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帝王

清朝政府利用洋人的势力清剿太平军

加入书架
书名:
从农民到帝王
作者:
著书立说事
本章字数:
12306
更新时间:
2025-03-11

一、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清朝政府的困境与洋人初涉中国局势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清朝统治危机

1851 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太平军以其独特的拜上帝教信仰和严格的军事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义初期,太平军在广西地区多次击败清军,随后挥师北上,一路势如破竹。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太平天国的迅速崛起使清朝政府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和八旗兵在面对太平军时,表现出严重的腐败和战斗力低下。绿营兵久己失去战斗力,军官克扣军饷,士兵纪律松弛,缺乏训练。八旗兵更是养尊处优,丧失了当年的勇猛。在与太平军的多次交战中,清军屡战屡败,大片领土被太平军占领,清朝的财政收入也因战争和领土丧失而锐减。

(二)西方列强在华利益与观望态度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获得了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特权。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己有的利益,希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和影响力。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西方列强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对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信仰感到好奇,认为太平天国的宗教与基督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幻想通过与太平天国的接触,能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基督教和拓展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观察清朝政府和太平天国双方的实力对比,以便在合适的时候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进行合作。

1853 年至 1854 年间,英、法、美等国的公使先后访问天京。英国公使文翰访问天京时,向太平天国提出承认《南京条约》的要求,但遭到太平天国的拒绝。太平天国表示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不会承认外国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这使得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意识到太平天国并不会轻易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

二、“借师助剿”主张的提出与初步尝试

(一)“借师助剿”主张的萌芽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单凭清朝自身的力量难以迅速镇压太平天国。在 1853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上海的一些官绅就提出了借助外国力量保卫上海的主张。当时上海的苏松太道吴健彰与外国领事勾结,企图借助英法等国的军舰来阻止太平军进攻上海。

吴健彰是广东香山人,原是广州十三行的商人,后捐官进入官场。他与外国商人交往密切,深知外国武力的强大。他向江苏巡抚杨文定建议,借用外国军舰来防守长江,阻止太平军东进。杨文定起初表示赞同,并向咸丰皇帝奏报此事。但咸丰皇帝对借用外国力量心存疑虑,担心引狼入室,危及清朝的统治,因此驳回了这一建议。

(二)上海“中外会防局”的成立与初步合作

1860 年,太平军在李秀成的率领下,第二次进攻上海。当时上海是中国重要的商业城市和对外通商口岸,聚集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外国列强为了保护自己在上海的利益,决定与清朝地方官绅合作。

上海的官绅们在江苏巡抚薛焕、上海道吴煦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外会防局”。“中外会防局”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清朝军队和外国军队的行动,共同防守上海。外国方面,英、法等国驻上海的军队开始加强上海的防御,在上海周边修筑工事,布置兵力。

1860 年 8 月,李秀成率领太平军逼近上海。英法联军公然违反中立原则,与清军联合起来对抗太平军。英法联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上海周边与太平军多次交战。太平军在战斗中遭受了一定的损失,被迫撤回苏州。这次“中外会防”的初步合作,是清朝政府利用洋人的势力清剿太平军的一次尝试,也为后来大规模的“借师助剿”奠定了基础。

三、《北京条约》签订后“借师助剿”政策的确立

(一)《北京条约》的签订与中外关系的变化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朝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包括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巨额军费等。

《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清朝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从抵抗逐渐转变为妥协和合作。西方列强也认识到,通过支持清朝政府,可以更好地维护和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希望清朝政府能够稳定统治秩序,以便继续进行经济侵略和传教活动。

(二)“借师助剿”政策的确立过程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关于“借师助剿”的争论更加激烈。以恭亲王奕訢、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借助外国力量镇压太平天国。奕訢认为,“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他主张联合西方列强,先镇压太平天国,再解决其他问题。

曾国藩也认为,“目下情势,舍借助洋兵,亦实别无良策”。李鸿章则在实践中积极与洋人合作,借助洋人的力量来扩充自己的淮军。而一些保守派官员则反对“借师助剿”,他们担心外国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会危及清朝的统治,主张依靠清朝自身的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

1862 年 1 月,咸丰皇帝去世,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与奕訢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奕訢等洋务派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借师助剿”政策最终确立。清朝政府正式向英法等国提出,希望他们派遣军队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

西、洋枪队的组建与发展

(一)洋枪队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洋枪队是清朝政府利用洋人势力清剿太平军的重要武装力量。1860 年 6 月,在上海官绅的支持下,美国人华尔招募了一批外国水手、士兵和冒险家,组建了一支名为“洋枪队”的雇佣军。洋枪队最初的目的是保卫上海,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洋枪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和武器装备,配备了先进的洋枪洋炮。在成立初期,洋枪队人数不多,但战斗力较强。1860 年 7 月,洋枪队进攻松江,初战告捷,随后又攻占了青浦。但在 8 月的青浦之战中,洋枪队遭到太平军的重创,华尔本人也身负重伤。

(二)洋枪队的改组与壮大

1862 年,清朝政府正式承认洋枪队,并将其改名为“常胜军”。同时,清朝政府任命华尔为“常胜军”管带,给予他较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此后,“常胜军”在人员构成和装备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改善。

人员方面,“常胜军”除了外国士兵外,还招募了大量的中国士兵。外国军官负责训练和指挥,中国士兵则成为战斗的主力。装备方面,“常胜军”配备了更多先进的枪炮,如后装线膛枪、开花大炮等。这些武器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使“常胜军”在战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在“常胜军”的发展过程中,英国和美国等国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英国为“常胜军”提供了武器和军事顾问,美国则对华尔等美国人在“常胜军”中的活动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三)洋枪队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常胜军”在清剿太平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多次配合清军作战,攻打太平军的据点和城市。1862 年 9 月,华尔在慈溪之战中被太平军击毙。此后,“常胜军”先后由美国军官白齐文、英国军官戈登担任管带。

