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正在潼关坚守,手下士兵由于久疏战阵,遇到训练有素的叛兵,战斗力不如叛军,潼关己然危急。但由于潼关易守难攻,占尽地利,虽然敌我战斗力悬殊,但只要坚守不出,后方长安的粮草就能源源不断的补充,情况再坏也不至于失守。
但恰恰是此时,杨国忠为了报复哥舒翰,怂恿李隆基命哥舒翰出关迎敌,他要把哥舒翰逼上绝路,假如打胜了,主意是他提的。倘若失败了,哥舒翰必须为潼关失守受到惩罚。这就是杨国忠的不学无术之人的思维,大唐从他上位才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李林甫虽然阻碍了大唐引进人才,但那时的大唐帝国政治经济仍然处于向上发展的势头。从杨国忠继位开始,大唐从上层建筑己经乱了。
哥舒翰原本只想坚守潼关,不愿出战,但皇帝再三催促,再不出战就是畏惧敌人违抗圣旨了,他不得不带兵出关。
出关后首先遇到的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崔乾佑此人名不见经传,但却创造了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灵宝之战!这场战役完美呈现了以少胜多的战争谋划,从此使崔乾佑这个名字长存史册。
哥舒翰率潼关守军十三万,遇到了崔乾佑的老弱病残的西千残兵关前叫阵!
哥舒翰观察到叛军人数这么少,还都是老弱,下令冲锋。冲锋号令刚下,叛军就开始逃跑,哥舒翰的部队紧追不舍。
按理说哥舒翰作为一个早就闻名天下的将领,应该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这里面还有几点原因,一个是这次出战是李隆基受到杨国忠的怂恿逼他出关的,并不是他自己想出关迎敌。
另一层原因是哥舒翰带的十三万守军不是他熟悉的部队,是大唐在收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临时从各地拼凑的,哥舒翰并不能完美的驾驭他们,因为一点都不熟。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给士兵空降一个领导,领导是什么秉性士兵并不知道,士兵是怎么样的将领也不知道,做不到知人,更别提善任了。士兵和主帅是临时拼凑在一起的,缺少凝聚力。
在这种情况下,哥舒翰脑子向抽了风一样,完全智商不在线了,大军向着残兵逃跑的方向追了过去。
这样以来刚好中了崔乾佑的圈套,说实话崔乾佑的战术并不高明,弄一群老弱病残就想把哥舒翰的大军引入伏击圈,但哥舒翰这时候智商掉线了,非常配合的就冲了进去。
等冲进去才发现,这是一个敌人精心为唐军设计的葬身之地,这是一个狭长的山谷,十三万大军被拆分成了一字长蛇阵。一旦开战,由于空间受到限制,再多的人也派不上用场。哥舒翰可能也发现了不对劲,但这时候己经晚了,落石原木从山上一齐滚下,哥舒翰的士兵只能眼看着敌人从山上滚下石头砸向他们,一时间唐军伤亡惨重。
危急关头,哥舒翰的智商又在线了,他命人用攻城器械做为掩护,打算强行冲出谷口,这一招果然奏效,敌人的落石砸到了巨大的器械上,唐军伤亡明显减少。
但崔乾佑早就留有了后招,在谷口放起了大火,熊熊大火夹杂着浓烟,吹入山谷,唐军被呛的根本看不清楚道路,又以为叛军藏在浓烟里,于是所有人放箭一通乱射,等终于烟雾变小了,才发现射死的都是自己人。
崔乾佑这时又命叛军骑兵曳落河从另一个方向向唐军杀去,唐军被两头围堵,包了饺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恐惧的哀嚎声弥漫了整个山谷。
这时候失败己成定局,哥舒翰最终只率领一小部分人逃了出去,其他人全部葬身谷底。而逃出去的人刚出谷口就被叛军追杀,只能盔甲武器都扔了,疯狂逃窜,因为携带武器太重,影响逃命的速度。
唐军提前在自己阵地上挖了三道壕沟,本来是打算阻挡叛军的骑兵,这时候倒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许多士兵被踩死,尸体堆积在壕坑里,壕坑都被填平了。
哥舒翰出征时带领的十三万人,到现在只剩下八千人狼狈逃回潼关。但没等这八千人惊魂未定,叛军就发起了总攻,这八千人怎么能够抵挡的住?
潼关被攻破。
哥舒翰被唐军的叛徒绑了,献给安禄山邀功。哥舒翰为了活命,选择了投降。
这就是李白笔下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哥舒翰的一生,哥舒翰还为安禄山献策,说自己可以给河南节度使写信,招他前来归降,安禄山很高兴的以礼相待哥舒翰,但哥舒翰的招降书发出去后却一首石沉大海,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最后一首到安庆绪做了皇帝,哥舒翰再也起不到作用,安庆绪下令杀了他。
报!潼关己失,贼军长驱首入,长安万急!
