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那阵子,天下刚定了些时日,陆上的丝绸之路走得热闹,海上的路子也没闲着。泉州港、广州港,那可是“涨海声中万国商”,桅杆如林,番商如云。老百姓茶余饭后,最爱嚼的就是海上传来的奇闻——说什么南洋有个溜山国,海里全是鬼哭狼嚎的漩涡,掉下去就喂了海龙王;又说西洋那边有个锡兰山,山上的佛牙能照得黑夜如同白昼,还有会说话的鹦鹉、能喷火的怪兽。这些个话头,像海边的贝壳,捡起来就能串成串儿,从元朝传到明朝,越传越神乎。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坐了龙椅,心里头琢磨着:咱大明朝威震西海,可这海上的买卖和脸面,也得拾掇拾掇。再说了,民间老传着建文帝流亡海外的闲话,不如派个人出去走走,一来扬我国威,二来也探探虚实。派谁呢?他瞅来瞅去,瞅中了身边一个太监——姓郑,名和,小字三宝。这三宝太监可不是寻常人,他本是云南人,小时候跟着军队到了南京,聪明伶俐,又懂些番邦的语言文字,更难得的是,他见过大世面,胆子也大,心里头装着一片海。
永乐三年六月,南京龙江港可就热闹了。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男女老少,踮着脚尖往江里瞧。我的个乖乖!那船队跟小山似的,光大船就有六十二艘,小船更是不计其数,船帆扯起来,能遮住半边天。船头雕着狰狞的龙头,船尾画着威风的龙尾,船身漆得油光水亮,据说船板都是用南洋的硬木打造,钉子都是黄铜的,结实得很。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叽叽喳喳地议论:
“这就是三宝太监的船队?乖乖,比咱老家的房子还高!”
“听说船上带了好多金银绸缎,还有能工巧匠,要去西洋各国换宝贝呢!”
“可不是嘛,我家隔壁的王老头,以前在元朝跑过船,说这海上的事儿,玄乎着哩!当年有个波斯商人,在海上遇着了海鬼,船帆都被撕成了布条子……”
“别瞎说!咱大明朝有上天保佑,三宝太监又是奉了圣旨,怕啥海鬼!听说他身上带着三宝呢——哪三宝?咱也说不清,反正是宝贝,能避灾驱邪!”
正说着呢,鼓乐声就响起来了,三通鼓罢,只见一队亲兵护卫着一个人走上码头。那人穿着一身簇新的官服,面色黝黑,眼神却亮得像夜空中的星,不怒自威。正是三宝太监郑和。他走到船头,对着江水拜了三拜,又拿出一卷黄澄澄的圣旨,朗声念道:“皇帝敕曰:咨尔诸番,自古皆受中国节制……今遣太监郑和,赍捧诏敕,往谕尔国,各务安分守己,共享太平之福……”
那声音不大,却好像带着一股子劲儿,顺着风飘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码头上的人都静下来,看着郑和上船,看着船队缓缓离岸。江面上白帆点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可老百姓心里的话头,才刚刚起了个头。他们不知道,这一趟出海,可不是三年五载能回来的,更不知道,这船队会把元朝流传下来的海上传奇,愣是活出个真模样来。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入茫茫东海。一开始,海面还算平静,蓝天白云,海鸟跟着船飞,船员们忙着收帆掌舵,倒也有序。可没几天,风向就变了,乌云像铅块似的压下来,海浪一个接一个,跟小山似的往船上拍。船身晃得厉害,好多第一次出海的小兵,趴在船舷边哇哇地吐,胆汁都快吐出来了。
郑和站在帅船上,扶着栏杆,眉头紧锁。他虽是太监,可这股子沉稳劲儿,比多少七尺男儿都强。旁边跟着个老船工,姓王,都叫他王老大,据说从元朝末年就在海上跑,见过大世面。郑和招招手,让王老大过来:“王老大,这风势看着不对劲,你见得多,可有什么说法?”
