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婷兴致勃勃,深感有趣,接着翻看下去,还有一例,竟然是治疗顽固性啮齿的。
某男,15岁,患者自幼体弱多病,4年来反复出现夜间磨牙,屡用镇静、驱虫、
维生素类药物及中药调治疗效甚微。
近半年来,夜间磨牙加重,伴头晕乏力,梦多健忘,纳谷不香。
初诊:精神萎靡,面形瘦,少气懒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筋脉失养。
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宁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黄芪20g,党参12g,生龙骨15g,龙眼肉、当归、白术、茯苓、酸枣仁、石菖蒲、
僵蚕、大枣各8g,陈皮、五味子、炙甘草、生姜各5g。
服10剂后,磨牙次数减少,续服10剂后,食纳正常,精神转佳。
嘱用归脾丸与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2月,以巩固疗效。
肖美婷感到很意外,这归脾汤的应用,可真是广泛啊,再找一些资料查看,有人提到,
归脾汤是十大名方之一,本方见于宋代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为补益剂。
“归脾”,从字面上讲,就是把脾的工作重新归还给它。
中医认为脾除了化生气血,还有统血的作用。
如果脾虚,气不足,那么血液就会跑出经脉,这就叫“脾不统血”。
很多女性的血症,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统血”有关。
归脾汤由黄芪、酸枣仁、龙眼肉各12克,白术、茯神、当归各9克,人参、木香、
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大枣5枚,生姜3片组成。水煎服。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是主治心(血)脾(气)两虚症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便血及崩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为其辨治之要点。但邪热内伏及阴虚脉数者忌用。
凡属心脾气血两虚,和脾不统血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神经衰弱、心脏病、失眠、头晕、白细胞减少、
脑外伤后遗症、脱发、特发性水肿等病症,用治有效。
说到这里,顺便也要注意一下此方的禁忌:
实热疾病如感冒、脾虚湿重、气滞血瘀不宜服用,因为它是补益药,实证越补,
非但不能减轻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因此感冒患者不宜服用。
归脾汤的副作用有口干、鼻燥、便秘等上火症状,阴虚阳亢的患者服用后,
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阴虚阳亢者不宜服用。孕妇应少喝。
出血属阴虚血热者,应慎用。
肖美婷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的医师临床用于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效果不错,
其方如下:
太子参30克,黄芪、当归、白术、茯神各15克,酸枣仁20克,甘草、远志、
龙眼肉各10克,木香6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加熟地黄30克,麦冬10克,
滋阴补精,加菖蒲、制胆南星各6克,郁金10克,丹参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
以增强化痰祛淤,安魂定魄之力。
也有医师用来治疗治疗子宫出血:
红参、焦白术、茯苓、当归、白芍、黑地榆、赤石脂、杜仲炭、焦栀子、侧柏叶、
乌梅、生地黄、禹余粮各10克,炙黄芪30克,黑荆芥、焦大枣、酸枣仁各15克,
远志6克,于月经第3天开始,连服3~6剂,血止后再酌情调理。
还有的医师谈到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体会,认为不能用当归,当归虽说能引血归经,
但因其气味辛温,用后反增出血,故以不用为好。
对于月经持续不断漏下,常用归脾汤去当归,酌加益母草、仙鹤草,
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
出现气血两虚症状,就是以归脾汤为主,加蒲黄炭、五灵脂炭各10克,荆芥炭5克。
有的医师用来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以归脾汤来加减的:
人参、黄芪各30克,白术、龙眼肉、酸枣仁、炙甘草各10克,加熟地黄20克,
补骨脂15克,阿胶(蒲黄炒,烊化)12克,三七粉3克(冲服)为基本方。
鼻出血、齿出血加白茅根、仙鹤草;月经过多加益母草;脘腹胀满加白豆蔻;
注意的是,外感发热或腹泻时要停药。
还有的医师以归脾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肝郁气滞加龙胆草、柴胡、栀子;
痰热内扰加半夏、陈皮;阴虚火旺加玄参、知母、麦冬。每日1剂。
有的医师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以归脾汤去龙眼肉,加煅龙骨、牡蛎各15克,白芍10克为基本方。
面赤加地骨皮、粉丹皮各10克;情绪不稳易激动加浮小麦30克;水肿加茯苓6克。
有的医师以归脾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
党参、炙黄芪、当归、茯神、阿胶各10克,炒白术、炒黄芩、川芎、炙甘草各5克,
肖美婷还查到一个日本人,叫做日·大塚敬节,是个汉方医学家,他在自已的书中表示:
归脾汤以心悸亢进、健忘、不眠、出血等为适应证。
体质虚弱,或在病后衰弱,过度劳神,症见颜面苍白有贫血症状,脉搏弱细,腹部软弱,
一般元气甚衰者,用之有著效。
用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等补剂,塞胸不易咽下时,此方有时为宜。
故胸胁苦满及炎症充血者不可用之。
本方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肠出血、子宫出血、胃溃疡、血尿等。
此外,亦应用于假性白血病、健忘症、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食欲不振、
月经不调、癔症、神经衰弱、遗精、慢性淋疾和瘰疬溃疡成瘘等。
本方加柴胡、山栀子,用于有归脾汤之证,而稍热象者用之(摘自《汉方诊疗实际》)。
肖美婷看了大半夜,越看越兴奋,似乎自已悟出了什么,以至于第二天早上又起晚了。
连饭都没有吃,匆匆赶到诊室的时候,堪堪压着上班的点。
张亮看到肖美婷一脸慌乱的样子,故意地逗她说道:
“起晚了啊,是不是夜里想家想的睡不着了?”
