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离”,来得比预想的快。
“凌云”机器人社接到了华东区高校机器人挑战赛的邀请函,比赛地点在上海,时间为一周。作为技术骨干,陈阳毫无悬念地被选入参赛队伍,需要提前三天出发去上海熟悉场地、调试设备。
出发前一晚,两人在图书馆自习区待到很晚。林薇帮陈阳最后检查了一遍行李清单: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常用药……还偷偷塞了一小包他爱吃的苏打饼干和一盒润喉糖(辩论和调试机器都很费嗓子)。
“到了那边,每天都要打电话。”林薇把叠好的衣服放进陈阳的行李箱,闷闷地说。
“嗯,一定。”陈阳合上箱子,拉好拉链,揉了揉她的发顶,“就一个星期,很快的。你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熬夜写稿子。”
“知道啦。”林薇抬起头,看着他,“比赛…加油!”
“放心!”陈阳眼神坚定,给了她一个拥抱,“等我好消息。”
送走陈阳去集合的大巴车,林薇回到突然显得空旷许多的校园,心里也空落落的。习惯了身边总有他的身影,习惯了在图书馆抬头就能看到他在对面专注的侧脸,习惯了晚自习后一起穿过梧桐大道回宿舍……这突然的分离,让习惯变得如此清晰。
第一天晚上,林薇在记者团赶一篇关于“百团大战”后续反响的专题稿子,忙到图书馆闭馆。走出图书馆,凉风习习,她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想发信息,才意识到陈阳此刻正在飞驰的高铁上。她默默收起手机,独自走在回芳华园的路上,第一次觉得这条路有点长,有点安静。
晚上十点半,手机视频通话的提示音急促响起。林薇几乎是秒接。
屏幕上出现了陈阳的脸,背景是陌生的酒店房间。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眼睛很亮。
“刚安顿好。你回宿舍了?”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熟悉的温度。
“嗯,刚写完稿子。”林薇把手机靠在枕头上,调整角度让他看清自己,“你们那边怎么样?酒店还好吗?”
“还行,就是离赛场有点远,明天一早就得过去调试。”陈阳把手机镜头转向窗外,展示了一下上海的夜景,“看,东方明珠。”
“哇,真漂亮!”林薇凑近屏幕。
“下次带你来玩。”陈阳把镜头转回来,看着屏幕里的她,“今天…一个人吃饭了?”
“嗯,和晓雯一起吃的食堂。”林薇点点头,“你呢?吃了吗?”
“在高铁上吃了盒饭,味道一般。还是怀念三食堂的川味小炒。”陈阳故意叹了口气,逗她。
两人就这样隔着屏幕,聊着琐碎的日常:林薇吐槽文学理论课又布置了难啃的阅读材料,陈阳分享调试机器人时遇到的奇葩bug(一个齿轮装反了导致机器人原地转圈),林薇说起记者团新接的采访任务,陈阳描述了一下赛场规模和对手学校的装备……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细碎的分享和安静的倾听。视频通话的信号偶尔会卡顿,画面模糊,但彼此的声音和笑容却无比清晰。看着屏幕上他略显疲惫却依旧温柔的眼眸,听着他絮絮叨叨的分享,林薇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被一种温热的、踏实的思念填满了。原来,距离并不能阻隔什么,电波让思念变得如此具象。
“早点休息吧,你明天还要早起。”聊了快一个小时,林薇催促他。
“嗯,你也别熬夜。”陈阳看着屏幕,“晚安,薇薇。”
“晚安,阳阳。”林薇轻声回应。这个在别人面前她几乎不叫的昵称,在私密的电波里,显得格外自然和亲昵。
挂断视频,林薇抱着手机,看着屏幕上定格的“通话结束”,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她打开微信,给他发了一条文字信息:
“比赛加油!等你凯旋!——你的战友:林薇”
同样的信息,曾在高考前夕给予他力量。此刻,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再次传递着不变的信任和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视频通话成了每晚的固定节目。有时陈阳刚结束在赛场的鏖战,带着满身机油味和疲惫;有时林薇刚赶完稿子,揉着发酸的眼睛。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忙碌、小小的成就(林薇的稿子被校刊录用,陈阳解决了关键算法问题)、遇到的趣事和烦恼。屏幕成了连接两个城市的温暖窗口,电波承载着少年少女最纯粹而绵长的思念。这第一次短暂的小别,非但没有冲淡感情,反而让他们更加确信对方在自己生命中的分量,也学会了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奔跑时,如何用更成熟的方式去牵挂和表达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