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女总裁

第69集 传承之道

加入书架
书名:
从打工妹到女总裁
作者:
离翁随笔
本章字数:
4908
更新时间:
2025-05-24

暮春的阳光透过香樟树的枝叶,在办公大楼前的草坪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

圆圆站在玻璃旋转门前,看着一群穿着正装的年轻人鱼贯而入——那是公司新招的管培生,每个人的胸牌上都别着一枚小巧的智能徽章,里面储存着他们的培训档案。

“苏总,这批管培生里有三个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孩子。”

助理小周递来名单,目光落在“张小雨”的简历上,“她拿了我们公司的奖学金读完大学,现在主动要求从基层技术岗做起。”

圆圆接过名单,指尖在“张小雨”的照片上停顿片刻。

那女孩倔强的眼神让她想起七年前的自己,面试时因为穿不合脚的高跟鞋磨破了脚,却硬是撑着没吭声。“通知下去,今晚我给他们上入职第一课。”

她将名单还给小周,“地点就选在旧仓库改造的实验室。”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的白炽灯将水泥墙照得发亮。

三十个年轻人围坐在老旧的工作台旁,面前摆着她当年组装的第一台智能插座原型机。圆圆戴着绝缘手套,手里拿着螺丝刀,正在拆解一台老式路由器。

“这是我创业时买的二手设备,花了800块。”

她拧下最后一颗螺丝,电路板上的焊点高低不平,“当时为了省成本,所有元件都是手工焊接的。有次焊错了线路,整个板子烧起来,我抱着灭火器冲进实验室,差点把陈薇吓晕。”

台下响起一阵轻笑,气氛顿时轻松了些。张小雨举起手,声音里带着紧张:“苏总,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创业,最缺的是什么?”

“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圆圆用镊子夹起一颗电容,“是愿意蹲在地上拧螺丝的耐心。”

她示意大家靠前,“看好了,这颗电容的位置,当年我调整了十七次,才找到最佳信号接收角度。

现在的智能设备讲究‘无感交互’,但所有‘无感’的背后,都是有成百上千次‘有感’的调试。”

课程结束时,她给每人发了一套组装工具:“下周同一时间,带着你们的作品来。记住,不用追求完美,但必须有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设计。”

离开实验室时,她看见张小雨蹲在工作台前,专注地盯着原型机,指尖轻轻抚摸着焊点——那姿势,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接下来的三个月,圆圆亲自带这批管培生做项目。

在智能医疗团队的会议室里,她指着大屏幕上的脑电波监测图:“不要只看数据曲线,要看到曲线背后的人。

上个月,我们给一位帕金森患者做测试,他女儿说,父亲第一次在设备上看到自己的脑电波时,哭着说‘原来我的脑子还在好好工作’。”

张小雨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忽然抬头:“苏总,当理想和现实冲突时,您怎么选择?”

这个问题让圆圆想起去年冬天,董事会反对向山区捐赠最新研发的医疗设备,认为“投入产出比太低”。

她当时站在会议室中央,将设备说明书摔在桌上:“如果我们的科技不能温暖人心,那和冰冷的代码有什么区别?”最终,她自掏腰包补上了捐赠缺口,而三个月后,受益山区的病例数据成为打动云端科技投资的关键。

“没有绝对的‘选择’,只有持续的‘平衡’。”

她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这里要装得下数据,”又摸了摸胸口,“这里要装得下人心。”

夏至那天,管培生的结业答辩在天台举行。

张小雨展示的“盲人智能导盲杖”获得最高分,当她演示设备如何通过脑电波识别障碍物时,圆圆注意到她眼角淡淡的疤痕——那是小时候帮家里干农活时被镰刀划的。

“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圆圆科技的‘蒲公英计划’。”张小雨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奶奶去世前,一首说想看看我的大学通知书。如果当时有这样的设备,她也许能‘看’到我穿学士服的样子。”

台下一片寂静。圆圆走上前,将自己常用的那支钢笔送给她:“这支笔陪我签过第一份合同,打赢过第一场官司,也写过第一封给山区孩子的回信。现在交给你,希望它能见证更多梦想。”

当晚的庆功宴上,张小雨忽然问:“苏总,您有没有想过退休后做什么?”

“退休?”圆圆笑着摇头,望向远处的科技园区,那里正在建设新的公益研发中心,“等我干不动了,就去山区当科技老师,教孩子们用废品组装机器人。对了,还要写本书,就叫《从地下室到董事会:100个拧螺丝的道理》。”

众人哄笑起来,有人提议:“那我们给您当第一批读者!”

“不,你们要当作者。”

圆圆举起手中的橙汁,代替香槟与大家碰杯,“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前人的路,而是在自己的路上,记得给后来者留一盏灯。”

秋分时节,张小雨被派往贵州山区负责新的科技扶贫项目。

临行前,圆圆将母亲的翡翠平安扣暂时交给她:“这是我的护身符,现在借给你。等项目落地那天,再还给我。”

女孩的眼睛突然了:“苏总,其实我……”

“我知道。”圆圆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你父亲是我创业初期的第一位供应商,后来工厂出事故去世了。

你母亲把赔偿金捐给了我们的公益基金,说‘希望其他孩子能有更好的机会’。”

她看着女孩惊讶的表情,微笑着说,“所以你看,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无数人的梦想在相互照亮。”

目送张小雨的车消失在视野中,圆圆摸出手机,给谢峰发消息:“我们的女儿该上小学了,要不要带她去山区看看?”屏幕跳转出相册,最新一张照片里,谢峰抱着女儿,站在“圆圆科技希望小学”的校门口,小女孩手里举着自己组装的太阳能小台灯。

暮色漫上天际时,她独自来到旧仓库。月光透过天窗,照亮了墙上的老标语:“在这里,每个零件都有梦想。”

指尖抚过斑驳的墙面,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将火种紧握在手中,而是让它成为燎原之势,让更多人敢于点燃自己的星光。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张小雨发来的视频。

画面里,山区的孩子们围着她新研发的导盲杖,一个失明的男孩正用指尖触摸设备上的盲文按键,嘴角扬起灿烂的笑容。

背景音里,不知谁唱起了童谣:“星星亮,月亮明,圆圆姐姐点路灯……”

圆圆靠在老旧的工作台上,听着渐起的风声,忽然笑了。

她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生长——不是写在章程里的管理制度,也不是挂在墙上的荣誉奖牌,而是一种信念,一种让科技有温度、让商业有灵魂的信念,正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扎根、发芽。

而她的使命,从来不是成为唯一的光源,而是让更多人相信,自己也能成为光。

(待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