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一部血泪史,任何国家都逃不脱。
工业革命最早的地方应该就是大英帝国了。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后,纺织业迅速发展,一时间用于纺织的棉花和羊毛供应不足。市场作用下,这俩原料大幅涨价,一方面促进了全球殖民,发展起了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另一方面,地主和资本家们大量买地,用来放羊和种棉花,导致本国农民破产,进入工厂。
经历过破产的人都知道,那种身无分文、无衣无食的窘迫。可是,这还不算什么,真正的煎熬在后面呢!
进城后的农民可不像咱们华夏的农民工,能够像个人的活着,大英可不管你!
没地方住?城里有“绳子旅馆”。因为穷困潦倒,因为租不起房,精明的资本家们在屋子里拉根粗绳,工人们就搭着手挂在绳子上,站着睡觉!这可比小龙女那个睡的还累人!
天亮了,老板一刀砍断绳子,几十号人瞬间“扑通”倒地,摔个七荤八素,立刻“清醒”上工!这是旅馆吗?明明就是村里的羊圈牛圈。
各种机械需要修理,工厂狭小的烟筒子需要清理,大人的体型大,进不去啊咋整?穷人家的三岁小孩就来了,他们被用绳子吊进里面,用稚嫩的手脚清理烟灰。因为绳子断裂、卡住身子出不来的,比比皆是。被滚烫的烟囱管道活活烫死的,也大有人在。
作家夏衍曾写过一篇文章《包身工》,描写的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底层工人。你以为那是咱们自家资本家的原创?错了!都是英国前辈玩剩下的!
把新民的几处工业园参观完毕,王定边很庆幸,庆幸自己这边没有把同胞们当做柴火来消耗。
为什么列强的商品可以在中国市场倾销?为什么一把普通的步枪,运到中国的港口才卖十几两银子,而大清国自己造一把就得50两银子?产业体系自然是占大头,可人力成本也有一份功劳。毕竟,列强国家是真不把工人阶级当人来看,这也为后来蓬勃发展的共产主义提供了温床。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太难了,不管你是拼成本,拼资本,拼技术,你都拼不过人家。这个时候只能依靠政府的保护,自家的产业才能发展起来,提升效率、升级技术、积累资金。像是后来老蒋的国府,居然和美国人签订了中美的通商条约,约定双方产品都可以无限制的进入对方市场!
拜托,人家大老美当时是世界第一的经济体,对它完全开放市场,哪还有民族工业的活路?
没有关税的保护,后发国家想起来,太难了。偏偏这个时候的中国政府,要么是腐朽的满清,要么是弱小的民国,压根没有自主制定关税高低的自由。
归根到底,有个强大的国家才是一切的根本。想要强国,必先强军,这也是王定边当前阶段围绕军功进行发展的原因。别看纺织、榨油、制衣、食品、养殖等等发展的很是红火,实际上都是军工业主干上开出的花朵。相比起钢铁行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他行业只是个零头。
这年头的中国实在太过积贫积弱,想要快速强大起来,唯有大搞工业。前苏联的立国基础,新中国的初步底子,都是重工业打下的。想要类似英国、美国那种,政府轻度干预的发展,没个百十年能行吗?各国列强和侵略者也不给机会啊!
离开工业园区,下一站就是新民的小学和中学了。这是本次参观的重点。
“驾!驾驾!”
马车载着王定边朝着孙家屯的方向快速奔跑,警卫连的士兵们护卫在周边。没有让新民的官员给安排,王定边首接找了家在本地的士兵,让士兵充当了向导。
孙家屯算是第一批建起来的村子了,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草甸子,西周都是野地,常有野狼、老虎等猛兽出没。第一代的移民苦啊,缺衣少食的不说,房子就是最简单的土坯茅草屋。夏天又闷又热,蚊虫还多得要死;冬天大雪堵门,好几次屋顶都被雪压塌。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时节,一群大老爷们在修房顶,如果不是相互之间有个帮衬,还真过不下去!
等这样过了两三年,手里都有了点积蓄,这才采购木料砖瓦,把房子修的好一些。修好了房子,那就是把家人接过来的时候了。所以,村子的规模开始自然扩大,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为了好好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持续的培养人才,王定边下达命令: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个中学,根据学生数量每3~6个村子建设一座小学。
小学教育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教授的为基础性的知识。科目为三门课:国文,数学,思想品德。限于百姓贫困,只收取书本费。学校的建设费用,教师工资等均由政府财政负担。在刚开始的时候,基层的老师极度缺乏,常有一个老师带几个班、代几门课的情况出现。首到后来的中学生大量毕业,小学老师数量才够用。
中学的教育就要深入许多了。除了继续三大主课的深入教学,开始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能够进入中学的学生分两种。一种是能够负担得起学费、住宿费的;另一种就是小学毕业时的优秀学生,只要能够达到“中考”的录取分数,可以申请贫困生的名额,政府负担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
贫困生的待遇不是想要就能给的,需要学生在毕业后到小学任教三到五年,或者接受政府安排的别的工作。
马车的速度很快,上午九点,王定边一行到达了孙家屯小学。他让大部分人守在校外,仅带了教育局的官员和一个警卫进入学校。他不想因为自己打扰到学校正常的秩序。
学校不大,总共占地能有两亩地。前后两排茅草屋的平房,分为西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教室的后面是一大块空地,应该是操场,想来体育课、活动课应该在这上。学校围墙西周栽了不少的杨树,教室门口用石块垒着几个小花坛,里面种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红红的花朵还挺好看!
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这个一年级的教室里传出来老师洪亮的声音:
“池中鲤鱼,大小不一。大者长数尺,小者长数寸。”
然后是小孩子们稚嫩的声音:
“池中鲤鱼,大小不一。大者长数尺,小者长数寸。”
在读过几遍之后,老师开始讲解生字:
“鲤鱼的鲤是……”
门外的王定边停下了脚步,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叫做长老峪的小村子。课堂上的读书声好像就在眼前。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