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抱着那个纸箱,像是抱着刚出生的孙子一样小心。他站在车间门口,望着那扇熟悉的门禁闸机,心里一阵发紧。
“小李啊小李,你这卡可千万别出岔子。”
他低头看了眼手里那张临时门禁卡,背面还贴着个“仅限当日使用”的标签。他记得小李交给他时说:“老刘,就中午那一趟啊,别整太晚回来。”
刘好仃点点头,把箱子夹在胳膊下,刷卡、滴——一声,闸门开了。
他快步走了进去,心跳比上班打卡还急。
车间里空荡荡的,午休时间还没结束,只有几台设备还在嗡嗡作响。他径首走向组装区,那里是他昨晚偷偷通知几位核心工友集合的地方。
刚放下箱子,小李就来了,后面跟着几个平时干活利索的老工人,还有陈师傅和王工。
刘好仃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打开箱子,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块玻璃。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落在玻璃上,透出一道清澈的光斑,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表情。
“这就是你说的新工艺样品?”王工皱眉,“看着跟普通玻璃没啥两样嘛。”
“是吗?”刘好仃拿起锤子,轻轻一敲。
“铛!”
清脆的声音让几个人都愣了一下。
“再敲狠点。”王工嘴角带着一丝不屑。
刘好仃也不废话,举起锤子,猛地砸了下去。
“哐!”
玻璃纹丝不动,锤头弹回半空,震得刘好仃手一麻。
“哎哟!”他甩了甩手,咧嘴一笑,“这不是玻璃碎了,是我的手有点碎。”
人群里有人笑了,气氛稍微缓和了些。
“硬度达标,透光率也符合标准。”刘好仃指着玻璃边缘的一圈标记,“而且冷却过程中没有变形,厚度均匀。”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最重要的是,成本比原来低了百分之十五。”
这话一出,空气顿时安静了几秒。
“你怎么做到的?”小李忍不住问。
“就是调整了熔炼温度曲线,加了一点点添加剂,然后控制冷却速度。”刘好仃说得轻描淡写,好像在讲怎么煮一碗阳春面。
“就这么简单?”
“不简单。”刘好仃笑着摇头,“但只要试过就知道,不是不行,是以前没人敢试。”
王工的脸色变了变,没说话。
这时,陈师傅站了出来,语气还是带着点火气:“你一个人瞎折腾,能比我们全组经验加起来靠谱?”
刘好仃没反驳,而是从箱子里抽出一张表格,递给陈师傅:“这是我整理的数据,包括前几次失败的记录,还有这次成功的参数对比。你可以看看。”
陈师傅接过表格,翻了几页,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材料利用率确实高了不少……”他低声嘟囔了一句。
“而且时间缩短了西十分钟。”小李也凑过去看,“要是批量生产的话,效率提升很明显。”
“你们谁要是觉得哪里有问题,我随时改。”刘好仃摊开手,“我也不是神仙,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现在我们知道这条路走得通。”
王工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那你打算怎么安排后续流程?”
“我想先组织一个小团队,按新方案做一次小规模试产。”刘好仃目光扫过众人,“如果没问题,再全面推广。当然,质量这块,我希望能请陈师傅当监督员。”
陈师傅一愣,随即哼了一声:“你小子,倒是会用人。”
“您经验丰富,我不找您找谁?”
王工看了看玻璃,又看了看刘好仃,叹了口气:“行吧,既然你都走到这一步了,我也不能装看不见。”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上次我说话重了,对不起。”
刘好仃摆摆手:“没事,咱们都是为了厂里好。”
这句话说完,车间里突然安静下来,像是有什么东西悄悄变了。
小李拍了拍刘好仃的肩膀:“老刘,你真是个狠人。”
“我不是狠人。”刘好仃笑着说,“我只是不想让一块好玻璃,被当成废料扔进仓库。”
众人笑出声来,连王工都难得露出一点笑意。
“走吧,干正事。”陈师傅率先朝操作台走去,“先把第一批材料准备好再说。”
刘好仃站在原地,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洋洋的。
他知道,这场仗还没打完,但这一步,他们终于一起迈出去了。
而那块玻璃,静静地躺在桌上,阳光洒在它表面,泛起一圈淡淡的光晕,仿佛在为这个迟到的和解,送上一份无声的祝福。
他摸了摸口袋,那张写着“小心保管,切勿示人”的便条还在。
他没告诉任何人,集装箱角落那块刻着“SGI-007”的金属碎片,看起来,竟然和他手中的玻璃,有着几乎相同的折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