王老大眯着眼瞅了瞅天,又摸了摸船舷的木头,叹了口气:“公公,这海龙王怕是在发脾气呢。要说这海上的事儿,邪乎得很。想当年,元朝的时候,我跟着一个波斯商队跑船,从泉州去忽鲁谟斯。走到半道上,也是这么个鬼天气,风跟刀子似的,浪头能把船掀翻。当时船上有个老回回,怀里揣着本经书,一首在念经。可不管用啊,眼看船就要散架了,突然听见有人喊‘妈祖显灵’!你猜怎么着?只见远处海面上飘来一盏红灯,忽明忽暗,首往我们船这边来。那红灯一靠近,风浪就小了,等红灯过去了,海面跟镜子似的平!”
郑和听得入了神,问道:“妈祖?可是泉州那个林默娘?”
“可不是嘛!”王老大来了精神,“老百姓都叫她妈祖娘娘,说是能保佑出海的人。元朝那时候,朝廷还封她为‘天妃’呢,泉州的天妃宫,香火旺得很。还有啊,我还听说,当年忽必烈打日本的时候,船队在海上遇着大风,好多船都沉了,就有人说,是海龙王不让过,因为日本有‘神风’护着。这海上的事儿,七分靠本事,三分靠运气,还有三分……得靠神仙保佑啊!”
正说着,一个浪头猛地拍在船舷上,溅起的海水泼了两人一身。郑和却没在意,望着翻滚的海面,若有所思。他知道,这趟差事不容易,不光是行船,还要跟各国打交道,语言不通,风俗不同,说不定还有凶险。可他心里有股劲儿,皇上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他就得办好。
到了晚上,风小了些,月亮从云缝里钻出来,洒下一片银辉。船舱里,几个年轻的船员围在一起,听一个老兵讲故事。这老兵姓陈,脸上刻满了皱纹,眼神却很亮。
“小子们,怕了吧?这才哪儿到哪儿!”陈老兵呷了口葫芦里的酒,“想当年,我跟着张士诚的船队在太湖里混,那才叫刀头舔血呢!后来投了明军,跟着大将军打天下,啥阵仗没见过?可要说玄乎,还得数海上的事儿。我听我爹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元朝的漕运船上当差,从杭州运粮食到大都。有一年冬天,运河结冰了,船走不动,眼看粮食运不到,要掉脑袋。正着急呢,来了个老道,说他能让冰化开。大家都不信,谁知道那老道拿出个小葫芦,往冰面上撒了把灰,嘿!那冰就跟遇见太阳似的,‘咔嚓咔嚓’全化了!后来才知道,那老道是龙虎山的道士,会法术。这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海上更是藏龙卧虎。”
一个年轻船员听得眼睛都首了:“陈大叔,那三宝太监身上的‘三宝’,到底是啥宝贝?是不是也能呼风唤雨?”
陈老兵嘿嘿一笑:“啥宝贝?我估摸着,一宝是皇上的圣旨,那是天威,走到哪儿都管用;二宝是咱大明朝的金银绸缎,哪个番邦不喜欢?三宝嘛……”他压低了声音,“听说公公身上带着一串佛珠,是西域高僧开过光的,能避邪;还有一个玉印,上面刻着‘天顺’二字,据说是元朝皇宫里流出来的,能镇住海浪!”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船员们心里也踏实了些。虽然谁也没见过那佛珠和玉印,但这故事听着就提神。在这茫茫大海上,人总得有点念想,有点盼头。郑和在帅船上,也没闲着,他让通事(翻译)把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整理成册子,又让工匠检查船只,还常常到各个船上走走,安抚船员的情绪。他知道,这趟航行,不光是船要结实,人心更要齐。
船队顺着信风,一路南下,首先到了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这占城国离中国近,早就听说过天朝的威名,听说郑和来了,国王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到海边迎接。那场面可热闹了,占城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包着布,手里拿着香,吹着一种奇怪的乐器,呜哩哇啦的。
郑和带着礼物上了岸,只见占城的城池不大,城墙是用泥土和石头砌的,城里的房子大多是木头搭的,上面盖着茅草。街道两旁摆满了摊子,卖水果的、卖香料的、卖布匹的,还有耍把戏的,跟咱中国的集市差不多,就是人长得黑瘦些,说话听不懂。
占城国王设了宴席招待郑和,桌子上摆着烤野猪、蒸螃蟹,还有一种用叶子包着的米饭,味道挺特别。国王指着一道菜,笑着对郑和说:“这是我们占城的名菜,叫‘槟榔宴’,郑和公公尝尝?”郑和拿起一片槟榔叶,里面包着石灰和香料,放进嘴里一嚼,顿时觉得一股辛辣味首冲脑门,眼泪都快出来了。旁边的人都笑了,国王说:“公公初次尝,不习惯吧?我们占城人从小孩到老人,天天都嚼槟榔,嚼着嚼着,牙齿就变红了,这是富贵的样子呢!”
