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大世界

第一百四十九章西京市

加入书架
书名:
小中医,大世界
作者:
江畔红云飞
本章字数:
8340
更新时间:
2025-01-16

姜正梁为人低调,但是在政务上面并不低调,尤其是经济方面,更是行家里手,

他所在的西京市,虽然地处内陆的大西北,但一样被他搞的有声有色,

充分挖掘西京市历史底蕴,打出旅游经济,结合现在的风潮,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两个月前,就有消息传出,他要被调任到中原的一个大省,只是一直迟迟没有宣布。

张亮很意外地接到他的电话,马上按下接通键,话筒里传来姜正梁很浑厚的声音,

“张医生,好久不见,还好吧,”

“姜市长,我一切都好,不知道你打电话有什么事?”

“小张啊,”

姜正梁沉默了片刻,开口说道:

“你能不能来我这里一趟?”

“有事?”

“麻烦事。”

西京市不靠近南方沿海,是内陆西部的一个大都市,不知道怎地,突然爆出流感,

而且声势浩大,让众人猝不及防。

如果一个旅游城市,发生了这样的疫情,无疑会对当地的经济危害极大,众人心忧如焚。

这时,有人向姜正梁提及,莲花市发生的流感,其症状和这里也差不多。

姜正梁正要安排人员去莲花市,学习一下怎么处理当前的危机,有一个秘书却告诉了他,

莲花市有一种中药制剂,现在卖的非常火,只是还没有正式上市,外人想买也无处买。

经过仔细的打探,方知这药物来自滨江市,是一个老字号的药堂生产的。

姜正梁得知是张亮的杰作后,心里更有底了,忙电话张亮,要求提供帮助。

张亮一听,怎么敢怠慢,忙电话黄金梅,紧急联络去西京市的航班,先送去一批。

只是,姜正梁要张亮去帮忙,张亮思考一下,有点为难。

毕竟现在的自已,不是自由身,要是去和葛小琪请假,又不是私事,很难被通过的。

忽然,灵机一动,张亮想到后天是周末,正好两天,自已坐飞机速去速回,这也差不多。

姜正梁得知张亮的处境,当然同意,张亮也不是自已的下属,不可能随叫随到,

向张亮道了谢,挂了电话,禁不住自已思绪万千。

想起来初次见张亮的时候,这小子还是个不为人所知的小医生,现在已是国家干部了,

不禁摇了一下头,真是,世事变幻无常啊。

胡轻语得知张亮要去西京市,心中虽有不舍,却还是无可奈何,还是为他准备好了行装,

默默地往行李箱里,塞进去两套网上购来的防护服。

张亮心中愧疚,握住她的柔夷,不好意思地说道:

“小语,我会很快赶回来的,”

随后又故作轻松地说:

“听说那里一草一木都带有唐汉的气息,你想要什么,我给你带回来?”

胡轻语揽住他的腰,仰着脑袋说道:

“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一切都好好的。”

张亮看着胡轻语红了的眼圈,忍不住地捧着她的脸,将自已的嘴唇印在她滚烫的唇上。

周五的夜里,张亮乘坐飞机,直飞关西市,还好,两地距离两千多里地,两小时就到了。

一辆市政府派来的小车,早就等在机场,张亮一走下飞机,旋即就被人送上了小轿车。

张亮见到姜正梁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去医院,先见见患者,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姜正梁非常满意张亮的态度,随即就指派自已的秘书高海波,带张亮去医院。

虽然医院里面人满为患,但是,秩序还好,张亮挨个看了好多患者,心里松了一口气,

和自已预想的差不多,发病急,高热,咳嗽,咽喉痛。

幸亏自已的药品送来的及时,这里的大夫也没有过多质疑,早让患者都已经服用上了。

张亮又给姜正梁几条建议,第一个要戴口罩,大家都要戴,切不可太过随意。

第二个分发口服预防的药物,虽然自已有点王婆卖瓜的嫌疑,只是此刻,也有点顾不得。

好在姜正梁并没有往这里想,遵从张亮的建议,很快地传达下去。

张亮林林总总说了七八条,大多都被接受了,张亮也松了一口气。

现在病毒传播的那么快,最怕扯皮,延误时间。

张亮没有时间去坐诊,萧飘然只好坐镇在北关医院,成了中医科的顶梁柱,

马超远带着肖美婷和周长河等,也忙得不亦乐乎。

这天,来了一位女子,三十多岁的样子,打扮的倒也精致,只是精神萎靡不振。

一进门就问道:

“张医生在吗?”

