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岁安本来想让两个女儿继续去上初中的。
后来从秦阿婆那里得知,现在的小学初中,不招晓梅晓娟这个年纪的学生。
秦岁安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能上学,那就自学。
自学不成,就去试试看报夜校,不是还有什么中专和各种技校吗?
到时她再多打听打听。
门板打磨得平整光滑后,又用买的黑色漆,刷了一遍,等晾干后,还要再刷两遍。
等晾干的时候,她又把买来的石膏粉,加水搅拌,倒在竹子做的竹筒里,做成粉笔。
晓梅最近脚浮肿得厉害,被秦岁安严令禁止再干腌咸菜的活,只能坐一会儿看看书看看报纸,又起身在院子里走两圈,最多坐着剥剥蒜剥剥花生。
“孩子名字想好没有?”秦岁安做完黑板的活,又开始泡木耳泡腐竹,给莴笋削皮。
“还没有。”晓梅甚至没想好,是姓李还是姓王,还是姓秦,连户口,她都不知道要上在哪里。
之前谢师傅说李大山死了,李祖德被赶出李家村后,人也失踪了,她还松了一口气。
现在却又觉得有些迷茫。
她的户口己经迁到李家村了,想要迁出来,也不知道能迁到哪里。
她的孩子,又该在哪里。
晓梅心里祈祷着,希望李祖德也死了。
等孩子出生,她就以李祖德后代的名义,把李家的房子和田地租出去,用来当孩子的抚养费。
不过想来没这么容易,先不说村里会不会同意,就说李祖德几个姐姐,就不是好惹的。
她们虽然对李大山孝顺,疼爱李祖德,对她这个弟媳,并不怎么样。
“也可以先取个小名先叫着,等你想好了再取大名。”秦岁安削好一根莴笋,又拿起另一个,动作利落地削起来。
“妈你帮我取一个吧。”晓梅还不知道是男孩女孩,但她希望是个女孩。
女孩来到这个世上,可能会比男孩难一些。
可是如果让她生一个像李祖德那样的,她还是有点膈应的。
“那不如我们各自取几个备用的,到时候大家再一起选好了。”秦岁安没有执着叫回小虎这个名字。
只要孩子能健健康康就行。
“这个主意好。”晓梅露出笑容,那她得好好想一想了。
今天的午饭,是秦岁安做的。
她用黄瓜腐竹木耳做了一道凉拌三鲜,又做了一个蒸蛋羹,一道鲫鱼汤。
这个鲫鱼是她早上在河边收鱼篓时的收获。
一共两条,一条巴掌大,一条两指宽。
小的她扔回河里了,剩下这一条也不大,她就先不给秦阿婆送去了,中午就做了这鱼。
鲫鱼热锅冷油煎过,倒入开水,煮到汤色奶白,又炖了十分钟。
放入早上买的豆腐,盐和胡椒粉再煮上几分钟,最后撒上葱花,一道鲜甜的鲫鱼汤就做好了。
饭做好,晓娟也回来了。
今天也回来得算早。
“今天那婆媳也没出摊,我们的咸菜卖得特别快。还有听说我们这个岁安咸菜好吃,特地来买的。”晓娟现在每天卖完咸菜回来,最开心的,就是跟大家说自己的见闻。
“不过我发现,早上六坛子咸菜,就差不多了,码头菜市附近住的人,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多。”晓娟也在动脑子,她之前还想着咸菜这么好卖,能不能多加一坛或两坛。
这几天她一个人出摊,接触多了之后,心里就有数了。
来早市的,一般是买早饭或午饭的菜,大家对这两餐的花销,都比较节俭,能吃饱就行,所以咸菜好卖。
晚上那顿,反倒比较舍得,比较贵一点的凉拌菜就好卖。
又是一大早,晓娟出门后,秦岁安去河边收鱼篓子。
提上来一看,竟然收获了三条,一大两小。
一条半斤重的鲫鱼,还有两条不到巴掌大的黄辣丁。
秦岁安看着这几条鱼,脸上不禁露出笑容,这种从天而降的收获,就是容易让人满足和快乐。
她把几条鱼拿回去,去敲秦阿婆的门。
“大娘,今天收获不小呢,咱们两家分啊。”秦岁安把鱼篓里的鱼给秦阿婆看。
“就要黄辣丁吧,鲫鱼给你家晓梅煮汤喝。”秦阿婆也没客气。
她跟秦岁安客气,以后,人家也会跟她客气的。
秦阿婆回厨房拿了一个水桶,装了一些水,秦岁安把鱼倒到水桶里,自己拿着鲫鱼回去了。
要是每天都能有一两条鱼,给晓梅煮汤喝,确实能省下不少钱呢。
供销社的鲜鱼,是轮不到她们的,也没有票买。
菜市私人卖的鱼则贵一些。
秦阿婆这个鱼篓,借得实在太是时候了。
眼看太阳越来越高,却没有见谢凯华送菜上门,平时谢凯华天不亮就到了。
现在天都大亮了。
秦岁安还怕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谢凯华这人很负责任,又实在,一般不会随便太迟过来的。
秦岁安一边削皮,一边背晓梅刚抄在黑板上的一篇散文。
晓梅的字很工整,写了几次后,很快就把粉笔字写得工整又好看了。
秦岁安正背得认真时,终于听到了敲门声。
“秦老板,是我。”谢凯华的声音传来。
秦岁安起身去开门,看到了一身大汗的谢凯华。
“怎么了这是?”秦岁安关心道。
“不好意思,今天来晚了。早上出来的时候,半路突然冲出来一个人,她说是从家里逃婚出来的,让我捎她到县城。”谢凯华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汗,这才说了今天来迟的原因。
“别是故意拦路劫道的吧?”不是秦岁安冷漠,这几年确实比较乱,路匪路霸现在挺猖獗的,后面经过几次严打,才好了很多。
“没有没有。就她一个人。”谢凯华经常到处跑,也不是没遇到过想劫财或劫车的,但是她也不是什么任人揉搓的软柿子。
她姥姥那辈,也是当过山匪的,要是说出名号,这些人都得叫她姥姥一声祖宗。
不过后来姥姥一家就改头换面,隐姓埋名了,连老张家里,都不知道她家当年的事。
“怎么回事啊?”秦岁安和谢凯华一边卸货,一边问。
“怎么回事,就那回事呗。家里哥哥找不到媳妇,刚好有一家人,不但愿意出一百块彩礼,还愿意换亲,换自己家妹妹嫁过来。”谢凯华看到那个姑娘,估计连十六都不到,真是不把女孩当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