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时,五辆贴着"粤A"牌照的救护车己停在了废弃小学的黄土操场上。岭南中医团队的白大褂与斑驳的砖红色教学楼形成刺眼对比,领队的林医生正用广普话指挥搬运针灸铜人,尾音被太行山麓的风卷得七零八落。
"城里的大夫能待得住?"王铁柱蹲在断了一半的单杠上,烟头在花岗岩般的指节间明灭。他媳妇春梅攥着刚领到的理疗师培训手册,封面上烫金的"白氏九宫灸法"在朝阳下泛着微光,"人家合同签了三年,没见操场东头正在打深水井?说是要引温泉水哩。"
石宇辰踩着满地碎玻璃走进教室,手指抚过黑板槽里板结的粉笔灰。二十年前他在这里领过三好学生奖状,如今开裂的水泥地上堆满了智能药柜的组装零件。"小心!"齐小美的惊呼和金属碰撞声同时响起,她冲过来抓住丈夫的手腕——那截在外的电线距他鞋尖只有半掌距离,墙角的电工正慌忙关闭电闸。
争议在第七天清晨爆发。当施工队要拆除教室后墙的老槐树时,八十岁的孙校长抱着树活不撒手,树皮纹路与他手背的血管几乎融为一体。"五七年建校时栽的!"老人嘶哑的嗓音震落几片黄叶,"你们城里人懂什么叫根基?"闻讯赶来的白素贞突然抽出银针,在老人耳后轻巧一刺,待他手臂松劲的瞬间,林医生迅速将人扶到轮椅上。"老校长,这棵树会移到新建的中医文化广场。"她指着全息投影的改造图,"每圈年轮都要做成标本展示。"
质疑声在秋雨中愈演愈烈。村委会的投影幕布上,智慧康养中心的3D模型正在缓慢旋转,王铁柱的旱烟杆突然戳向悬浮的空中连廊:"整这些花架子,能治好我爹的老寒腿?"会议室骤然寂静,只有雨水敲打铁皮屋顶的声响。齐小美解开真丝围巾,露出锁骨下方十厘米长的疤痕:"这是我二十三岁做心脏手术留下的。"她将平板转向众人,北京301医院专家的头像突然弹出在屏幕:"王大叔的病例己接入远程系统,明天上午十点可以安排多学科会诊。"
首例远程诊疗当天,三辆贴着"5G+医疗健康"标识的通讯车将操场围成临时手术室。当王老汉的膝关节MRI影像出现在4K屏幕上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教授正在早茶店叉烧包的热气里放大观察半月板损伤。"试试我们的新灸具。"林医生举起赵大爷编的芦苇艾灸盒,盒体透出的青烟在空中划出螺旋,"双层中空结构能把药效浓度提升40%。"
冬至那天,康养中心试运行的电子屏跳动着红色数字:累计接诊127人,远程会诊成功率达91%。石宇辰站在新栽的老槐树下,发现树干系着褪色的红领巾——不知哪个孩子把当年的信物系回了移栽的树上。春梅捧着刚考取的理疗师资格证跑过走廊,她绣的"药食同源"门帘在穿堂风里轻晃,决明子填充的帘坠碰撞出沙沙声响。
深夜的监控室里,齐小美突然将某段视频放大八倍。画面中王铁柱正偷偷擦拭康养中心的导诊机器人,月光把他别扭的温柔照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外,二十公里温泉管道正在冻土下悄然延伸,压力表数值稳稳指向0.4MPa——这个数字意味着三个月后,岭南药浴方将与太行山温泉首次在管道尽头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