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老爷子欣慰点头:“好!那就去读书!你以前读了多少书?是读的小学还是读的初中?”
老爷子能够预料到苏南枝的父母应该不会送她读太多的书,反正只要苏南枝愿意读,不论读什么,读多久,顾家都会送!
苏南枝的眼睛顿时亮晶晶的:“顾爷爷,我想去哪里读都可以吗?”
顾老爷子看出小姑娘眼神里对知识的渴望,愈发欣慰:“当然可以,只要你想读,都可以。除了大学,这个你得自己考,只要考得上,爷爷就送你去读。”
顾奶奶笑着拍了拍老伴的肩膀:“老头子,你这不是说笑话吗?枝枝这么聪明,以后肯定能上大学!”
苏南枝一脸认真:“我想读高三。”
此话一出,整个院子都安静了下来。
顾老爷子瞪大了眼睛,一脸惊愕,这孩子,是在说梦话吗?
顾奶奶揉了揉眼睛:“阿芳,我耳朵没聋吧?怎么听见枝枝说想读高三?”
顾淮芳也愣住了,立马向苏南枝确认:“枝枝,你确定说的不是三年级,或者初三?”
楚璃仰着头,一脸崇拜地看着苏南枝,听见旁人对她说的话产生质疑,有些不高兴地嘟了嘟嘴:“你们这些大人真奇怪,怎么耳朵都不大好呢?姐姐说了,她要读高三!”
钱玉看见小儿子那副小表情就知道没憋着好话,结果还是晚了一步,避免他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立马剥了一颗糖塞进他嘴里:“小璃乖,吃糖。”
顾修晏也有些惊讶,因为他最清楚苏南枝的情况,她自己也说过,家里不让她读书所以早早就辍学了,那她怎么跟得上高中的难度?更何况还是最难的高三?
顾老爷子接下来的话也问出了所有人的疑惑:“枝枝,你想好了要读高三?高三的难度可是最强的,如果没有打好根基,只怕你就算坐在教室里也会一个字都听不懂。”
苏南枝知道他们不会相信自己可以首接读高三,但是她现在己经十九岁了,如果还从小学或者初中开始读,那得过多少年才能大学毕业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而且让她一个成年人混在一群小萝卜头里面,总感觉有点欺负人。
“其实早些年有一批大学生被下放到了我们村当老师。有一位女老师看我聪明好学,觉得辍学十分可惜,所以私底下单独给我补课。白天我帮家里干活,晚上就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老师回城后还给我寄过几次书本,我都不敢带回家,只敢把书放在山洞里,等天黑了就在山洞里继续学。”
苏南枝没有说谎,确实有一个姓高的女老师对原主特别好,好到这位老师在回城之前向苏家父母表示,她可以收养原主,带着原主离开小河村。
可是苏家父母不同意,甚至撒泼打滚污蔑高老师是个人贩子,要拐卖自家的孩子。
那会儿正是敏感时期,高老师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回城的机会,苏家父母这样胡闹很容易让她丢失回城的机会,最终高老师只能放弃收养原主,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悄然离开了小河村。
顾修晏也想起山洞里确实存在一些书本,但是那些书本都被撕得七零八落,还被用来点火了。
苏南枝还隐瞒了一些实情,原主得知高老师离开后大病了一场,而且自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就算高老师后来给她寄来了不同阶段的书籍,希望她能继续学习,但是都被原主扔在山洞里用来点火了。
可现在活着的人是苏南枝,她说学了那就是学了!
“老师寄来的那些书我都看了,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基本上都能背了。山洞里潮湿很难生火成功,所以后面偶尔会用那些没用的书页点火。”
“不相信你们可以问顾大哥,我们当时住的山洞里是不是有很多书本?”
苏南枝知道顾修晏看见过山洞里被撕得稀巴烂的书本,也正好用来证明自己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早己自学成才了!
所有人的视线落在了顾修晏身上,虽然楚家三口不清楚顾修晏和苏南枝曾经一起经历了什么,而且好端端住山洞干什么,但也好奇苏南枝是不是真的自学了。
顾修晏想了想,顶着所有人的视线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实际上顾修晏心里也没底,但他相信枝枝是个不会撒谎的好孩子。
不过,其他人还是不相信。
在顾老爷子看来,小姑娘确实读过书,认识字,可就算被老师指点过,但也不可能自学高中知识。
所以,他还是建议,从初中学起,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顾淮芳对此也深有体会,她家里就有一个高三的学生,就算她对女儿没有多高的期望,也不指望她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学,尽量不给苏静太大的压力,但苏静还是非常焦虑,学得也非常吃力。
苏静一个从小就在京都长大,享受的都是最好教育的孩子,也无法轻松应付高三的学习压力,更别说自学的苏南枝。
顾淮芳怕打击小姑娘的自尊心,斟酌后缓缓开口:“枝枝,不是我们不让你上高三,而是高三真的太难了。”
“姑姑知道你很聪明,但是学习这件事情,不只是靠聪明就行了。”
“要积累,要一步一步来。”
“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你说对不对?”
苏南枝当然知道这些道理,但是现在的她还积攒着上辈子的知识,而且几十年后的教育资源和质量明显高于现在,对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也远超过现在,所以应付现在的高三绰绰有余。
可是她也知道,仅靠嘴皮子说是无法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首接上高三的。
“顾姑姑,家里有静静姐做过的卷子吗?可以把答案涂掉或者遮住,我做出来看看能得多少分。”
“如果分数考得比静静姐低,我该去哪里读书就去哪里读书,如果分数考得比静静姐高,可不可以答应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