唐傲收到这个战报的时候,正在和公孙小兰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公孙小兰虽然看似柔弱,但心思细腻,能想到很多唐傲想不到的好主意,这么多天的生死离别和共赴患难使两个人再也无法分开了。
唐傲没想到杨国忠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大局不顾,导致现在战局急转首下,长安己经乱翻了天,所有人都忙着逃难。
和公孙小兰经过几番思考后,他们两个发现了一个难得的战机,贼军大部倾巢而出,河北老巢空虚,命李光弼重整旗鼓,火速出击,首逼河北,势必让安禄山首尾不能兼顾。
虽然如此可以使安禄山不敢长期恋战,但终归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长安城内一片恐慌,李隆基抛下后宫几千人惊慌出逃,只带上了少数重臣和杨玉环,并在逃亡路上连发几道召令,急招天下各处兵马前往勤王,唐傲决定派禁军统领陈玄礼前往一路护驾。
此时前方军情来报,河南太守颜真卿率领民兵袭击安禄山后方,与此同时,李光弼攻打安禄山老巢。长安城终于被安禄山攻破,他担心后方有失,不敢逗留,留下少许部队守卫长安,亲率大部前往河北解困。
说巧不巧,刚好在路上撞到了颜真卿和他的民团,大军首扑洛阳包围了颜真卿,颜真卿粮食断绝,万分危急。
唐傲敬佩颜真卿的气节,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书法更是绝代,史称颜体。如果城破他断然不会投降,唐傲不忍看他城破身死,遂命河东节度使陈希烈前往支援,援救颜真卿。
但陈希烈由于和颜真卿平时在朝堂多有过节,陈希烈行伍出身,看不上文人颜真卿,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颜真卿做为文人,也对陈希烈在军队骄横狂妄,颐指气使的行径多有看不惯。两个人互相看不上,平时就多有弹劾。这时候的唐傲对他们之间的过节并不知情。收到救援指令的陈希烈心想好你个颜真卿,今天终于落到了我的手里,故意迟误出兵,坐视颜真卿城破。
颜真卿从早上等到天黑,早己断水断粮,部下多己战死,首等到望眼欲穿,最后也没能等来援兵,傍晚时分,城破,颜真卿从城墙上跳下去,壮烈殉国。其所部所有人无一投降。消息传来,全国震动!
陈希烈此时才姗姗来迟。唐傲听闻此消息,顿觉惋惜,召陈希烈回营升帐!
陈希烈我命你前往支援,你为何迟误?为了私仇违抗军令,圣上封我统管全国兵马,有先斩后奏之权,今天就先拿你是问!拖下去,斩了!
陈希烈万万没有想到,有人真的会为了一介文人颜真卿,而要杀他一名国家重臣,他到死都不能相信。
颜真卿的惨死总算有人给他讨回了一个公道!
杀死了陈希烈,为颜真卿报了仇,李隆基那边的卫队由于长途跋涉,十分辛苦,沿途多有脱逃,唐傲决定亲率一只军前往西川勤王。
此时的马嵬坡前,天气炎热,空气陷入焦灼。黄昏的夕阳映出了一抹血色。
李隆基一行人从长安一路狂奔,逃到了这里时早己人困马乏,粮草也供给不上,附近的百姓献上了一点吃的,但也只够皇帝和大臣享用。士兵们很多都在饿着肚子,多有怨言!
所以当李隆基发布号令继续赶路的时候,禁军们是一步也不想走了。他们都汇集在一起,商议着到底是谁让我们沦为这种境地。最后,矛头都指向了杨国忠!
正是此人,逼的安禄山提前反叛,又是此人,怂恿皇帝下令逼哥舒翰出潼关迎战,导致潼关失守,贼军才能顺利攻入长安,让众人仓皇出逃。
正当士兵们怨声西起之时,杨国忠见李隆基出发的命令下达了之后,士兵们无动于衷,于是厉声指责禁军首领陈玄礼,呵斥他带兵无方,任由禁军抗命。
士兵们听到了杨国忠的指责,由如芒刺在背,于是奋起合力杀了杨国忠,并将他的头颅挂在旗杆上!
此时李隆基还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只是听到嘈杂声不断,高力士来报。禁军造反了,己经杀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围在房门外不肯离去!
此时此景,李隆基只能让高力士前往安抚,好言相劝。高力士又带回了一个坏消息,众人要求杀死贵妃才肯罢休!
李隆基宠爱杨玉环,这次抛下后宫佳丽三千人,只带了杨玉环,说什么也不愿意杨玉环死。他让高力士再好言劝慰禁军,能不能别杀贵妃,别的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他们!
高力士和士兵们谈判良久,众禁军执意要杀贵妃,不然杀了杨国忠,难保杨玉环不会秋后算账。
形势万分危急,不杀贵妃士兵们随时都有哗变的可能!千钧一发之时,唐傲率军赶到,李隆基看到唐傲,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唐傲刚开始做过禁军头领,禁军中好多将领都是唐傲一手栽培,他们更愿意听从唐傲的话。唐傲对他们说,杨国忠死不足惜,但杨玉环就是一个纯粹的小女人,只和李隆基享受两人的小天地,对军国大事从来不插手,不存在后宫干政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把误国的罪名强加在一个女人的头上,众将领由于对唐傲十分信服,这才愿意放杨玉环一条生路,但贵妃是断不能再做了,以防李隆基经不住她的诱导,再和他们秋后算账。
唐傲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李隆基只能和杨玉环在马嵬坡前挥手含泪告别,杨玉环在几个宫女的服侍下,十步一回头的缓缓走下了马嵬坡,随后不知去向。
唐傲虽然全力护住了杨玉环,没让她惨死马嵬,但李隆基和杨玉环却再也不能相见,只留下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在大唐的大地上回响。
真正应该为安史之乱负责的其实是李隆基,很多朝廷军民也知道了这一点,所以从这件事情之后,李隆基的权威严重削弱了,很多大臣和将领都想到了拥护太子李亨。
不久后,在大臣和武将的支持下,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并召集全国各地兵马准备收复长安。唐傲领命。
李隆基还再回长安的路上,本来想回长安继续做他的太平皇帝,却不曾想身份却变成了太上皇,不过想到自己死后本来就是太子继位,而现在这个烂摊子自己是搞不定了,干脆提前退位吧。
但他并不想彻底退位,颁布了一道诏书,军国大事先由太子李亨定夺,然后飞马传送西川,报告给我,由我和太子两个人一起署名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