戈登接任“常胜军”管带后,对军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整顿和训练,使“常胜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在 1863 年至 1864 年间,“常胜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密切配合,攻占了太仓、昆山、吴江、苏州等重要城市。“常胜军”的参战,给太平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加速了太平天国在江浙地区的失败。

然而,“常胜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它的成员大多是为了获取高额的报酬而参战,纪律性较差,经常在占领区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同时,“常胜军”的存在也引起了清朝一些官员的不满,他们担心“常胜军”会形成一股独立的势力,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五、英法军队首接参战与军事合作的深入

(一)英法军队在江浙地区的军事行动

在“借师助剿”政策确立后,英法等国除了支持洋枪队外,还首接派遣军队参与清剿太平军的行动。1862 年 2 月,英法联军在上海周边与太平军展开了一系列战斗。他们与清军联合进攻高桥、萧塘等地,击败了太平军的防守部队。

此后,英法军队不断扩大军事行动范围。在浙江地区,英法军队与清军联合攻打宁波、绍兴等城市。1862 年 5 月,英法联军协助清军攻占了宁波。在攻打宁波的过程中,英法军队使用了先进的火炮,对太平军的防御工事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二)中外军事合作的深入与协同作战

随着战争的发展,清朝军队与英法军队的军事合作越来越深入。双方在军事指挥、情报共享、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密切的协同。

在军事指挥方面,清朝政府任命一些外国军官为军事顾问,参与清军的作战计划制定。英法军队也会根据清军的作战需求,调整自己的军事行动。在情报共享方面,双方建立了情报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太平军的动向和军事部署。在后勤保障方面,清朝政府为英法军队提供了粮食、弹药等物资,英法军队则利用自己的运输优势,为清军运送一些急需的装备。

例如,在攻打苏州的战役中,李鸿章的淮军与“常胜军”以及英法军队密切配合。“常胜军”利用火炮轰开了苏州城的城墙,淮军随后发起进攻,英法军队则在城外进行策应,防止太平军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清军最终攻占了苏州,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三)英法军队参战的动机与利益考量

英法等国派遣军队首接参战,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支持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维护自己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太平天国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对外国的贸易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英法等国认为,只有帮助清朝政府稳定统治秩序,才能更好地开展贸易。

另一方面,英法等国也想通过参与战争,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他们希望通过与清朝政府的合作,获得更多的特权和利益,如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扩大传教范围等。

六、“借师助剿”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一)军事压力的增大与战略调整

“借师助剿”使太平天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洋枪队和英法军队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太平军在武器装备上与敌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洋枪洋炮的威力给太平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面对这种情况,太平天国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在江浙地区,太平军采取了更加谨慎的防御策略,加强了城市的防御工事,避免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同时,太平天国也开始重视武器的改进和生产,试图缩小与敌人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例如,李秀成在苏州设立了兵工厂,仿制洋枪洋炮。

(二)内部矛盾的激化与士气的影响

“借师助剿”也对太平天国的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战争的持续和军事压力的增大,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逐渐激化。一些将领对洪秀全的领导产生了不满,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现象。

同时,战争的失利和敌人的强大也影响了太平军的士气。一些士兵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悲观,出现了逃兵现象。太平天国后期,军队的战斗力明显下降,难以有效地抵抗清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

(三)最终失败与“借师助剿”的关系

“借师助剿”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洋枪队和英法军队的参战,使清朝政府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他们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给太平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借师助剿”的打击下,太平天国的领土不断缩小,经济陷入困境。

1864 年 6 月,洪秀全病逝。7 月,天京被清军攻陷,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部的腐败、战略失误等,但“借师助剿”无疑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七、“借师助剿”对清朝政府的影响

(一)军事力量的增强与统治的巩固

“借师助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政府的军事力量。洋枪队和英法军队的参战,弥补了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的不足。清朝政府通过与洋人合作,学习了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和武器制造技术,为后来的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

同时,“借师助剿”也帮助清朝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借师助剿”,清朝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太平天国政权,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主权的丧失

“借师助剿”使清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清朝政府从最初的抵抗西方列强,转变为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但也使清朝政府在外交上更加依赖西方列强。

在“借师助剿”的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了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例如,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如设立租界、领事裁判权等。这些特权的丧失,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近代化的尝试

“借师助剿”也促使清朝政府开始反思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官员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在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因此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开展近代化建设。

1861 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的开端。此后,清朝政府陆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借师助剿”的历史评价与启示

(一)对“借师助剿”的不同历史评价

对于“借师助剿”这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评价。一些人认为,“借师助剿”是清朝政府在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时的无奈之举。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朝政府自身的力量难以迅速镇压太平天国,借助外国力量可以暂时缓解危机,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且,“借师助剿”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另一些人则认为,“借师助剿”是清朝政府卖国求荣的表现。清朝政府为了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惜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借师助剿”不仅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且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二)“借师助剿”的启示

“借师助剿”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面临内部危机时,不能盲目地借助外部力量来解决问题,而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自身的实力。

其次,“借师助剿”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外国势力的侵略和干涉。在与外国交往中,要坚持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

最后,“借师助剿”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到,近代中国要实现富强和独立,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

清朝政府利用洋人的势力清剿太平军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也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案例。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天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