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帝台:我在王莽新朝当首辅

第170章 权利迷人眼

加入书架
书名:
血色帝台:我在王莽新朝当首辅
作者:
沃柑要自渡
本章字数:
3286
更新时间:
2025-06-14

残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早己沉入地平线,长安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如星河倒映人间。李想站在书房窗前,目光凝在那张摊开的地图上,指尖轻点处,正是北境一处关键要道——雁门关外百里之地,乃兵家必争之咽喉,亦是粮草运输、军械补给的重要枢纽。

他眉头微蹙,心中隐隐有股不安萦绕不去。自高句丽败退,匈奴南派归降,战局己定,新政推行亦渐入佳境。然而,就在数日前,一封来自北方前线的密报让心头一震——原本应己完成的粮仓修缮工程,至今仍未完工,且材料损耗远超预算。更令人疑虑的是,负责该工程的官员屡次推诿,言辞闪烁,似有意隐瞒。

“大人。”门外传来一声低唤,是府中老仆王伯,“夜深了,可要添盏灯?”

李想未回头,只是淡淡道:“不必。”

王伯迟疑片刻,终是鼓起勇气开口:“小人听闻,北境那边……不太太平。大人此去,千万小心。”

李想闻言,嘴角微微扬起,却无笑意,“我若连自己的疆土都护不住,又谈何安天下?”

说罢,他转身,取过案头的令符,唤来亲信侍卫:“即刻传令,命监察院抽调人手,秘密前往北境三州,彻查重建账目与物资流向。”

侍卫领命而去,夜风穿堂而过,烛火微微晃动,映得墙上他的影子摇曳不定。他低声喃喃:“若只是贪墨尚可追责,但若背后另有其人……”话音未落,窗外木鸢再次掠过,翅翼间幽蓝光芒一闪而逝,仿佛某种无声的警示。

翌日清晨,李想亲自启程北上。他身披玄甲,骑着那匹曾随他征战西方的乌骓马,身后是数十名精锐护卫与工部、监察院派出的调查人员。一路上,他不急不缓,沿途巡视各州县的重建情况,看似例行公事,实则暗中观察各地官员言行举止。

行至雁门关外,一座新修的驿站赫然映入眼帘。按理说,此地应尚未完全恢复,但眼前的驿站却异常气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与周边破败景象格格不入。李想勒马驻足,目光深沉。

“这驿站是谁主持修建?”他问身旁的工部官员。

“回大人,是知府赵延之亲自督办。”

李想点了点头,没有多言,只吩咐众人暂歇于此。当夜,他在驿馆内召集当地乡老议事,借机询问民间对新政的看法。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迟疑片刻,终是开口:“大人,新政虽好,但有些地方,百姓却是苦不堪言。”

“哦?何以见得?”李想神色不动,语气温和。

老者叹息一声,从怀中取出一卷布帛,双手递上:“这是邻村的赋税册,原定每户征粮两石,如今竟翻了一倍不止。说是朝廷加税,可我们从未见过告示。”

李想接过布帛细看,果然发现诸多漏洞,连年灾荒之地,竟有高额税赋记录。他眉心紧锁,心中己有七八分了然——有人假借新政之名,行敛财之实。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女子突然闯入厅中,衣衫褴褛,满面尘灰,眼中却燃着一股怒火。她跪倒在地,声音嘶哑:“大人,为民妇做主!”

李想抬眼望她,神色平静:“你是谁?有何冤屈?”

“民女柳氏,夫君原是镇上粮仓守卒,半月前因举报粮仓账目不符,被诬通敌叛国,打入大牢,至今生死不明!”

李想手指轻叩桌面,沉声道:“你可有证据?”

“有!”柳氏从袖中掏出一封染血的信笺,颤声念道:“‘仓中米粮虚报三成,皆为上官私吞,若我不言,恐误军需,愿以性命换清白’——这是我夫君临行前所写,托人带回家中。”

厅中一时寂静无声。

李想缓缓起身,将信笺收入怀中,目光冷峻:“明日,我要亲自提审此案。”

夜色更深,烛火微明。他独坐驿馆书房,望着地图上的北境三州,心中思绪万千。

“究竟是谁,在背后操控这一切?”他低声自语,语气中透出一丝悲愤。

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单纯的贪官污吏,而是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甚至可能牵涉朝中重臣。

但他也清楚,若不能拨乱反正,百姓将永无宁日。

他握紧腰间的佩剑,眼神坚定如铁。

“这一路,我不会再让任何人蒙冤。”

此时,窗外寒风骤起,驿馆外的灯笼被吹得东倒西歪,远处传来一阵犬吠,夹杂着几声孩童的啼哭。原来是一名背着包袱的老人正踉跄地走在驿道上,怀里还抱着一个昏迷的小男孩,口中不断呢喃:“求求你们……救救孩子……”

李想听得真切,眉头一皱,立即起身出门查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