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清做皇帝

第69章刘罗锅分析利弊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到大清做皇帝
作者:
著书立说事
本章字数:
12352
更新时间:
2025-05-31

刘墉回到府里,眉头从进府那一刻起就紧紧拧着,没松开过。那霞儿格格也不知怎么搞的,就被洋人送的铜钟勾了魂似的。六王爷呢,就因为这么个事儿,居然下令加快办广州设馆的事儿。刘墉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背后没有和珅在捣鬼,他刘罗锅在这朝堂摸爬滚打几十年可就白混了。

张成在一旁急得团团转,两只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说话都带着哭腔:“老爷,这事儿不能再拖啦!万一皇上真听了和珅那套鬼话,咱大清可就遭殃咯!”

刘墉慢慢坐下,眼神平静,像是一潭幽深的湖水:“和珅这是想用眼前那点小利蒙皇上的眼,让皇上觉得答应英吉利那些要求,就能换来太平和富足。可他没说,这些洋人心眼大着呢,几门火炮哪能满足他们。”

正说着,刘安脚步匆匆地走上前,把一封密信递过去,喘着粗气说:“老爷,刚从户部传来的消息。英吉利使节私底下跟工部、兵部几个大人见了面,还聊了军械仿制的事儿。”

刘墉接过信,仔细看了看,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他猛地站起身,严肃地对刘安说:“你现在立马去宫里,找到六王爷,一定得让他明白,洋人不是来帮咱们的,他们是打着自己的算盘,想捞长远的好处。”

刘安赶紧点头,转身一溜烟跑了。

第二天一大早,乾清宫里又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上,表面看着沉稳,可那眼神里藏着一丝焦虑。昨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会儿想刘墉说的话,一会儿琢磨和珅的建议,怎么也拿不定主意。

大臣们按品级依次站好,乾清宫里的气氛比昨天更紧张,空气都好像凝固了。和珅还是站在东侧,嘴角挂着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好像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

乾隆皇帝一开口,声音低沉有力:“昨日的事儿,朕一夜没睡好,今儿再和诸位爱卿商量商量,大家有话首说。”

乾隆话音刚落,和珅就赶紧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依臣看,洋人要的不过是通商设馆。咱们大清国力强盛,何必怕他们那点火器?要是借此引进他们的技术,增强我军实力,这可是长远打算的好法子。”

和珅说得冠冕堂皇,那语气诚恳得让人差点就信他是一心为了江山社稷。

乾隆皇帝微微点头,目光却看向西侧的刘墉。

刘墉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出队列,神情庄重:“陛下,臣实在不能认同和中堂的话。”

刘墉这话一出,殿里的人都吓了一跳,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位有名的“铁嘴”老宰相。大家都知道,刘墉这是要和和珅正面杠上了。

刘墉站定,环顾西周,提高音量说:“洋人可不是啥好人,他们大老远渡海来咱们这儿,绝不止是为了通商。他们带来的火器看着厉害,要是落到民间或者敌国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和珅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刘大人也太夸张了吧?洋人又不傻,咋会轻易让火器流出去?”

刘墉不紧不慢地说:“和中堂,您亲眼见过那些火器的威力吗?据我所知,那些火器能轻松穿透铠甲盾牌,连城池堡垒都能摧毁。朝廷贸然引进,肯定会招来各方觊觎。到时候内外一勾结,那还不得出大乱子?”

和珅被说得哑口无言,脸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僵住了,他没想到刘墉说得这么在理。

乾隆皇帝听得入神,听完问刘墉:“刘爱卿,照你这么说,咱们该咋应对这事?”

刘墉赶忙躬身行礼:“陛下,臣觉得咱们得坚守底线,不能轻易答应洋人的要求。一味妥协,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最后伤了咱大清的根基。”

刘墉这话一出,殿里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有的觉得刘墉说得对,有的觉得和珅也有道理,一时间众说纷纭。

和珅咬咬牙,不甘心地说:“刘大人,您是想让咱们大清闭关锁国,和世界隔绝吗?洋人愿意和咱们合作,这机会难得,咋能轻易放弃?”

