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帝王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政府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态度

加入书架
书名:
从农民到帝王
作者:
著书立说事
本章字数:
11364
更新时间:
2025-03-11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清朝局势与皇室背景

(一)清朝社会矛盾激化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清朝己步入衰落期。政治上,官场腐败现象极为严重,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各级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土地兼并问题也十分突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官僚手中,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佃农,承受着高额的地租剥削。

经济上,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断加剧。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影响,大量手工业者和农民失业,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组织形式,发动群众,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咸丰帝即位与慈禧入宫

1850年,道光帝驾崩,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咸丰帝即位之初,试图有所作为,他罢黜了穆彰阿等一批腐朽的大臣,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等,希望能够整顿朝纲,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

1852年,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入宫,初封兰贵人。此时的慈禧虽然在后宫地位不高,但她凭借着美貌和聪明才智,逐渐得到了咸丰帝的宠爱。

二、太平天国运动初期(1851 - 1853)咸丰帝的态度与应对措施

(一)震惊与恐慌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消息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震惊。他没有料到在清朝统治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会突然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咸丰帝意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来势汹汹,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始陷入恐慌之中。

(二)调兵遣将镇压

为了迅速扑灭太平天国运动的火焰,咸丰帝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起义。然而,林则徐在赴任途中病逝。随后,咸丰帝又任命李星沅、周天爵等人为钦差大臣,率领清军前往广西围剿太平军。

清军在与太平军的初期作战中,表现不佳。太平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多次击败清军。咸丰帝对清军的作战不力十分不满,不断更换将领,加大对广西地区的军事投入。

(三)寻求各方支持

除了调动正规清军外,咸丰帝还鼓励地方士绅组织团练,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希望通过地方团练的力量,弥补清军兵力的不足,同时也能够增强地方的防御能力。在咸丰帝的号召下,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力量。

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53)后咸丰帝的态度变化

(一)极度焦虑与无奈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这一事件对咸丰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朝相对峙的政权,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地区,清朝的半壁江山陷入了战火之中。咸丰帝感到极度焦虑,他意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己经不再是一场普通的农民起义,而是对清朝统治的严重挑战。

面对太平天国的强大势力,咸丰帝感到无奈。清军在与太平军的多次交战中,损失惨重,始终无法有效地遏制太平军的发展。咸丰帝不断地催促各地清军加强进攻,但效果甚微。

(二)调整战略部署

为了应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局势,咸丰帝调整了战略部署。他命令向荣、张国梁率领清军在天京城外建立江南大营,琦善、陈金绶率领清军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对天京形成包围之势。同时,咸丰帝还加强了对长江流域的军事控制,试图切断太平天国的物资供应线。

然而,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清军战斗力并不强,他们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多次失利。太平天国则利用清军的弱点,不断出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财政困境与应对措施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而清朝的财政收入却因为战争的影响而大幅减少。咸丰帝为了筹集军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增加了赋税征收,除了田赋外,还开征了厘金等新税种。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对商品的流通征收一定比例的税。厘金的开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商人的负担,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此外,咸丰帝还发行了大钱和银票,试图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来缓解财政压力。但这些措施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西、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时期(1853 - 1856)咸丰帝的应对困境

(一)北伐与西征的压力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扩大战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一路北上,首逼北京。咸丰帝惊恐万分,急忙调集北方的清军进行拦截。北伐军虽然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给清朝北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西征军由胡以晃、赖汉英率领,沿长江而上,攻占了安庆、九江、武昌等重要城市,控制了长江中游的大片地区。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清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溃败

在太平天国的军事打击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清军逐渐陷入困境。1856年,太平军在石达开的率领下,一举攻破江南大营,向荣自杀。同年,太平军又攻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溃败,使天京的包围被解除,太平天国进入了军事全盛时期。

咸丰帝对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溃败感到痛心疾首。他意识到清朝的军事力量在太平天国面前显得十分脆弱,需要寻找新的对策来扭转战局。

(三)内部矛盾与政治危机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清朝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满族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都有所加剧。咸丰帝在用人方面也面临着困境,他既要依靠汉族官僚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又担心汉族官僚势力过大,威胁到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

同时,清朝的政治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官员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导致朝政混乱。咸丰帝试图整顿吏治,但由于阻力重重,效果并不明显。

五、太平天国天京事变(1856)后咸丰帝的态度与局势变化

(一)欣喜与侥幸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内部矛盾激化,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咸丰帝得知天京事变的消息后,感到欣喜若狂。他认为这是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绝佳机会,认为太平天国从此将走向衰落。咸丰帝侥幸地认为,清朝可以趁此机会一举消灭太平天国,恢复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二)重新部署军事力量

天京事变后,咸丰帝重新部署了军事力量。他命令清军趁机发动进攻,试图收复被太平天国占领的失地。清军在曾国藩、胡林翼等将领的率领下,逐渐扭转了战局。他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逐步推进,对太平天国形成了包围之势。

