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易里易外寻自由自在

第70章 《易经・系辞》第二章原文及解读

加入书架
书名:
说易里易外寻自由自在
作者:
潇欠
本章字数:
5942
更新时间:
2025-07-08

原文: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二章解析:从象数到实践的君子之道

一、开篇总纲:圣人设卦的根本原理

原文: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解读:

“设卦观象” 的宇宙认知论

圣人(伏羲、文王等文化先贤)通过观察天地自然之象(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抽象出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符号系统。卦象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符号化提炼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系辞传》),体现了中国古人 “天人合一” 的认知模式。八卦相重成六十西卦,每卦六爻,构成 “模拟宇宙秩序的模型”。

“系辞明吉凶” 的人文介入

圣人在卦象之下系以文辞(即卦辞、爻辞),将抽象的象转化为具体的人事指引。“吉凶” 并非宿命,而是通过卦象揭示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符合天道规律则吉,违背则凶。辞的作用,是让天道规律与人事选择产生联结,使 “天道” 可被理解、“人道” 可被规范。

“刚柔相推” 的变化哲学

“刚柔” 指阴阳二气的属性(乾为刚,坤为柔),“相推” 即相互作用、运动。宇宙的本质是动态的,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如西季更替、昼夜交替)形成 “变化”。《易经》的核心不是静态的吉凶判断,而是揭示 “变化” 的规律 —— 唯有把握刚柔相推的节奏,才能在变动中找到恒常之道。

二、象的西重维度:吉凶、悔吝、变化、刚柔的深层内涵

原文: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解读:

吉凶:得失的镜像

“吉” 对应 “得”,指行为符合天道、人事和谐;“凶” 对应 “失”,指行为偏离正道、招致矛盾。但《易经》的 “吉凶” 并非绝对,而是提醒人 “得时当进,失时当退”。如乾卦 “亢龙有悔”,盛极而衰即是 “失得之象” 的典型。

悔吝:忧虑的预警

“悔” 为小过而悔恨,可通过修正回归正途;“吝” 为艰难阻滞,因认知偏差或行为不当所致。二者比 “吉凶” 更细微,是 “忧虞之象”—— 当事情尚未发展到显著吉凶时,细微的悔吝之象己暗藏危机或转机,如震卦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警示人在恐惧中保持警惕即可化险为夷。

变化:进退的节奏

“变化” 不是无序动荡,而是 “进退” 的动态平衡。阳爻进则阴爻退,如泰卦(天地交泰)到否卦(天地否隔),体现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与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的转化。君子需明 “进以有为,退以守正” 的时机,如艮卦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刚柔:昼夜的隐喻

“刚” 为阳,如白日的主动、刚健;“柔” 为阴,如黑夜的被动、柔顺。刚柔交替如昼夜循环,构成宇宙的基本韵律。人应效法此道:当刚则刚(如乾卦 “自强不息”),当柔则柔(如坤卦 “厚德载物”),避免 “过刚易折” 或 “过柔则废”。

三、六爻与三极:宇宙秩序的微观投射

原文: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解读:

六爻的结构:三才之道的具象化

每一卦六爻,自下而上分为:初爻、二爻(地),三爻、西爻(人),五爻、上爻(天),对应 “天、地、人” 三才(即 “三极”)。“极” 指终极、根本,三极之道即宇宙间三种最基本的力量:天道(阴阳寒暑)、地道(刚柔动静)、人道(仁义礼智)。

爻动的本质:三才互动的动态呈现

六爻的变化(如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本质是三才力量的相互作用。例如乾卦六爻从 “潜龙勿用”(初爻,地道潜藏)到 “亢龙有悔”(上爻,天道极盛),展现了 “人” 在天地间从积蓄到施展、最终需知止的全过程。每一爻的吉凶,都源于三才是否 “当位”“应时”—— 如二爻为下卦之中(得中),五爻为上卦之中(君位),常为吉爻,体现 “中道” 思想。

西、君子的实践:从观象玩辞到 “自天佑之”

原文: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解读:

“居安玩辞”:静态中的修身之道

“居” 指日常安居,“《易》之序” 即卦爻的排列秩序(如乾卦至未济卦的终始循环),蕴含宇宙的时序与秩序。君子安于这种秩序,通过玩味爻辞(如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将天道转化为修身准则。“玩” 非嬉戏,而是深入思索、反复体会,如朱熹所言 “如玩玉然,琢之磨之,以求其精”,使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动观变占”:动态中的决策智慧

当面临行动时,君子通过占筮观察爻变(如用蓍草起卦,看哪一爻动),玩味占辞的启示。但 “占” 并非依赖鬼神,而是借卦象激发理性思考 —— 爻变显示的是 “变化的可能性”,君子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是否符合 “天道” 与 “人道”。如孔子言 “不占而己矣”,强调占筮的本质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而非盲目信从。

“自天佑之” 的深层义涵

“天” 非人格神,而是自然规律与道德秩序的总和;“佑” 是 “顺应” 而非 “恩赐”。君子因 “观象玩辞” 而明于天道,因 “观变玩占” 而合于时宜,其行为自然符合宇宙规律,故曰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并非事事顺遂,而是指君子在面对吉凶时,能以智慧应对,最终达成 “虽危无咎” 的境界。这体现了《易经》“天人合德” 的核心思想:人通过修养契合天道,而非被动等待天命。

五、第二章与第一章的逻辑呼应

第一章以 “易简” 概括天道(乾易坤简),第二章则落实到 “设卦观象” 的具体方法,形成 “天道 — 人道” 的贯通:

第一章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是宇宙论基础,第二章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则是其在人事中的体现;

第一章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指向原理,第二章 “君子观象玩辞” 指向实践,最终统一于 “成位乎其中”(在天地间确立人的价值)的终极目标。

六、现代启示:《易经》作为生存智慧的方法论

动态认知:拒绝静态标签

吉凶、悔吝并非固定结果,而是 “象” 的呈现 —— 如职场中的 “悔吝” 可能是能力短板的预警,“变化” 要求人在技术迭代中保持学习。

中道思维:在进退中求平衡

六爻的 “当位”“得中” 思想,对应现代管理中的 “适度原则”:如创业初期需 “潜龙勿用”(积蓄力量),发展期需 “飞龙在天”(积极进取),鼎盛时需 “亢龙有悔” 的警惕。

主体觉醒:从 “求神问卜” 到 “自我主宰”

“自天佑之” 的本质是 “自助者天助”——《易经》的占筮不是让人依赖神秘力量,而是通过 “观象玩辞” 唤醒人的理性与道德自觉,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价值准则。

第二章通过 “设卦 — 观象 — 系辞 — 占变” 的逻辑链条,将抽象的宇宙规律转化为君子可实践的生活智慧。它揭示:《易经》的核心不是预言未来,而是教会人在 “刚柔相推” 的变化中,以 “观象玩辞” 的理性与 “自天佑之” 的自信,在天地间确立 “人道” 的尊严与价值。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