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依旧在窗外呼啸,叶沫兮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厂区灯火通明的景象。她的思绪还停留在刚才那通电话上——市招商办的投资对接会,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拿起桌上的文件夹,里面是刚刚整理好的供应链重组初步方案。虽然昨晚会议结束后大家各司其职,但接下来的战略调整才真正考验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和决策力。
第二天一早,她便召集了新一轮核心会议。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供应链优化和产品迭代。”她在会议室中开门见山,“市场变化太快,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林浩翻看着手里的资料,皱眉道:“你是说……创新?”
“没错。”她点头,“我们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还有管理模式、市场策略,甚至是品牌定位。”
赵晨有些迟疑地开口:“但我们现在的资源己经很紧张了,如果再分一部分投入到创新方向,会不会影响现有业务?”
“短期来看,确实会有压力。”她坦然承认,“但如果我们不主动求变,等别人把新技术、新模式带进市场,我们就只能被动挨打。”
李然沉默片刻,低声说道:“我支持你。只是……我们要怎么开始?”
叶沫兮翻开手中的笔记本,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研发、人才、协作、效率**。
“第一步,我们要组建一支专门的创新团队。”她目光扫过众人,“不是临时抽调几个人应付了事,而是要选出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蒲锦继一首静静听着,此刻终于开口:“你打算从哪个部门抽人?”
“我会先跟各部门负责人沟通,优先挑选那些对新技术感兴趣、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她顿了顿,“同时,我们会为原部门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确保不影响现有业务的运转。”
会议持续到中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下午,叶沫兮便开始逐一与各部门负责人谈话。
过程并不顺利。
“我们这边刚招进来两个新人,还没完全上手,你们就要抽走一个?”生产部主管语气不满。
“我知道你们也有难处。”她耐心解释,“但我可以保证,这次抽调的人不会立刻离开岗位,而是会在完成交接后逐步过渡。另外,公司也会为你们配备额外的技术支持。”
对方沉吟许久,最终点了点头:“好吧,但我希望这不是个无底洞。”
“谢谢你的理解。”她微微一笑,“这一步走得稳,后面才能走得远。”
经过整整两天的协调,创新团队终于初步组建完成。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有技术研发出身的工程师,也有市场分析经验丰富的策划人员,甚至还有几位刚毕业不久、充满热情的实习生。
第一次团队会议上,气氛略显紧张。
“你们都是被选出来的骨干力量。”叶沫兮站在前方,目光坚定,“我们这个团队的目标,是寻找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可能会失败,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但我希望你们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尝试,也敢于犯错。”
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
“现在,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她环视一圈,“我们应该从哪里切入?”
问题抛出后,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我觉得可以从用户需求入手。”一位年轻的市场专员率先发言,“我们现在的产品线虽然稳定,但缺乏差异化,很难打动年轻消费者。”
“我同意。”一名工程师接过话头,“我们可以尝试引入新材料或者智能模块,提升产品的科技感。”
“但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位成员提出担忧,“如果我们选错了方向,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
“所以我们要做充分的调研。”叶沫兮适时插话,“不仅要看市场需求,还要结合我们的生产能力、供应链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动作。”
她翻开准备好的资料,将几份行业报告投影到屏幕上。
“这是我们过去三年的销售数据,这是市场上新兴品牌的增长曲线,还有几家外资企业的战略布局。”她一边讲解一边指出关键点,“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路径。”
会议持续到傍晚,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团队成员开始围绕几个潜在方向展开深入探讨,有的建议开发环保型材料,有的则主张打造智能化生产线,还有的提出可以尝试跨界合作,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尽管分歧仍在,但至少,大家都迈出了第一步。
几天后,创新团队正式进入调研阶段。他们走访了几家重点客户,收集了一线反馈;又联系了几所高校的科研机构,试图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叶沫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下周的投资对接会。
“你真的打算在这时候接触外资?”蒲锦继在办公室里问她。
“我己经答应了王主任。”她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回答,“而且,这可能是我们引进先进技术的一个机会。”
他沉默片刻,低声道:“我只是担心,他们会趁机压价,或者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
“我当然知道。”她抬头看他一眼,“所以我不会轻易答应任何条件,除非它们符合我们的长期战略。”
他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投资对接会当天,叶沫兮带着团队早早抵达会场。现场己经有不少企业代表在交流洽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气息。
她和几位国外投资方代表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对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你们的研发能力如何?”其中一位投资人问道。
“我们正在组建专门的创新团队。”她微笑着回答,“目前己经有几个项目在推进,包括新材料应用和智能化升级。”
“听起来很有前景。”对方点头,“我们可以考虑提供技术支持和部分资金投入。”
“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合作。”她语气平稳,“但前提是,必须保障我们的自主权和技术积累。”
会谈结束时,双方都留下了联系方式,并约定进一步沟通。
回到公司后,她立刻召开了内部会议。
“我们有机会获得外部资源,但也要警惕风险。”她在会上强调,“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底线,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远布局。”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里,创新团队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轮市场调研,确定了几个重点方向,并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
“我们的实验设备不够先进。”一名工程师在会议上抱怨,“很多测试根本做不了。”
“我们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叶沫兮迅速回应,“如果需要,也可以考虑与高校实验室共享资源。”
“但审批流程太慢。”另一名成员皱眉,“等批下来,项目进度早就耽误了。”
“那就加快流程。”她果断下令,“我来协调财务和行政部门,优先处理创新团队的需求。”
尽管困难重重,但她始终没有松懈。
某天深夜,她独自留在办公室里审阅一份报告,蒲锦继推门走了进来。
“你该回去休息了。”他轻声说。
“这份报告看完就走。”她笑了笑,继续翻页。
他走到她身边,看了眼桌上的文件,“进展怎么样?”
“比预想中快一些。”她合上文件夹,“不过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比如?”他问。
“比如,我们的创新方向,是否真的能带来预期的回报。”她靠在椅背上,声音有些疲惫,“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更谨慎一点。”
“但你也知道,不迈出这一步,我们就永远无法领先。”他说。
她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渐暗的厂区灯光上。
“是啊。”她低声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只能走下去。”
风穿过半开的窗户,吹乱了她的发丝。
她站起身,拿起外套,准备离开。
“明天见。”她对他笑了笑。
他点头,“路上小心。”
她走出办公楼,夜色己深。
街道两旁的路灯亮起,映照出她坚定的身影。
她不知道这场创新之路最终会走向何方,但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