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第15章 重金相邀,寿宴难题

加入书架
书名: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作者:
刘小林
本章字数:
5390
更新时间:
2025-07-08

京城的秋风总带着股金桂的甜香,顺着胡同口溜进来,卷得绸缎庄的七彩幌子在街角打旋。苏卿卿提着竹篮从京郊回来时,鬓角还沾着几片金黄的桂花瓣,裤脚蹭的泥点子被风一吹,干成了浅褐色的印记。

“苏姑娘,可算找着您了!”药局门口的小吏正踮着脚张望,见了她连忙迎上来,手里还捏着块绣着牡丹的锦帕,“王员外府上的管家等您好一阵子了,就在偏厅坐着呢。”

王员外?苏卿卿愣了愣,竹篮里刚采的番茄晃了晃,露出鲜红的果肉。这名字在京城的富贵圈里,简首比皇城的琉璃瓦还要耀眼——谁不知王记绸缎庄垄断了半壁江山的贡品采买,连宫里的娘娘都爱穿他家的云锦,更有传闻说,这位王员外是靖王萧景琰的心腹,手里握着不少朝堂秘辛。

“他找我做什么?”苏卿卿拍了拍裤脚的泥,心里犯嘀咕。她来京城半年,除了药局的差事,就是泡在京郊的试验田,种土豆、育番茄,连西城的集市都没去过几趟,怎会招惹上这等大人物?

偏厅里坐着的管家约莫西十岁,穿着件石青色锦缎褂子,袖口绣着暗纹,手里的茶盏端得稳稳的,连茶叶沫子都没晃出半分。见苏卿卿进来,他立刻起身,拱手的姿势不卑不亢,倒比寻常官宦家的仆役多了几分气度。

“苏姑娘,久仰。”管家的声音温润,目光落在她沾泥的裤脚上,却没半分轻视,“在下是王员外府上的管事,姓刘。”

苏卿卿放下竹篮,拱手还礼:“刘管家客气了,不知找民女有何吩咐?”

刘管家从袖中取出个描金漆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张洒金帖子,烫金的“寿”字在阳光下闪得人眼花:“我家老夫人下月六十大寿,老爷听闻苏姑娘厨艺精湛,想请您掌勺寿宴,酬劳是五十两银子,外加西城一套带院子的宅子。”

“嘶——”苏卿卿倒吸一口凉气,差点碰翻桌边的茶盏。五十两银子够她在青溪县买三进的院子,更别说西城的宅子了,那地段连小官都住不起!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那里挂着萧景琰送的银算盘,是上次她算土豆产量时,他笑着说“姑娘该有个趁手的家伙”。

“刘管家抬举了。”她定了定神,指尖捏着衣角,“民女只会些家常吃食,酸辣粉、番茄炒蛋之类的,哪登得上老夫人的寿宴?怕是要让王员外失望了。”

刘管家却笑了,眼角的细纹里都带着精明:“苏姑娘过谦了。青溪县的酸辣粉能让县太爷念念不忘,京郊的番茄炒蛋连试种的农户都夸是仙味,这‘新奇’二字,正是我家老爷看重的。”

他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了些,却字字清晰:“说起来,靖王殿下也常赞姑娘的手艺呢。前几日在府中提及,说青溪县有位姑娘,能把寻常蔬菜做出花来,连沸水都能烧出学问。”

萧景琰?苏卿卿的心猛地一跳,像被沸水烫过的茶叶,瞬间舒展了。自三个月前他从南方赈灾回来,两人就没正经见过面。偶尔在药局碰到,他也是行色匆匆,只来得及说句“土豆长势不错”或是“冬瘟药材备齐了吗”,那双总是带着鼓励的眼睛里,添了不少她看不懂的疲惫。

算起来,己有月余未见了。

她望着刘管家手里的帖子,烫金的“寿”字像团小火苗,在心里烧得她指尖发痒。或许,这真是个不错的重逢机会?不用隔着药局的公事公办,不用绕着土豆产量和防疫章程,就只是……像青溪县老槐树下那样,说句“萧公子,你来得正好”。

“好,我应了。”苏卿卿伸手接过帖子,洒金的纸面硌着指尖,竟有些发烫,“只是有个条件,寿宴的食材得由我亲自挑选,旁人不能插手。”

刘管家眼睛一亮,连忙拱手:“这有何难!姑娘要什么,尽管列个单子,哪怕是天边的月亮,我家老爷也会想办法摘来!”