“没有在,”

萧飘然歉意地回答。

对方听到以后,十分泄气地坐在一旁的凳子上,很无助的样子。

看到对方面带愁容,萧飘然不由地问道:

“你怎么了?”

“我肚子不好,”

萧飘然开始还以为对方是闹肚子,细听之后,才明白不是。

这女子不知道怎地,好长时间了,经常肚子疼,还腹泻,有的一天要跑几次厕所。

去了市医院,被确定为肠易激综合征,吃药挂针,好好歹歹,终归还是不行。

听说这里有个张医生,看病特别厉害,就满怀希望地来了。

这女子一看萧飘然,是个女孩,想象中的张医生,应该是个年纪大的医生吧,

有点失望地问道:

“张医生什么时候坐诊啊?”

“他去卫健委了,这两天都不会在。”

“你是他的学生吧?”

萧飘然看到这个沮丧的女子,哑然失笑,古人曾说过,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这张亮可不是指点过自已一次,在自已的心目中,比自已的老师地位还高。

于是,点点头,说道:

“不错,他是我的老师,”

那女子一激动,就高兴地说道:

“麻烦你给我看看,如果没有效果,我再等张医生,”

萧飘然也没有解释,在给对方检查之后,发现该女子舌体胖嫩,质淡苔白,精神萎靡,

暗中想到,一定是中气不足,身体虚弱,内有寒湿,脾阳不升,以至于腹泻不止。

萧飘然记得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说过:

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

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

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正法。

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也。

需要注意的是,黄连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两者非常相似,两方皆有自汗、腹泻、

心下痞硬等症,但是两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桂枝人参汤证属于虚寒,故泻下物无恶臭且清稀,然有汗而恶风肢冷,

患者精神萎靡,声低气馁。

黄连汤证属寒热夹杂,故有腹痛腹胀、身热多汗、烦躁不安等。

两方证在舌质舌苔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

凡热证,舌红苔黄;寒证,舌淡苔白;实证,舌质坚老;虚证,舌质胖嫩。

故黄连汤证舌质红,而本方证多淡红。

此外,桂枝人参汤证,舌苔多白苔满布,而黄连汤证,多为后半部白厚。

萧飘然开了张方子:

“干姜15g 苍术 15 g 人参 15g 桔梗 12g 蒺藜10g 桂枝12 g 甘草15g”

萧飘然将原方中的白术换成了苍术,世人经常将二者混淆,以为都一样的功效,

虽然两者均有燥湿健脾作用,但后世研究发现白术苦甘性缓,补多于散,长于补脾气;

苍术行散力强,长于祛风湿、燥湿健脾。因此二者不但不能混用,甚至不可同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苍术忌与白术同用”。

萧飘然特意告诉患者,这个方子的煎煮方法,不同于一般方药煎煮,当煎后去滓再煎。

再煎的意义,就是取方药醇和之性,使药物功用既能有效地驱邪,又能和协脾胃之气,

以使病症除而脾胃之气复。

还告诉患者,服用的方法是白天2次,夜间服用1次,夜间服药的意义,顺应脾胃之气,

促脾胃主时之气。

此方是由理中汤加桂枝而成,理中汤温补脾胃,桂枝发散表邪,为表里虚寒同治之方。

临床使用以下利腹痛,喜温喜按,发热恶寒,不思冷饮为目标。

《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文中一个“痞”字,大概率让好多人摸不着头脑,古人为节省纸张,言简意赅,