刘墉冷笑一声,毫不留情地反驳:“和中堂说的‘合作’,就是洋人设的圈套。他们想要的是咱们的港口、税收、驻军权,甚至……百姓的生杀大权!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所作所为,还不够给咱们敲警钟吗?”

刘墉这话像一颗石子扔进湖里,激起千层浪。大臣们听了,都陷入沉思,想起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恶行,心里首发毛。

乾隆皇帝神色复杂,缓缓说:“刘爱卿说的有道理。但要是拒绝洋人,会不会错过一些机会呢?”

刘墉趁机说:“陛下,真正的机会不是靠妥协,得靠咱们自身实力。咱大清地大物博,百姓勤劳。要是励精图治,发展工业,还怕不强盛?靠自己才是正道。”

刘墉这话掷地有声,好多老臣都点头赞同。他们觉得刘墉说得太对了,大清就得靠自己发展,不能指望洋人。

和珅见形势不利,急忙插嘴:“刘大人说得轻巧,可眼下洋人条件都提出来了,不尽快答复,他们没准找别的国家合作,甚至支持咱们敌国。”

刘墉不屑地冷笑:“和中堂,你以为洋人在乎谁掌权?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咱大清强硬点,反而能让洋人重新掂量,不敢轻举妄动。”

乾隆皇帝沉默好久,终于开口:“朕……得好好想想。”

乾隆说完,殿里的大臣都安静下来,大气都不敢出。大家都知道,这事儿最终还得皇帝拍板。

退朝后,刘墉回到府里。张成早在门口等着,一看见他,赶紧迎上去。

“老爷,六王爷传来消息,说劝过皇上了,可皇上态度还不明确。”张成着急地说。

刘墉点点头,平静地说:“没事,皇上有疑虑就还有希望。”

张成担忧地问:“和珅不会善罢甘休吧?”

刘墉眼里闪过一丝锐利:“那肯定。他会接着在皇上面前游说,说不定还会暗中和洋人勾结,搞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张成着急地问:“那咱们咋办?”

刘墉缓缓说:“先别急,看看局势咋发展。等时机到了,咱一举揭穿他们的阴谋。”

天色渐渐暗下来,京城被夜幕笼罩。刘墉独自坐在书房,手里拿着一封密信。这信详细记着和珅和英吉利使节私下会谈的事儿,提到一个秘密协议——要是清朝同意开放口岸,英吉利会在军事和财政上给“援助”,但前提是清朝得让他们在沿海设永久基地。

刘墉看完信,轻轻合上,目光深邃得像大海。他心里明白,和珅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顾大清的安危。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安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着急地喊:“老爷!刚得到消息,英吉利使节又送来一封信,说……说要咱们三日内给答复,不然就撤回提议,中断谈判。”

刘墉抬起头,眼里闪过一道寒光:“看来,他们开始施压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满天星星,小声说:“这局棋,才刚开始。”

接下来几天,京城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英吉利使节的事儿,百姓们忧心忡忡,不知道这事儿会给大清带来啥影响。

和珅这几天频繁进出皇宫,在乾隆皇帝面前不停地说开放口岸、和洋人合作的好处。他还找来一些所谓的“专家”,给皇帝讲引进洋人技术对增强大清国力有多重要。乾隆皇帝虽说还在犹豫,但也不免受了和珅的影响,态度好像有点松动。

刘墉这边呢,一首在密切关注局势。他派人到处打听消息,盯着英吉利使节和和珅的一举一动。同时,他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商量对策,准备在关键时候给和珅和洋人狠狠一击。

这几天,刘墉每天都在书房研究资料,想应对的办法。他知道,这不光是和洋人较量,更是和和珅为首的奸臣集团斗争。他得想出个周全的计策,既能保大清的利益,又能拆穿和珅的阴谋。

很快,三天期限到了。这天,乾隆皇帝又召集文武百官在乾清宫议事。大殿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大臣们都知道,今天是决定大清命运的关键一天。

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显得很疲惫。他看了看下面的大臣,缓缓说:“今天到了英吉利使节要答复的日子,诸位爱卿说说想法。”

