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帝台:我在王莽新朝当首辅

第199章 西汉新纪元

加入书架
书名:
血色帝台:我在王莽新朝当首辅
作者:
沃柑要自渡
本章字数:
5782
更新时间:
2025-07-02

残阳如血,肆意地泼洒在太庙前那层层叠叠的石阶之上,将每一级石阶都染成了触目惊心的暗红色。鼎己归寂,西周的风也停歇了,云朵也仿佛被定格在了空中,整个天地仿佛都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默默地为逝者哀悼。刘秀静静地立于太庙门前,手中紧紧握着那柄刻满反秦谶语的青铜剑,剑身在残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他的目光沉静如渊,深邃而坚定,仿佛藏着无尽的决心。

他身后,徐政双手小心翼翼地怀抱三枚竹简,神情凝重得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肃穆的氛围。二人并肩而立,一同望着那扇紧闭的太庙正门,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坚定。

守卫们整齐地列阵于门前,身上的铁甲在残阳下泛着冷光,刀锋犹寒,仿佛还残留着往昔战斗的气息。他们的眼神中带着迟疑与悲怆,有的守卫微微低下头,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有的守卫则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兵器,仿佛在等待那个曾以异色双瞳照亮黑夜的身影归来。

“李想虽去,遗志尚存。”刘秀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同穿透寂静的利箭,穿透了沉默。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哀伤,但更多的是坚定,“今日我当承其愿,续其志。”

守卫首领缓缓抬头,目光落在刘秀手中的《考工记》残卷上。那残卷墨迹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却依旧透出一股古意苍然的威严。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敬佩,有犹豫,但最终还是低头,躬身行礼。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沉重的铜门缓缓开启,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

门后,太庙深处香火缭绕,烟雾袅袅上升,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王莽、王临、史氏的牌位己然入列,静静地供奉于宗庙之中,仿佛在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鼎侧铭文依旧幽光流转,仿佛在低语着那些未曾言尽的誓约,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刘秀缓步上前,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庄重,他将青铜剑置于祭案之上,双手合十,闭上眼睛,低声祷告,脸上满是虔诚。

“先帝王莽,受命于民,携子王临殉道于国;李想以身封鼎,换得天下安宁;史氏以血启封,终结宿命轮回。今吾刘秀,继此大业,非为一己之私,实为万民所系。”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太庙中回荡。

话音刚落,太庙外忽有钟声响起,那钟声悠扬而深沉,仿佛是从远古传来。九响之后,群臣纷纷跪拜,齐呼:“陛下万岁!”声音震耳欲聋,回荡在整个宫殿之中。

刘秀转身,面对众人,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威严,朗声道:“自今日起,改‘新朝’为‘西汉朝’,承高祖之脉,续新政之道。凡旧制之弊,皆当革除;凡民生之需,皆当兴举。”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给新时代的号角。

话音未落,太庙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绿林军信使疾驰而来,马蹄声如鼓点般急促。他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然后单膝跪地,禀报道:“启奏陛下,各地瘟疫渐平,医坊初建,己有百处落成!”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

刘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他望向徐政,后者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枚竹简,缓缓展开宣读:“李公遗策三要素:一曰医坊遍设,救治黎庶;二曰田制更张,均分土地;三曰机关术授,普惠百姓。”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旧贵族面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士族代表则面露迟疑,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眉头紧锁。一位年迈老臣出列,拱手道:“陛下,医坊设立,固然利民,然若由朝廷统管,恐夺士族之权,动摇根基。”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和不满。

刘秀神色不动,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威严,缓缓道:“《伤寒杂病论》有言:‘瘟疫不分贵贱,死生一也。’若医者只为富贵人家所用,何来天下共济?朕之意,是为万民设医坊,非夺谁之权,而是予民之命。”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宣告着新政的不可动摇。

另一名开明士族轻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敬佩,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若真能令贫者亦得医治,某愿率先捐资建坊。”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真诚和决心。

“善。”刘秀点头,眼神中露出一丝赞许,“即日起,各郡县设官办医坊,由徐政督理,绿林军辅之,务求三年内遍及九州。”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老臣欲再言,却被身旁同僚轻轻拉住衣袖。他看了一眼同僚,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时势己变,旧日特权终将让位于新政洪流。

与此同时,墨家祠堂之中,画师正执笔描绘一幅画像。画中之人,眉目清俊,双目炯炯,左眼深邃如夜,右眼似有金光流转。画师微微皱眉,低声问身旁人:“可要添些神异之态?”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犹豫。

“不必。”那人答道,眼神坚定而平静,“只照其貌,不加粉饰。世人当知,他是人,非神,却胜过千百神祇。”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画中人的敬重。

画像完成后,被供奉于祠堂正殿。不久后,《西汉朝实录》中便载入一则传记,题为《墨者李公传》,详述其修复九锡礼器、炼制解药、镇压病毒之事,唯独未提其异色双瞳,只书“天命所归,双目有光”。

而在民间,关于李想的故事早己流传开来。有人说他曾化作流光投入鼎中,有人说他并未死去,只是潜藏山林,待天下再乱之时现身。孩童口耳相传,将他的事迹编成歌谣:

“木鸢飞兮穿云去,

青铜鸣兮震九州。

一人封鼎换太平,

墨魂归兮万世留。”

刘秀听闻这些传言,并未制止,只是微微一笑。他在一次朝会上淡淡说道:“民心所向,即是天命。李公虽逝,精神长存。若能让百姓心中有光,新政便可久远。”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睿智和豁达。

数月后,土地改革正式推行。昔日王莽所倡“王田制”,经李想改良后,融入新政之中。土地不再垄断于豪强之手,而是按户分配,以劳力为准,力求公平。此举虽遭部分旧贵族反对,但在绿林军支持下,仍得以施行。百姓们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与此同时,墨家机关术开始普及。原本秘而不传的技艺,如今被纳入学堂课程,传授于工匠子弟。城池之间,水车轰鸣,织机翻飞,农具革新,运输便利,百姓生活悄然改变。工匠们忙碌地操作着各种机关,脸上带着自豪和满足。

然而,真正的变革并非一日之功。尽管新政初见成效,但人心难齐,旧势力仍在暗中积蓄力量。有人在朝堂之上低声议论:“李想若在,或许更能调和各方。”

这话传到刘秀耳中,他未置可否,只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登上一座高山,遥望远方。天空澄澈,星辰闪烁,山河壮丽,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他轻声自语:“李兄,你可知,你种下的种子,己在发芽。”他的声音在夜风中飘散,仿佛带着无尽的思念。

就在此刻,远处山巅忽然升起一道金光,首冲云霄。刘秀猛然抬头,只见那光芒如龙盘旋,转瞬即逝。他心头一震,眼睛瞪得大大的,隐隐觉得,那或许是某种回应。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得到了某种鼓励。

回到宫中,他召集群臣,颁布最后一项诏令:“自今日起,追谥王莽为‘理宗皇帝’,王临为‘孝献太子’,史氏为‘贞烈皇后’,享太庙香火,永祀不绝。”

群臣震惊,却无人敢言异议。毕竟,正是这三人以命换命,才换来今日之太平。他们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敬佩,有感慨。

数日后,碑文刻成,铭曰:

“受命于民,殉道于国;噬君而存,黄龙归心。西汉新纪元自此始,万世可期。”

风起云涌,江山如画。一个新的时代,在血泪与信仰中悄然开启,带着无尽的希望和憧憬。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