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切过行政楼走廊,林圆圆抱着文件夹路过茶水间时,听见里面传来压低的议论声。
"什么优化小组,分明是想架空我们这些老骨头。"
是采购部刘师傅的声音,"以前报个采购单,哪个环节不是我们说了算?
现在倒好,系统自动卡预算,连张副主任科员的签字都不管用了。"
"听说技术部那几个老运维被调去培训新系统,"另一个声音带着幸灾乐祸,"老张头干了二十年线下检修,现在要对着电脑敲代码,这不等于赶鸭子上架嘛!"
纸杯碰撞的脆响中,圆圆顿了顿脚步。
自上周试点改革推行以来,类似的声音己经不止一次钻进耳朵。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谈话记录——那上面列着十位关键老员工的名字,全是这几天通过观察考勤异常、任务拖延率筛选出来的"阻力点"。
第一个约谈的是财务部的周会计。
这位鬓角斑白的老员工正对着电脑屏幕发脾气,见圆圆进来,故意把一叠报销单摔得哗啦响:"林主管,这张发票系统说校验不通过,可我明明核对过三遍!"
"周师傅,这是因为新系统增加了电子发票查重功能。"
圆圆俯身调出比对界面,"您看,这张发票的代码在数据库里己经存在,以前人工核对难免有疏漏,现在系统一秒钟就能识别。"
周会计哼了一声:"说得好听,以后全让机器干活,我们这些人是不是都该下岗了?"
圆圆拉过椅子坐下,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您看,这是财务部的岗位需求分析表。
改革后基础审核岗位确实会减少,但数据分析、风险管控这些高端岗位反而会扩招。以您的经验,完全可以往管理会计方向发展。"
她指着表格里的培训通道,"公司给老员工都预留了转岗培训名额,下个月就有Excel高级应用和Python基础课程。"
周会计的手指慢慢松开了报销单,目光在"管理会计"西个字上停留片刻。
圆圆趁热打铁:"上周您提的那个供应商预付账款风险点,要是用新系统的智能预警功能,现在己经能自动生成风险评级报告了。"老人的表情终于松动,她知道,那是老财务人对专业价值的本能认同。
接下来的三天,圆圆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
在仓库角落,她听刘师傅抱怨"新系统连物料摆放位置都要按二维码来,祖宗八代的经验都不管用",便掏出手机展示3D仓储管理系统的模拟动画:"您看,这个红色区域是您总结的'高频物料热区',系统己经自动优化了货架布局,以后找货效率能提升一倍。"
在技术部值班室,面对摔鼠标的老张头,她没有急着解释系统操作,而是翻开一本泛黄的维修日志:"您1998年手写的那份《服务器应急抢修手册》,现在成了新员工的培训教材。
但如果把这些经验转化成系统里的故障树模型,您想想,以后所有运维人员都能共享您的经验,这不是比您一个人加班抢修更有意义吗?"
最棘手的是行政部的张副主任。
这位在公司待了十五年的老行政,把新的考勤系统批得一文不值:"刷脸打卡?指纹签到?这是把员工当犯人防着!"
"张主任,您还记得去年年会吗?"圆圆突然转换话题,"
为了统计各部门参会人数,您带着我们熬了三个通宵核对纸质回执单。
如果当时有现在的电子回执系统,您能多出三天时间去策划舞台效果,那场年会说不定能拿集团最佳组织奖。"
她看着对方眼底闪过的遗憾,继续道,"改革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让我们把精力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周五傍晚,暴雨突然倾盆而下。
圆圆在停车场遇见抱着纸箱的刘师傅,老人正对着自动识别系统发愁——他的旧员工卡消磁了,新的电子工牌还没来得及激活。
"我帮您联系门禁组。"
圆圆掏出手机,却见刘师傅从纸箱里翻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这是我这些年记的采购心得,你看看对新系统有没有用。"
雨水顺着老人的白发往下淌,他却像怕弄湿本子似的,把塑料袋往怀里又紧了紧。
那天晚上,圆圆在办公室整理刘师傅的笔记,发现里面用铅笔写着:"2005年冬,雪天加急采购防滑垫,因审批链过长耽误两小时,导致三名员工摔伤。"字迹被反复涂改过,最后那个句号洇开小片墨渍,像块陈年的伤疤。
她突然明白,这些老员工抵触的从来不是改革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和被时代抛下的不安。
周末的晨会上,圆圆把整理好的老员工建议册推到总经理面前:"他们不是反对改革,是需要被看见。"
她翻开第一页,上面贴着刘师傅画的仓储流程图,用红笔圈着"建议保留人工抽检环节";周会计的便签上写着"智能校验需增设人工复核通道";就连张副主任都在电子考勤建议里提了"弹性工作制配套方案"。
"所以我提议,"她调出新版试点方案,"在系统里增设'老员工经验模块',把他们的实操经验转化为智能提示;同时成立'改革顾问团',让资深员工参与流程优化。"
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翻阅声。技术部陈工突然笑了:"老张头昨天居然主动找我请教系统操作,说要把他的'故障处理三十六计'录成教学视频。"
"这就对了。"总经理点点头,"改革不是年轻人的独角戏,而是新老力量的共舞。"
他看向窗外,暴雨过后的天空挂着道淡金色的虹,"下周安排场茶话会吧,让老员工们聊聊那些'老故事',也听听新系统的'新可能'。"
暮色西合时,圆圆抱着文件路过茶水间,听见里面传来笑声。
刘师傅的声音混在年轻人中间:"想当年我们采购螺丝钉都要跑三栋楼,哪像现在......"她放慢脚步,看见老人用保温杯垫着下巴,正对着手机屏幕上的仓储系统教程看得入神,镜片后的目光专注而认真。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照片:父亲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锅里的糖醋排骨冒着热气,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囡囡改良版:少糖多醋"。
她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老灶台要炖新汤,总得先把陈年的油垢擦干净。"
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前,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圆圆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最新的"老员工赋能计划"——那是她熬夜做的,里面有转岗培训通道、经验传承奖励机制,还有专门为老员工设计的系统操作简化指南。
远处的写字楼群里,某扇窗户透出暖黄色的光。
圆圆知道,在那些光里,有无数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努力搭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那些曾经抵触的老员工,终将在新的流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夜风带着雨后的清凉吹进来,她翻开笔记本,在第五十二页写下:"改革的真正阻力,从来不是旧习惯,而是未被看见的价值。
当每一份经验都能在新体系里发光,所有的齿轮终将朝着同一个方向转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