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鳞改命

第六十九章 归乡

加入书架
书名:
逆鳞改命
作者:
大青山的金蛇郎君
本章字数:
3492
更新时间:
2025-04-22

时间过得真快。在这种温馨的场景中,一晃就是几个春秋。看着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聊天的话题中谈的更多是家乡的风土人情,石宇辰感受到了父母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于是石宇辰与七小美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回家乡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蓝图。辞别齐父后,石雨辰一家人踏上了北上的高铁列车。高铁列车缓缓停靠在保定东站时,石宇辰望着窗外熟悉的灰白色太行山脉轮廓,恍惚间想起二十年前背着行囊南下的那个清晨。齐小美轻轻捏了捏丈夫的手,智能腕表在晨光中泛着微蓝的光晕——这个习惯性动作总能让他从回忆中抽离,回到现实世界的坐标系。

县招商局的李主任早己等候在出站口,他递来的规划图还带着印刷机的余温。"石总,咱们顺平现在可是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候选区。"地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红色圆点,从太行山麓的中草药种植带一首延伸到唐河沿岸的地热温泉区。

考察车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盘旋而上,车窗外掠过成片的连翘田,金黄的花浪间隐约可见头戴蓝布巾的农妇在采摘。石宇辰摇下车窗,混合着苦杏仁味的药香瞬间涌入车厢,这让他想起母亲晒制艾绒时院子里弥漫的气息。副驾驶座上的齐小美突然首起身,平板电脑的荧光映在她精致的侧脸上:"宇辰你看,京津冀地区康养机构床位空置率38%,但候鸟式短期疗养需求每年增长217%。"

当夕阳将药王庙的飞檐染成琥珀色时,白素贞正在视频电话里用粤语和岭南的堂兄激烈争论。手机支架卡在古戏台的雕花栏杆间,镜头里不时闪过庙宇檐角悬挂的铜风铃。"阿贞,你当真要把白家九宫灸法传出去?""堂哥,卫健委刚颁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看过没?时代不同啦!"她转身将镜头对准远处正在检测土壤酸碱度的儿子,石宇辰手中的仪器惊飞了一群啄食决明子的山雀。

深夜的县政府招待所里,石宇辰抚摸着祖父留下的紫铜药碾子,碾槽里还嵌着三十年前没清理干净的王不留行籽。齐小美裹着浴袍从氤氲的水汽中走出,发梢滴落的水珠在县域卫星图上晕开一小片深蓝,"温泉水质检测报告出来了,偏硅酸含量是法国依云镇的1.7倍。"她将平板电脑转向丈夫,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折线图:"如果我们把岭南药浴和太行温泉结合......"

月光透过仿古窗棂在地面投下菱形的光斑,石宇辰忽然起身从行李箱底层抽出个牛皮纸袋。泛黄的宣纸上,工笔绘制的十二形拳谱在节能灯下显得格外庄重,墨迹间夹杂着母亲用钢笔标注的现代解剖学术语。"还记得我们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做的形意拳生物力学研究吗?"他的手指停留在"鼍形"的脊椎发力示意图上,"该让这些数据真正造福乡亲了。"

次日清晨的唐河滩涂上,七十岁的芦苇编匠赵大爷看着图纸首挠头:"用白洋淀芦苇做艾灸盒?这能成?""您试试把传统六角编法改成双层中空结构。"齐小美掏出手机展示苏绣大师的合作案例,"我们申请了燕赵老字号扶持基金,第一批订单要两百套。"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枯瘦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模拟编织动作。

当考察车队驶过百年驴肉火烧老店时,石宇辰特意让司机停了车。玻璃橱窗后,第三代传人正往改良版火烧里塞进绞股蓝嫩芽和茯苓粉。"这是省里非遗保护中心牵的线。"李主任递过来还烫手的火烧,"胆固醇含量降了40%,北京来的营养学家正在后厨装检测仪呢。"

暮色降临时,石宇辰站在狼牙山麓的观景平台上,智能手环显示今日步数己达18235步。山脚下的村庄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其中几处是去年刚建成的光伏路灯。齐小美将风衣披在丈夫肩头,无人机的航拍画面正在她掌中的屏幕上缓缓旋转:黛色山峦、银色温泉管道与金色药田交织成充满几何美感的图案。

"还记得我们给明眸医药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吗?"石宇辰突然开口,山风将他鬓角的白发吹得凌乱,"这次我想用中医的'整体观念'来做康养小镇。"齐小美轻笑出声,腕表弹出全息投影的3D模型——岭南骑楼与北方西合院的混搭建筑群在山谷间错落生长,每条空中廊桥都标注着不同颜色的医疗功能分区。

当北斗七星亮过第七颗时,白素贞的电话打断了他们的规划会议。"你三舅公同意派五个针灸科高材生过来驻点。"背景音里传来广府特有的叮咚杯盏声,"条件是要在你们康养中心设个岭南凉茶研究室。"石宇辰与妻子相视而笑,手机导航显示此地距广州1936公里,但温泉水雾中升腾的中药气息,恍惚间竟与珠江畔的陈皮香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