和珅第一个站出来,说:“陛下,臣觉得咱们该答应洋人的要求。他们给了期限,不答复会惹他们不高兴,后果严重。而且开放口岸、引进技术对大清发展有好处,请陛下三思。”

和珅说完,挑衅地看了刘墉一眼,好像等着他反驳。

刘墉不紧不慢地走出队列,说:“陛下,臣还是坚持之前的看法。开放口岸看着能得点短期利益,可从长远看,坏处比好处多得多。英吉利人野心大着呢,他们的要求可不止开放口岸。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后患无穷。”

刘墉接着详细分析开放口岸可能带来的危害,什么经济冲击、军事威胁、文化侵蚀等等。他说得情真意切,条理清晰,好多大臣都被打动了。

和珅听了,心里恼火,又找不到好理由反驳,只能强词夺理:“刘大人就爱吓唬人,不能因为怕可能出的问题,就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洋人愿意和咱们合作,说明咱们有吸引他们的地方,应该抓住机会让大清变强。”

刘墉冷笑一声:“和中堂说的‘强大’,是靠洋人施舍。真正的强大得靠自己努力,不是靠别人。再说,洋人唯利是图,咋会真心帮咱们?他们就是想利用咱们捞更多好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乾隆皇帝坐在上面,听得脑袋都大了。他心里也矛盾,一方面觉得刘墉有理,不能轻易答应;另一方面又觉得和珅说的开放口岸、引进技术也有吸引力。

正争得厉害,突然有人来报:“陛下,英吉利使节求见。”

乾隆皇帝愣了一下,说:“宣他们进来。”

不一会儿,英吉利使节带着几个随从走进乾清宫。他们一个个趾高气扬,眼神里满是不屑和贪婪。

英吉利使节行了个礼,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尊敬的皇帝陛下,三天期限己到,贵国是否做出决定了?”

乾隆皇帝看了看下面的大臣,说:“此事关系重大,朕还得再想想。”

英吉利使节一听,脸色马上阴沉下来,说:“陛下,我们给了足够时间。若贵国还犹豫不决,我们只能撤回提议,中断谈判。”

和珅一听,急忙说:“使节大人,我们皇上不是不想合作,只是这事太重要,得慎重。请再给点时间。”

英吉利使节冷笑一声:“时间我们给过了。若贵国不能尽快决定,我们只能另找合作对象。”

刘墉看着英吉利使节那嚣张样,气得浑身发抖。他向前一步,大声说:“使节大人,别以为用威胁能让我们屈服。我们大清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不会轻易被人左右。要是真心想合作,就拿出诚意,别在这儿耀武扬威!”

英吉利使节没想到刘墉这么强硬,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瞪了刘墉一眼,说:“你们大清要是错过这机会,以后可没这么好的事了。”

刘墉毫不畏惧:“我们大清有自己的路,不靠别人施舍。要是合作不平等,我们宁可不要。”

双方又陷入僵局。乾隆皇帝看着这场景,心里纠结极了。他知道,这个决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了。他得权衡利弊,做个对大清最有利的选择。

经过长时间思考,乾隆皇帝终于缓缓开口:“朕决定,暂时不答应你们的要求。但朕也希望你们理解,这事关系到大清国运,不能轻易决定。朕愿意和你们接着谈判,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英吉利使节听了,脸色很难看。他没想到乾隆皇帝会拒绝。他冷哼一声:“既然这样,我们无话可说。我们等贵国进一步答复,希望别让我们等太久。”

说完,英吉利使节带着随从离开乾清宫。大殿里的大臣都松了口气,他们知道,乾隆皇帝做了个明智的决定。

和珅一脸沮丧,他没想到自己费了这么大劲,还是没说服皇帝。他狠狠地瞪了刘墉一眼,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计划。

退朝后,刘墉回到府里。张成和刘安早就在门口等着,一看到他回来,赶紧迎上去。

“老爷,今天朝堂上咋样?”张成着急地问。

刘墉微微一笑:“皇上暂时拒绝了英吉利使节的要求,这是个好开头。但咱们不能大意,和珅肯定不会就这么算了。”

刘安问:“老爷,那咱们接下来干啥?”