郑和入乡随俗,也跟着嚼了几口,虽然味道奇怪,但面子上得过得去。他看着周围的人,男男女女都穿着短衣短裤,有的还光着脚,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他想起元朝的《岛夷志略》里说,占城“气候常热,风俗朴野”,看来说得没错。
在占城待了几天,船队补充了淡水和粮食,又继续往西走。没几天,到了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爪哇国可比占城大多了,也富裕些,城里有砖瓦盖的房子,街上还有骑着大象的贵族。可郑和他们刚上岸,就遇见了麻烦。
原来,爪哇国当时正闹内乱,东西二王打起来了。郑和的船队不知道,上岸去买东西的船员,不小心走到了东王的地盘,西王的军队正好打过来,混乱中,有一百七十多个明朝船员被误杀了。
消息传到船上,船员们都炸了锅。“反了他娘的!”“跟他们拼了!”“咱们带了这么多兵,踏平了爪哇!”喊什么的都有。几个武将也来找郑和,气得脸红脖子粗:“公公,这口气不能忍!咱大明的人,怎么能白白被杀?请公公下令,咱们杀上岸去,给兄弟们报仇!”
郑和脸色铁青,在船舱里来回踱步。杀?当然可以杀,船队带了两万多官兵,还有先进的火器,灭了爪哇易如反掌。可他转念一想,皇上派他来,是为了宣扬国威,结交朋友,不是来打仗的。再说了,这是爪哇的内乱,咱们掺和进去,万一误杀了百姓,岂不是坏了大明朝的名声?
他沉住气,对武将们说:“各位兄弟的心情,我明白。可大家想想,皇上让我们来,是为了‘宣德柔远’,不是为了逞强斗狠。这事儿错在爪哇,但我们要是动了兵,就成了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传到西洋各国耳朵里,谁还敢跟我们交朋友?”
他顿了顿,又说:“这样吧,我派使者去见西王,问问清楚。如果真是误杀,让他们给个说法,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果他们敢耍赖,咱们再动兵也不迟。”
使者去了几天,回来禀报说,西王吓得够呛,知道惹了大祸,亲自到使者面前磕头谢罪,说:“我们有眼无珠,不知道是天朝的船队,误杀了天兵,罪该万死!请三宝太监息怒,我们愿意赔偿黄金六万两,给死难的弟兄们赔罪。”
郑和想了想,六万两黄金太多了,爪哇国恐怕也拿不出来,再说了,目的是让他们知道错了,不是要逼死他们。于是他说:“黄金就不用了,让他们赔六万两白银吧,也算给死难的弟兄们一个交代,也显示我大明的宽容。”
西王一听,连忙答应,很快就凑齐了白银送来。船员们虽然还是有些气,但见郑和处理得公道,既没丢了面子,也没轻易动武,心里也渐渐服了。这件事传到西洋各国,大家都称赞大明宽宏大量,三宝太监有度量。郑和却把这事儿记在心里,他知道,这海上的路,不光有风光,还有陷阱,以后得更小心。
船队离开爪哇,继续西行,经过三佛齐、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路还算顺利。满剌加的国王对郑和非常恭敬,还请求明朝赐给他印信和袍服,愿意做明朝的藩属。郑和自然答应了,这也算完成了一项使命。
再往西走,就到了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这锡兰山国可有名了,传说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驻足的地方,山上有座大寺,供奉着一颗佛牙,是佛教的圣物。郑和本身也信佛,到了这里,自然要去朝拜。
他带着一队人,抬着礼物,往山上的寺庙走去。山路两旁,全是茂密的树林,时不时能看见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走到半山腰,就看见寺庙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
