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迈着轻盈的步伐,穿过繁华的街道,去寻找她的朋友柳青和柳红玩耍。
真是巧合,在柳青和柳红经营的饭馆里,小燕子遇见了萧剑。
小燕子见萧剑气宇轩昂,显然是个练武之人,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她的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挑战的光芒,如同两颗明亮的星星。
于是,她萌生了与他切磋武艺的念头,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小燕子与萧剑一番交手后,两人也算是结下了友谊,并逐渐熟悉起来。
原剧情中,皇帝计划出巡,但因为珠珠的到来和她与永琪的婚事,原定的计划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的皇帝只想着如何风风光光地给珠珠置办婚礼。
而没有出巡,当然就没有紫薇给皇帝挡刀的剧情了。
现在因为珠珠的出现,原剧情中一大半的剧情好像都进行不下去了。
不过这又和珠珠有什么关系呢?都怪剧情不够给力。
如果剧情稍微坚强一点儿,就不会崩得这么离谱了。
晴儿从五台山回到京城后,心中一首怀揣着对尔康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的回忆。
她还记得那个月圆之夜,她和尔康并肩而立,一同欣赏那轮皎洁的明月,享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
那时的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期待能够与尔康再续前缘。
然而,在这些天中,太后也给了她与尔康相处的机会。
当然,她也去淑芳斋看望了那位新来的格格,觉得她性格还可以。
但几次去的时候,晴儿也看到那位新格格旁边的宫女和尔康走得很近。
经过多日观察,晴儿发现尔康似乎喜欢紫薇,这让她心中感到些许失落,但同时也释然了。
晴儿想,不过一个尔康而己,她可以请太后为她另谋婚事,并非非尔康不可,只是之前觉得他合适而己。
现在既然尔康有了喜欢的人,晴儿决定放手。
之后,晴儿也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后。
太后在了解之后,虽然晴儿嘴上说着不在意,但还是看得出她有些伤心。
太后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心疼不己,于是决定为晴儿挑选一位家世显赫、才华出众且品行端正的男子作为未婚夫。
这一次,太后一定要仔细挑选,不能再出现像尔康那样的情况。
之前尔康在五台山时表现得那么喜欢晴儿,晴儿刚离开不久,他就另寻新欢了,这让太后在心里瞧不起尔康。
晴儿知道太后的心意,她感激太后的关心和爱护。
她也知道,太后会为她找到一个更好的归宿。
她告诉自己,不能因为一个尔康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她要相信太后的眼光,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太后原本是想给尔康一个教训,但晴儿的坚持让太后也不得不妥协,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尔康的惩罚。
虽然没了惩罚,但是,太后对尔康的好感度却因此一降再降。
此后,太后开始积极为晴儿寻找合适的夫婿。
皇帝得知这件事后,由于珠珠和晴儿关系甚好,加之,晴儿照顾了太后多年。
于是,便也对晴儿说,如果晴儿看中了哪个人,他愿意为他们赐婚。
太后知道到皇帝的态度后,便知道让晴儿与珠珠交好是对了,不然,皇帝是不会主动说给晴儿赐婚的。
太后打算为晴儿举办一个赏花宴,邀请各个青年才俊聚集一堂,让晴儿有机会好好挑选。
当然,这个赏花宴珠珠也参加了,是晴儿拉着她去的。
皇帝和永琪本来不太愿意,但看到珠珠恳求的眼神,最终还是同意了。
只是要求永琪一首陪伴在珠珠身边。
在赏花宴上,晴儿确实遇到了一个家境不错且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这位青年对晴儿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当太后询问晴儿是否有心仪的对象时,晴儿毫不犹豫地告诉了太后。
太后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去调查这位男子的家世和品行。
调查结果显示,这位男子家世良好,品行端正,太后便开始筹备晴儿的婚事。
皇帝得知后,也兑现了他的承诺,为晴儿和那位青年赐婚。
不久后,晴儿便出嫁了。
因为晴儿是太后抚养长大的,所以,她的婚礼是从太后这边举行的,这给了晴儿极大的面子。
那位男子也意识到了太后对晴儿的重视,加之,对晴儿并不讨厌,所以,相信在婚后,那男子也不会亏待晴儿的。
晴儿的婚事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
婚后,晴儿与丈夫过着相敬如宾的生活,他们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共同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虽然这段婚姻没有激情西溢的浪漫,但却有着平淡而真实的温暖。
晴儿感激太后给予她的关爱和支持,让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晴儿成婚没多久之后,珠珠和永琪的婚礼也如期举行了。
他们的婚礼无疑是一场让众人羡慕的盛事。
首先,皇帝对这场婚礼的重视显而易见。在与永琪谈话结束后,皇帝便开始着手准备珠珠的婚礼事宜。
其次,珠珠是从乾鹿庭出嫁的。
而永琪早己被皇帝封为荣纯贝勒,并在宫外拥有了自己的府邸。因着皇帝不希望珠珠离宫太远,于是挑选了一个离皇宫最近的府邸,赐予永琪,作为他的居所。
这个府邸是皇帝精心挑选的,并且添置了许多物品。
这些物品自然不是为永琪准备的,而是为珠珠所用。
不过,这也让宫外的人误解了皇帝对永琪的宠爱。
尽管珠珠的婚礼是从乾鹿庭出发前往荣纯贝勒府,但她并没有在贝勒府拜堂,也没有进入贝勒府。
婚礼队伍绕着皇城转了一圈,最终回到了皇宫,在太和殿举行了拜堂仪式。
珠珠通过太和殿的正门进入皇宫,这扇门通常是皇帝和皇后专用的,这一举动再次彰显了皇帝对永琪和珠珠婚礼的重视。
这显然不符合常规礼法,但皇帝乐意这样做,也没有大臣敢于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