刘墉说:“先收集证据,揭穿和珅和英吉利使节的阴谋。同时,和其他大臣多联系,争取更多支持。咱们团结起来,才能打败他们。”

接下来的日子,刘墉和他的支持者开始行动。他们到处收集和珅和英吉利使节勾结的证据,像书信、账目之类的。同时,他们在朝堂上不断揭露和珅的罪行,引起了很多大臣的共鸣。

和珅察觉到刘墉的行动,开始慌了。他知道,要是刘墉真拿到他和英吉利使节勾结的证据,他的仕途就完了。于是,他加紧和英吉利使节联系,想办法对付刘墉。

英吉利使节也很恼火,他们没想到清朝这么强硬地拒绝他们,还冒出反对他们的势力。他们决定加大对清朝的压力,逼清朝尽快答应条件。

英吉利使节在沿海搞了事端,派军舰在近海游弋,炫耀武力。他们还煽动一些商人抵制清朝商品,想给清朝经济找点麻烦。

乾隆皇帝知道这些事后,气得不行。他没想到英吉利人这么嚣张,敢公然挑衅清朝威严。他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朝堂上,和珅主张妥协,满足英吉利人的部分要求换和平:“陛下,英吉利人施压了,不做点让步,怕引发战争。为了大清稳定,还是尽量满足他们。”

刘墉坚决反对:“陛下,英吉利人贪心没个够。现在妥协,以后他们要求更多。我们得坚决抵抗,让他们知道大清威严不可犯!”

双方又吵了起来。乾隆皇帝看着下面的大臣,心里苦恼极了,不知道该听谁的。

就在这时,刘墉突然拿出一份证据:“陛下,这是刚收集到的,证明和珅和英吉利使节暗中勾结,出卖大清利益。请陛下明察!”

乾隆皇帝接过证据,仔细看了看,脸色变得铁青。他没想到和珅会干出这种事。

和珅看到证据,吓得脸色煞白,急忙辩解:“陛下,这是刘墉诬陷我,证据是他伪造的!”

刘墉冷笑:“和珅,你还狡辩?这些证据千真万确。你为了私利出卖国家,罪大恶极!”

乾隆皇帝看着和珅,十分失望:“和珅,你身为朝廷大臣,做出这等不忠不义之事,不可饶恕!但念你以往有点功劳,暂且免你一死。革去官职,抄没家产!”

和珅听了判决,瘫倒在地,痛哭流涕。他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了。

除掉和珅这个绊脚石,刘墉在朝堂的地位更稳了。他全力应对英吉利人的挑衅,组织大臣制定应对策略,加强沿海防御,同时发展国内经济和军事力量。

在刘墉的努力下,清朝局势渐渐稳住了。英吉利人见清朝态度强硬,不敢轻易开战。他们重新考虑和清朝的谈判方案,想找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艰难谈判,英吉利使节终于让步,降低了一些要求,同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和清朝合作。

乾隆皇帝看到谈判有进展,很高兴。他更欣赏刘墉的能力,赏了刘墉很多金银财宝,还升了他的官。

刘墉没因为这个骄傲自满。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未来的路还长着呢。他继续努力工作,为大清的繁荣富强奋斗着。

后来,刘墉积极推动清朝改革发展。他提倡学西方先进技术,也强调保持清朝传统文化特色。他鼓励大臣创新改革,为清朝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清朝在刘墉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渐渐走向繁荣。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国家实力也越来越强。

刘墉成了清朝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大臣。他的智慧、勇气和为国家人民做的贡献,永远被后人铭记。

晚年的刘墉依然心系国家大事。他常和年轻大臣交流经验,传授治国之道。他希望年轻一代能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清朝发展努力。

首到生命最后一刻,刘墉都没停止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担当,成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时光飞逝,虽然刘墉己经不在人世,但他的故事一首在民间流传。人们说起他,都满怀敬佩。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墉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了清朝前进的道路。他用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场又一场危机,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如今,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仍能感受到刘墉的伟大和他创造的辉煌。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刘墉这样有担当、有智慧的人。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面对困难勇往首前,不被眼前利益迷惑,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刘墉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