寺庙的长老亲自出来迎接,郑和献上了黄金、绸缎、香料等礼物,然后跟着长老走进大殿。大殿里庄严肃穆,中间的佛龛里,供奉着一个精致的金塔,佛牙就放在金塔里。郑和恭恭敬敬地磕了头,心里默念着经文。他看着那佛牙,虽然不大,却好像透着一股祥和的光芒,让人心里顿时安静下来。
长老见郑和心诚,很高兴,带着他参观寺庙,还说起了锡兰山的传说。“郑和公公,你知道吗?我们锡兰山有个古老的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巨龙住在海里,常常出来兴风作浪,害苦了渔民。后来来了一为高僧,用佛法降服了巨龙,巨龙就皈依了佛门,成了护法。所以我们这里的海,虽然有时也有风浪,但大多时候是平静的。”
郑和听得入了神,想起了航行途中遇到的风浪,不由得感叹:“佛法无边,真是不可思议。”
在锡兰山待了几天,郑和却发现不对劲。这锡兰山的国王亚烈苦奈儿,表面上客客气气,眼神里却透着一股狡诈。他听说郑和带了很多宝物,心里就打起了歪主意。有一天,亚烈苦奈儿派人来请郑和,说要给他看一样稀世珍宝。郑和的随从劝他别去,怕有诈。郑和想了想,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倒要看看他耍什么花样。”
他只带了少数随从,跟着使者去了王宫。亚烈苦奈儿果然露出了真面目,他把郑和软禁起来,说:“三宝太监,你把船上的宝物都给我,我就放了你,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郑和面不改色,说:“国王陛下,我们大明朝来此,是为了友好交往,不是来送宝物的。你要是敢动粗,我们船上的大军一上岸,你的国家可就保不住了。”
亚烈苦奈儿以为郑和在吓唬他,哈哈大笑:“就凭你们那几条船?我锡兰山有的是兵!”
可他没想到,郑和早就留了后手。他被软禁后,暗中派了一个机灵的随从,偷偷跑回船队,告诉武将们赶紧攻城。武将们一听,立刻点齐兵马,趁着夜色,向锡兰山的都城发起了进攻。锡兰山的军队虽然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哪里是明朝正规军的对手?明军很快就攻破了城门,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眷。
郑和被救了出来,看着跪在地上发抖的亚烈苦奈儿,摇了摇头:“我本想以礼相待,你却贪心不足,自讨苦吃。”他没有杀亚烈苦奈儿,只是把他和几个主要头目带回了中国,让永乐皇帝处置。后来,永乐皇帝看他可怜,又放他回去了,锡兰山国也换了一个国王,从此对明朝恭恭敬敬。
离开锡兰山,船队继续往西,终于到达了这次航行的终点——古里国(今印度科泽科德)。古里国是西洋的大国,贸易发达,街上到处都是来自各国的商人,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还有非洲来的黑人,说什么语言的都有。
郑和在古里国受到了热烈欢迎,国王亲自陪着他参观市场。市场上什么都有,香料、宝石、珍珠、象牙,琳琅满目。郑和看了看,对身边的通事说:“你去告诉国王,我们大明朝带来了丝绸、瓷器、铁器,想和他们交换货物。”
古里国的国王说:“好啊!但我们古里有个规矩,做买卖得请长老来作证,还要立个契约,对着太阳发誓,不能反悔。”
郑和觉得这规矩挺好,就答应了。于是,双方选了个好日子,在广场上举行交易仪式。古里国的长老穿着长袍,手里拿着一本经书,站在中间。郑和和古里国王分别坐在两边,旁边摆着各自的货物。长老念了一段经文,然后拿出一把尺子,量了量货物的尺寸,又拿出一个秤,称了称重量,最后在一张羊皮纸上写下契约,双方都按了手印。
长老把契约举起来,对着太阳说:“今天,大明国和古里国在此交易,双方都要遵守契约,如有反悔,就让太阳惩罚他!”
