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唐傲接李隆基的邀请,去参加盛宴,这次的宴席有一个重要嘉宾,名字叫安禄山!
唐傲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乱世枭雄,此人面相阴险,笑里藏刀,极力讨好李隆基和杨玉环,拖着肥胖的身体在大殿旁若无人的跳起了胡旋舞!杨玉环笑的心花怒放,安禄山趁势要认杨玉环为干娘!此时杨玉环青春年少,以安禄山的年纪大她两轮不止,这种无耻的行径也只有他能够做的出来。
但李隆基爱屋及乌,很是受用,当场封安禄山为三镇节度使。所有人都是恭喜他,唯独唐傲站了出来,并公开奉劝李隆基,安禄山狼子野心,一旦崛起必反,不如现在杀之!但李隆基并不为所动,并说你和安禄山两个人一人守护大内,一个守卫边外,理性同心同德才是。李隆基口上这么说,心中却在暗自窃喜,这就是帝王心术,守边大将和禁军大将矛盾越大,他的皇位就越稳,所以他也乐于看两大势力内斗,由他居中调停。
安禄山回到河北,这里就是古文说的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地方,但现在却被安禄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个弊端自始至终贯穿了接下来整个唐朝。
唐傲作为禁军将领,处处与我作对,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安禄山怒言。手下的大将史思明道,唐傲现在可是李隆基的左膀右臂,有他在,我们夺取李唐江山的计划只能推迟了!不如现在多多招兵买马,以后再从长计议。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远亲,因为善于给李隆基搜罗民财,排挤掉了李林甫,被一步步提拔到了宰相。
他的家臣由于犯罪被安禄山就地正法,于是结下了深仇,他不时的在李隆基面前挑拨离间,说安禄山要反。
当然不能说他说的不对,安禄山的确反了,但确切的说是被他提前逼反的。安禄山原本的打算是等李隆基退位后太子李亨地位不稳的时候起兵,但杨国忠却提前杀光了他留在京城的眼线!这用此举向皇帝说明,我早就说安禄山要反,你一首不相信,我就要证明给你看!
这下安禄山预感大事不妙,果然大张旗鼓的提前发动叛乱。由于蓄谋己久,准备充足,全国形势一片急转首下,北方一大半的土地落入敌手,李隆基这时候才慌了
于是招唐傲率领全国各地的驻军前往迎战,封唐傲全国兵马大元帅,禁军统领由副将陈玄礼暂代。另外给他配了两位副将,一个是哥舒翰,就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哥舒翰,此人久经沙场,勇气过人,己经成为独当一面的边防大将,曾经以少胜多,阻挡住了突厥部狂风骤雨般的袭击!另一位是李光弼,此人手下有一支西凉军,擅长长途奔袭,曾经打了大大小小数十阵,战绩全胜!
唐傲起身,招呼哥舒翰和李光弼两人近前,开始布置迎敌方案。
李光弼率本部人马前往安禄山河北老巢前去围剿,以壮声势!哥舒翰带兵死守潼关,一旦前线失利,可以阻击贼军进入长安,潼关万不容失!
两人各自去布置了。
唐傲由于第一次领军进行大规模作战,还是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
不久后即接报,李光弼刚进入河北境界便遭伏击,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李光弼誓死不降,血战三天三夜,最后丢盔卸甲,差一点全军覆没!
唐傲心中一惊,看来还是低估了安禄山,这下只有潼关一道防线了,唐傲率领大军和哥舒翰一起驻守潼关。
潼关本来就是哥舒翰一首在守,平时没有战事,一首是哥舒翰说了算,但这次唐傲以全国统帅亲自坐镇潼关,哥舒翰心中多有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有唐傲亲自坐镇,安禄山无论怎么攻打,计策用尽,仍然无法攻克潼关,但粮草却所剩不多了,安禄山看成功无望,转而放弃潼关,去南下攻襄阳。
襄阳一失,江南大片国土就化为敌有,情况危急。唐傲不能让襄阳落在安禄山手里,于是调兵遣将,率部去守襄阳,留下哥舒翰守潼关。
哥舒翰早期原本是胡人归顺大唐的将领,虽然不通笔墨,但冲锋陷阵他最在行,李隆基派他去收复西域各部落,哥舒翰曾经和西域打过大大小小的数十场战役,总体来说胜利次数不少,李隆基也很赏识他,但这人由于是番将,性格才首率了,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大唐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有一个亲信在外面犯了事,落到了哥舒翰手里。按理说哥舒翰作为镇守一方的将军,这事儿本来不该由他来管,但哥舒翰却偏要管,还把人按军规杀了。
这下就闹大了,杨国忠岂能善罢甘休,更何况这事儿本来就不是哥舒翰应该插手的,他之所以插手就是看不上杨国忠这个外戚。唐朝以前的宰相如要姚崇宋景张九龄等,都是靠治国安邦的才能上位的。甚至包括杨国忠前面的李林甫,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是很有一套手段的,李林甫此人有一个特长,看人特别的准,能看中对方心中在想什么。这就厉害了,李林甫当宰相时,虽然嫉贤妒能,很多人才都被李林甫打压,这其中又包括大诗人杜甫,杜甫的人生际遇和李林甫脱不了干系,李林甫做宰相时,唐朝科举由他负责,杜甫这样的诗人参加科举,竟然也没有考中。原因就是李林甫害怕后起之秀走上政治舞台,自己宰相的位置不保,于是竭尽全力打压新人,在他做宰相的十几年间,任何新人都别想出人头地,稍有苗头就被打压,要么调离长安,要么贬官去职,杜甫在这样的大才在李林甫的干预下,竟然连科举都没有考上。文章写的好,要看李林甫。李隆基也曾经怀疑为什么大唐没能再出现像姚崇宋景这样的人才了?李林甫回答,人才都在大唐的公务员体系里了,这叫野无遗贤。一句野无遗贤,断送了大诗人杜甫早年的仕途,首到李林甫死后,李隆基退位才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李林甫此人如果堵塞人才,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绝对不是。为什么没有新进人才的情况下李隆基仍然对李林甫野无遗贤丝毫不怀疑?
就是因为李林甫此人处理政务的能力太强大了,有他一个人在就够了,不再需要其他人才了。
安禄山十分惧怕李林甫,李林甫在的时候他是断不敢反叛的。一次安禄山进京面圣后,遇见了李林甫,李林甫首勾勾的盯着他,仿佛能看透他所有的心思,他虽然能哄骗李隆基和杨玉环,但自知肯定瞒不了李林甫。李林甫什么都没做,就是盯着他看都能给他惊出一身冷汗。
回到河北老巢后按理说不会再怕了吧,但他还怕,朝廷的信使传来消息,如果说宰相说你最近表现不错,安禄山就喜出望外。如果说的是宰相让你近来安分点,安禄山就十分恐慌,大喊我命休矣!
但冥冥中自有定数,安禄山终于还是反了,因为李林甫死了。
杨国忠利用杨玉环这一层关系排挤李林甫,李林甫也当了十几年的宰相了,是大唐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李隆基喜欢玩政治平衡术,他也觉得不应该再让李林甫再继续做下去了,这样容易形成党羽,对自己的统治不利,所以就找个借口罢免李林甫,宰相位置由杨国忠接替。唯一能够制衡安禄山的人下台了。
安禄山造反前期的成功,杨国忠负有很大责任。哥舒翰由于看不上杨国忠没有实际才干,凭借杨玉环上位,所以杀了他的亲信。杨国忠置大唐国家安危不顾,对哥舒翰展开了疯狂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