觉起来,刚要上前制止,被刘罗锅拦住了。

“别慌。”刘罗锅神色镇定,慢慢走上前,大声说:“乡亲们,我刘某人做官一向清正,一心为百姓,哪来的欺压之说?大家要是有疑问,尽管问。”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有人小声问:“刘大人,新政真能让咱们日子变好吗?”

刘罗锅点点头:“当然是真的。新政施行以来,赋税少了,农桑好了,工商业也有盼头了。你们不信,去问问试过的乡亲。”

话刚说完,人群里走出一个老头,拱手说:“我就是受益者。我家以前交租负担重,现在新政减免了部分赋税,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众人一听,又议论起来,那几个挑事的人见势不妙,悄悄钻进人群溜走了。

张成眼睛扫了一圈,注意到一个眼神阴狠的人,正偷偷记着刘罗锅的行程,然后悄悄走了。

回府路上,刘罗锅好像在想事儿,小声对张成说:“看来,有些人还不甘心输。”

张成点点头:“这些人背后,说不定有更大的势力指使。”

刘罗锅微微一笑:“随他们闹,我稳坐不动,看他们能折腾出啥花样。”

夜幕落下,宰相府书房里灯火通明。刘罗锅坐在案前,仔细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新政反馈,手里的朱笔时不时画几笔。

霞儿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轻声说:“夫君,歇会儿吧。”

刘罗锅放下笔,接过汤碗,热气腾腾的汤下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新政有效果了,但麻烦还在。现在最要紧的是稳住民心,让百姓真得到好处。”

霞儿轻轻点头:“你一首知道百姓想要啥,他们会记着你的好。”

刘罗锅望着窗外的黑夜,轻声说:“只要新政成了,百姓日子好过了,我就知足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