看到张亮一脸笑意,没有责怪自已的样子,肖美婷也放下心来,顺口说道:
“没有,昨天夜里看了几个医案,有点激动,睡的有些晚。”
张亮一听,这个姑娘可以啊,现在的学生都对中医药知识避之不及,这位还能读到夜半,
看来是真的感兴趣啊。
高兴地说道:
“看的什么医案,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听听?”
肖美婷一愣,有点不好意思,转头看到马超远鼓励的眼神,知道自已能被师兄指点,
这也是一个非常好机会,大方地说道:
“我看的是归脾汤,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
张亮很高兴地点头,接着说道:
“归脾汤是补益类的,补中益气汤也是,两者都是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你可知道,它们不同之处在哪里吗?”
肖美婷低头仔细地考虑一番,慎重地说道:
“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
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张亮不由得鼓掌叫好,马超远也暗自点头,说得不错,肖美婷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张亮故意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啊,看来我是没有什么可以指点你的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张亮故意地说道:
“归脾汤可不仅仅是补,-------”
肖美婷高兴地说道:
“还可以治疗一些脾不统血症,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
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
张亮更为高兴,点头说道不错,但是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我们中医人熟知药方配伍,应用哪些领域,以及各种禁忌,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点,一定要辩证的看问题,不可泥古不化,”
张亮停顿一下,看了一下身边的几个人,接着说道: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阴阳五行,治病的时候,要注意灵活变通,
我给大家说一个我实习时候的病例,就是有关这个归脾汤的。”
肖美婷一听,忙竖起耳朵,精神高度集中,知道这是师兄在指点自已。
张亮讲到,大家都知道,便血崩漏是反映的出血,是脾气虚不摄血。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重用大枣或加花生衣。
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
临床应用,这里提供了一个关于血证的常用配伍药物。
因为崩漏偏寒的,气虚基础上,阳气不足的偏寒证,那就要增加温涩的力量。
炮姜炭、艾叶炭都偏温,有温涩,增加温涩止血的作用。
偏热的,要用寒凉凉涩的方法。
加生地炭,棕榈炭,以及阿胶珠是既能养血,又能止血的。阿胶炒珠,它可以少滋腻。
至于像血小板减少这种紫癜,皮下出血,可以加紫草、仙鹤草一类,这类既能够凉血,
或收涩止血,又不留瘀。民间的,或者想办法,大枣或花生衣也是常用来止血的。
再障很多都涉及到肾,要用除了阿胶可以滋肾,同时能止血,肉苁蓉、补骨脂这类的,
往往用来温肾,增加温肾补精的作用。
这里谈到出血,归脾汤仅是中医常用治疗失血,治疗心脾两虚,治疗血虚证的一个方子。
临床上归脾汤一类是用得多,但不能够遇到血虚就用它。
肖美婷知道重点来了,忙更加注意用心地听。
张亮接着说道,有些顽固病人,你光是用脾不统血角度去,还不见得好。
有过这样的一个病例,是个女生,不断的牙龈出血,六年,家里也说不清哪天开始,
就说那段时间老感冒,后来就牙龈出血,牙龈出血量挺多。
这类病人,当然长期由于失血,经常头昏,记忆力各方面都受影响。面色,口唇,
舌质颜色都偏淡了。
看了很多医生,很多地方,大家一看这个,首先考虑肯定是归脾汤。
当时开的处方,像归脾汤,完整的归脾汤,或者归脾丸,很多;黄土汤还少,
凉血方面的,连十灰散这类都用过,但是,效果一直不太好。
我们的教授就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教授说道,用了那么多归脾汤,都不能解决问题,
那就想个新的路子,大家想一想,脾不统血,长期的失血,阴血不足,肝藏血也会不足。
肝藏血不足,阴阳就会失去平衡,肝特别强调阴阳平衡,失去平衡就会造成肝旺,
在这时候疏泄太过,整体的脾不统血基础上,就会产生继发肝不藏血的因素。
讨论到这个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的关系,那要弄一个涉及到凉血止血方子。
在归脾汤这个方子的基础上,龙眼肉,枣仁这类不要,养心安神的也不要,
换几个药,加上了白茅根,侧柏叶,荆芥,枳壳等。
白茅根是适合治疗人体上部的,小量的枳壳,有一些降气作用。
你上部在出血,用降气的药,就可以引血下行,不是单纯的凉血。
在止血方面,又结合到调气,结合到疏风,实际上是疏肝的意思。
后来,这个女生吃了之后,确实见到了效果。所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两者要结合起来。
中医的很多基础病机,看起来对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是有关系的。
比如崩漏等,在月经机制里边,就是闭藏疏泄的关系。
像滑胎治法里面,你是抓闭藏问题,还是抓它是疏泄太过的问题呢?
这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一最基础病机,看做病人得的病,都是单打一这样来治疗。
有些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像这一类的病患,要懂得利用双向调节的方法,
其实在很多方子里面,都能体现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