(三)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清朝的应对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英法等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咸丰帝在应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还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要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又要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与西方列强的谈判中,咸丰帝态度摇摆不定,一方面不愿意轻易妥协,另一方面又担心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

六、慈禧太后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角色与态度

(一)后宫中的观察与学习

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慈禧太后主要活动于后宫之中。她密切关注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态势,通过咸丰帝和其他大臣的汇报,了解战争的进展情况。慈禧太后深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她在后宫中不断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观察咸丰帝处理政务的方式,为自己日后参与政治积累经验。

(二)对咸丰帝的影响

随着慈禧太后在后宫地位的逐渐提高,她对咸丰帝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慈禧太后会向咸丰帝提出自己的建议。例如,在用人方面,慈禧太后支持咸丰帝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认为他们有能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她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咸丰帝的决策。

七、咸丰帝后期(1858 - 1861)的困境与态度转变

(二)内外交困下的倦怠与逃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打击,使咸丰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他感到身心疲惫,逐渐对朝政产生了倦怠情绪。咸丰帝开始沉迷于酒色,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的压力。

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在热河期间,咸丰帝依然不理朝政,整日与妃嫔们寻欢作乐。他对清朝的命运感到绝望,认为自己无力挽回局势。

(二)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的转变

尽管咸丰帝对朝政产生了倦怠情绪,但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依然坚决。他深知太平天国运动不彻底消灭,清朝的统治就无法稳定。在热河期间,咸丰帝依然通过密旨等方式,指挥清军对太平天国发动进攻。

同时,咸丰帝也意识到,单纯依靠清朝的军事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消灭太平天国。他开始更加重视汉族官僚的作用,进一步放权给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让他们放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八、辛酉政变(1861)后慈禧太后的掌权与对太平天国态度

(一)辛酉政变与慈禧太后掌权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年仅六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咸丰帝临终前,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幼帝。然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地夺取了政权。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开始对清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

(二)坚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慈禧太后掌权后,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态度。她深知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的威胁,认为必须彻底消灭太平天国,才能稳定清朝的统治。

慈禧太后继续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僚,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和支持。她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苏、皖、赣、浙西省军务,让他全权负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时,慈禧太后还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增强清军的战斗力。

(三)借助外国势力

为了尽快消灭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太后还采取了借助外国势力的策略。她与英法等西方列强达成了合作协议,允许西方列强的军队在上海等地协助清军作战。

西方列强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也愿意与清朝合作。他们派遣军队和军事顾问,帮助清军训练和装备,提供先进的武器和弹药。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清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九、太平天国运动后期(1862 - 1864)慈禧太后的战略决策

(一)“借师助剿”的进一步实施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慈禧太后进一步实施“借师助剿”的策略。她鼓励西方列强的军队深入内地,与清军共同进攻太平天国。在“借师助剿”的过程中,出现了“常胜军”“常捷军”等由西方列强军官指挥的洋枪队。

这些洋枪队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多次取得胜利,给太平天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慈禧太后对洋枪队的表现十分满意,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奖赏和支持。

(二)协调各方力量

慈禧太后深知,要消灭太平天国运动,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她一方面继续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僚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地方督抚的控制,确保各地清军能够协同作战。

慈禧太后还注重平衡满族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的关系。她在重用汉族官僚的同时,也提拔了一些满族将领,如僧格林沁等,让他们参与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行动中。

(三)经济支持与后勤保障

为了保证清军的作战需要,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供经济支持和后勤保障。她加大了对军费的投入,通过增加赋税、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她还加强了对粮食、武器等物资的调配和运输,确保清军的后勤供应充足。

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后慈禧太后的后续举措

(一)论功行赏与权力分配

1864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慈禧太后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的将领和官员进行了论功行赏。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左宗棠被封为一等恪靖伯;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

在权力分配方面,慈禧太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对汉族官僚虽然给予了奖赏,但也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她担心汉族官僚势力过大,会威胁到满族贵族的统治。因此,慈禧太后在朝廷中安插了一些亲信,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二)恢复社会秩序与经济重建

太平天国运动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慈禧太后意识到,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重建是当务之急。

她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鼓励农民回乡耕种。同时,她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修建道路、疏浚河道等。在慈禧太后的努力下,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经济也开始逐渐复苏。

(三)反思与改革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让慈禧太后认识到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她开始反思清朝的统治,认为需要进行一些改革来增强清朝的实力。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加强军事建设。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实力,但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最终未能实现清朝的富强。

十一、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政府的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咸丰帝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表现出震惊和恐慌,积极调兵遣将进行镇压。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他陷入了困境,后期甚至产生了倦怠和逃避的情绪。

慈禧太后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主要在后宫观察和学习,对咸丰帝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权,采取了坚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通过重用汉族官僚、借助外国势力等方式,最终成功地消灭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清朝的统治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这场运动也暴露了清朝的诸多问题,促使慈禧太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保守势力的阻碍,清朝最终未能实现真正的富强,逐渐走向了衰落。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