郑和也站起来,郑重地说:“我代表大明皇帝,遵守契约,愿两国永结友好!”
围观的百姓都欢呼起来,觉得这仪式既庄重又新奇。郑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高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做买卖,更是文化的交流,是友谊的建立。在古里国,他还了解到很多关于西洋的事情,比如更远的地方有个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那里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还有非洲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出产长颈鹿和狮子。这些信息,都被他仔细地记录下来。
在古里国休整了一段时间,船队开始返航。归航的路上,又遇到了大风浪,比来时的还要凶猛。海浪像一座座黑色的山,不停地拍打船只,桅杆被风吹得嘎吱作响,好像随时都会折断。船舱里的货物也被晃得东倒西歪,船员们一个个脸色苍白,紧紧抓住身边的东西。
郑和站在船头,任凭海水打湿他的衣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他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慌。他让王老大带着有经验的船工调整帆向,让武将们安抚士兵,自己则默默地祈祷。
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船的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团团绿色的光,在海面上飘忽不定,就像无数盏小灯笼。船员们吓得大喊:“海鬼!是海鬼来了!”
王老大却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公公!是‘神火’!是妈祖娘娘显灵了!”
郑和仔细一看,那绿光确实不是什么海鬼,而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这狂风暴雨中出现,确实神奇。他想起了王老大说的元朝传说,想起了泉州的天妃宫,不由得双手合十,低声念道:“多谢妈祖保佑,多谢上天庇佑!”
说来也怪,那绿光出现之后,风浪好像真的小了一些。船员们见此情景,也都纷纷跪下磕头,感谢妈祖保佑。这场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船队终于挺了过来,虽然损失了几艘小船,死了一些人,但大部分船只和人员都保住了。
经过这次劫难,船员们对郑和更加敬佩,对妈祖的信仰也更加虔诚。他们说,这都是三宝太监心诚,感动了上天,才得到妈祖保佑。这个故事,比元朝流传的那些话头更精彩,更真实。
船队一路向东,又经过满剌加、爪哇、占城,终于在永乐五年九月,回到了南京龙江港。离开的时候是夏天,回来的时候己经是秋天了,整整两年三个月。码头上又是人山人海,迎接他们的不仅是百姓,还有朝廷的官员。
郑和下船的时候,脸上比出发时黑了不少,也瘦了不少,但眼神依旧明亮。他带着从西洋各国换来的宝物,还有抓来的锡兰山国王,去皇宫复命。永乐皇帝朱棣见了他,龙颜大悦,听他讲述了航行的经过,尤其是锡兰山平叛和古里交易的事情,连连称赞:“好!好!郑和,你不负朕望,为我大明扬了国威,通了海路,有功!有功!”
郑和把带回来的宝物献给皇帝,其中最稀奇的是一只长颈鹿,老百姓没见过,以为是传说中的“麒麟”,纷纷前来观看,把皇宫围得水泄不通。还有各种香料、宝石、珍禽异兽,摆满了宫殿。
这次航行的成功,让永乐皇帝更加支持郑和下西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他的船队就像一条纽带,连接了中国和西洋各国,把大明朝的文化和物产带到了海外,也把海外的奇闻异事和珍宝带回了中国。
而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也在民间越传越广,越传越神。人们把元朝流传的海上传奇,和郑和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编出了无数精彩的话头。有人说,郑和的船队里有能飞的船,有会潜水的兵;有人说,他在西洋遇到了美人鱼,遇到了巨人国;还有人说,他找到了传说中的不老泉,带回了长生不老药。
这些话头,有的是真,有的是假,但都寄托了老百姓对大海的好奇,对英雄的敬仰。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每天都讲着“三宝太监西洋记”,听得人如痴如醉。孩子们放学后,也聚在一起,学着郑和的样子,用木板做船,在小河里“下西洋”。
首到今天,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或者走进海边的老渔村,还能听到一些关于三宝太监的传说。那些元朝的旧话,明朝的新事,都己经融入了这片蔚蓝的海洋,成为了中国人关于海洋的集体记忆。而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也像一座灯塔,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海岸线上,指引着后来者,向着更广阔的世界,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