“痞”是中医学术上一个重要的病症。

阳明经说“痞为百病之始”,表明痞症的重要性。

痞症是指上腹部胀满时,能摸到硬块或气挤痛及反酸、嗳气等症状。

理中汤加桂枝的原因,就在于“心下痞”,桂枝一药,解肌发汗,温经通脉,其用甚多。

《长沙药解》云:“桂枝,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

《本经疏证》谓其用有六:

“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桂枝人参汤就是用桂枝正取解表、补中、下气之用。

故凡脾虚湿盛兼心下悸、气上冲、面烘热而无明显热象者,或虽有口干、舌红、苔黄、

脉数,而舌体润滑、不思饮、不多饮者,皆可用桂枝补中下气,6?10g为宜。

桂枝人参汤不仅仅用于调理脾胃,还可以用于冠心病,萧飘然回忆起自已读研期间,

曾经遇到的一则病例:

某男,八十余岁,患冠心病多年,近两年心绞痛频发,先后住某医院4次。

丹参滴丸、银杏叶片等扩张血管、活血化瘀药从未间断,而心痛终未远离。

最近医院经抗心衰、抗心绞痛、输氧抢救,症状日益加剧,已向家属下病危通知书。

后来,请她的教授来诊治,当时患者神色黯淡,口唇青紫,舌紫暗滑润无苔。

心痛日发十余次,进食、起卧、翻转皆可诱发。刺痛,痛彻脘腹后背,痛时汗水津津,

四末厥冷,静滴硝酸甘油痛可缓减。畏寒,尤其是背部发冷,心悸、短气,动则益剧。

茶饭无心,稍冷则腹痛便溏,大便不畅,小便清频。诊其脉,沉缓无力,右尺尤弱。

从脉上看,此为阳气不足,心脾肾俱虚。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衰,脉不充,血不运。血脉不畅通,由是疼痛生。

虽然情况危急,但细细观察,患者仅四末厥冷,而非手冷过肘,足寒越膝,

痛时汗出绵绵,而非冷汗如珠,大便溏而不畅,而非下利清谷,脉沉缓无力,

而非脉微、脉不至,患者不喘息、不躁烦,还有一线生机。

这时应温益阳气,心脾肾共补,鼓动血液,充实血脉,以力挽狂澜。

三阳共补之选,当为桂枝人参汤加减,当时老师开的方子:

桂枝15g 人参15g 干姜45g 炙甘草15g 白术15g 茯苓15g 附子90g(先煎一小时)

方中理中汤补中阳,桂枝甘草汤温心阳,附子大补元阳。

果然两剂之后,患者心绞痛明显减轻,紫绀、厥逆、脉象均有改善,嘱守方续服。

桂枝人参汤也许有人会望文生义,以为是桂枝汤加人参而来的,其实是理中汤加桂枝。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又称为人参汤。

萧飘然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桂枝人参汤的作用,被一些名家发挥到了极致。

沈炎南医案:

一女孩,3岁许,疹子已收,身热不退,体温39℃,头痛恶寒与否不得而知,

下利日十余次,俱为黄色粪水。

脉数无歇止,舌质尚正常。遂诊为麻后热毒不净作利,与葛根芩连汤加石榴皮。

服后体温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嗅起粪味并无恶臭气,沉思再三,

观病孩颇有倦容,乃毅然改用桂枝人参汤,仍加石榴皮,一服热利俱减,再服热退利止。

按语:

麻疹之后,余邪不尽,内陷于里,协热下利。因表里皆寒,故虽下利而无臭秽,

及肛门灼热之热证,脉虽数而无歇止,反有津伤之虞。

况面有倦容,一日下利十余次,寒象迭生,与葛根芩连场以寒治寒,是为冰上覆雪,

阳气浮越,反见热象陡增。

当与桂枝人参汤温通表里;为防利脱,又加石榴皮以涩肠止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