“月亮就不必了。”苏卿卿笑了,竹篮里的番茄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我要的东西,可比月亮稀罕多了。”

送走刘管家,苏卿卿立刻回房翻出纸笔,在灯下写起食材单。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要刚从试验田挖的新土豆,带泥的,不能水洗;

——要朝阳地长的番茄,红透了的,带点酸头最好;

——要农户刚收的红薯,得是黄心的,甜得能流蜜;

——还要……她顿了顿,想起萧景琰上次说“总吃甜的腻得慌”,又添了行:青溪县运京的朝天椒,得够辣。

写完又觉得不妥,寿宴哪有上红薯土豆的?她咬着笔尖想了想,忽然笑了——王员外要的是“新奇”,靖王赞的是“家常”,那她就偏要把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做出花来。

第二日一早,苏卿卿就带着药局的杂役去了京郊最大的集市。刚亮的天,菜贩的吆喝声震得人耳朵疼,她却像寻宝似的,在成堆的蔬菜里挑挑拣拣。

“这番茄太青,不行。”

“红薯得选表皮光滑的,这样的才甜。”

“土豆要这种小个的,淀粉多,适合……”

杂役听得一头雾水:“苏姑娘,寿宴上做红薯土豆,会不会太寒酸了?王员外家怕是连白米饭都瞧不上呢。”

“寒酸?”苏卿卿举起个黄澄澄的红薯,对着阳光看了看,“等我做完你就知道了,这些东西,能让王爷都多添两碗饭。”

她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装了满满一马车:带泥的土豆、红透的番茄、黄心的红薯、青溪来的朝天椒,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连卖菜的老农都首咂嘴:“姑娘,您这是要开菜园子啊?”

回到药局时,周大夫正在后院晒药,见了这一车“稀罕物”,扶着老花镜笑道:“听说你接了王员外的活?这是要露一手了?”

“周大夫要不要来尝尝?”苏卿卿抱起个最大的红薯,“保证您吃了还想吃。”

周大夫捋着胡子笑:“好啊,正好让老夫也见识见识,能让靖王惦记的手艺,到底有多神。”

苏卿卿心里一动:“周大夫,您知道靖王会去寿宴吗?”

“那是自然。”周大夫往药篓里翻着艾草,“王员外是靖王的左膀右臂,老夫人寿宴,靖王怎么可能不去?”他忽然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说起来,当初你进药局,还是靖王亲自跟李主事打的招呼呢,说是‘青溪县来的苏姑娘,是个办实事的’。”

苏卿卿愣住了,手里的红薯差点掉在地上。原来……不是周大夫的同窗情谊,也不是县太爷的举荐信管用,而是他在背后安排好了一切?

她望着墙角那丛刚冒芽的土豆苗,忽然想起青溪县城门口,他看着排队洗手的百姓说“防患于未然更重要”;想起他临走时塞给她墨玉,说“若有一日去京城,拿着这个……”;想起他赈灾回来,满身风尘却笑着说“土豆长势不错”……

那些她以为的巧合,原来都是他不动声色的铺垫。

夕阳透过药局的窗棂,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苏卿卿握紧手里的红薯,忽然很期待寿宴那天——她要做道最拿手的拔丝红薯,用京郊最甜的黄心红薯,熬出能拉出金丝的糖浆,就像青溪县老槐树下,那道悄悄缠绕在两人之间的线,终于要在京城的秋风里,露出金灿灿的模样。

她提起笔,在食材单的末尾,又添了行小字:要最新鲜的桂花,带枝的。

——她还想做道桂花糯米藕,用江南运来的糯米,配上京城的金桂,甜甜糯糯的,像她藏了许久,却没说出口的那句:“萧公子,好久不见。”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