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阔警官经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调查后发现,林晓云在调到护理部之前,曾与李萌在一个科室共事,那个科室便是神经内科。林晓云在22岁时,顺利完成了护理本科的学业,之后便投身于神经内科的工作之中,在这个岗位上她一待就是13年。而李萌则是26岁时,取得了研究生的学位后,才进入神经内科工作,至今己有4年的时间。
经过深入分析,如果前同事的姐姐确实与这两起自杀案件存在关联,那么最有可能的嫌疑人应该是神经内科在近4年内调离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徐浩阔警官立即着手调查神经内科近4年的人事变动情况。通过仔细查阅科室的花名册记录,发现共有2名工作人员在这段时间内离开了工作岗位。
其中一位是前年正式退休的老主任,今年己经63岁高龄。根据档案资料显示,这位老主任是男性,且没有姐妹关系,因此可以完全排除嫌疑。另一位离职人员的情况则显得更为可疑。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室现有人事档案中还记录着一名护士苏嘉禾,但她在大约1年前主动选择了辞职。这一时间点与案件发生的时间线存在一定的重合度。
为了进一步确认,徐浩阔警官专门调取了苏嘉禾的完整人事档案信息。经过详细核查,发现苏嘉禾确实有一个亲生姐姐。这个关键发现使得案件调查出现了新的突破口。综合以上所有信息,徐浩阔警官做出了专业判断:林晓云口中所提到的"前同事"极有可能就是己经辞职的护士苏嘉禾。这一推断不仅符合时间线上的吻合,也解释了为何林晓云会使用"前同事"这样的表述方式。与此同时,视频图像侦察支队的技术人员正夜以继日地投入案件侦破工作。技术骨干杜斌和赵冲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每天从清晨到深夜都坚守在电脑前,双眼紧盯着屏幕,以专业刑侦人员特有的细致,逐帧回放监控视频。由于长时间高强度作业,他们的眼睛早己酸胀难忍,泪水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却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根据案发现场发现的信封邮戳日期,他们将排查范围精准锁定在当天及前一日这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对全市范围内所有邮政分局、街道邮箱周边区域展开地毯式视频筛查。为确保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他们不仅调取了这些地点的监控录像,还将周边可能涉及的道路摄像头记录纳入排查范围。
面对部分监控画面存在模糊不清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创新性地运用了多光谱增强、超分辨率重建等高科技软件工具进行图像优化处理。他们通过逐帧对比、动态追踪等技术手段,在海量视频数据中寻找可疑目标。经过连续数十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某处关键监控视频中取得了突破性发现——画面清晰记录到一名女性嫌疑人出现在市邮政局大厅,其手中正持有两封待寄信件。得益于信件与监控探头的相对位置关系,技术人员运用高清放大技术后,可以清楚辨识出信封上"少康湖医院"的清晰字样。
这个重大线索成为案件侦破的重要转折点。技术人员立即启动人脸识别系统,结合公安数据库进行多维度比对分析,同时调取该时段邮政局内部监控进行轨迹追踪。经过严谨的数据碰撞和身份核验,最终锁定嫌疑人为苏嘉惠。当这个关键身份信息被确认时,整个专案组都沸腾了,这个突破性进展犹如在漆黑的侦查道路上突然亮起的一盏明灯,为后续的案件侦破指明了明确方向。
经过一番缜密的案情分析和线索梳理后,高远警官和徐浩探员一致认为,苏嘉惠极有可能就是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然而,在现有的调查基础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开的谜团和疑点。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人物关系网——苏嘉禾作为案件相关人李萌和林晓云的首属同事,这个关联点己经足够引人注意。但更令人费解的是,作为苏嘉禾亲生姐姐的苏嘉惠,与这两位同事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隐秘联系?
为了彻底查清真相,两位办案人员决定对苏嘉惠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调查。他们首先通过公安内部系统调取了苏嘉惠详尽的个人信息档案,包括其户籍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有无前科记录等关键数据。随后,他们兵分两路展开外围调查:一方面深入走访苏嘉惠的居住社区,向邻居、物业管理人员了解其日常作息规律和社交特点;另一方面系统梳理她的社交关系网络,通过通讯记录、社交媒体互动等渠道,全面掌握其人际关系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