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清做皇帝

第76章和珅方案存隐患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到大清做皇帝
作者:
著书立说事
本章字数:
16902
更新时间:
2025-06-04

乾清宫里,晨光刚刚透出亮色,金色的光顺着窗棂爬进来,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地面像是被唤醒,泛出淡淡光泽。朝臣们早早就整齐列队站好了,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安静等着圣上发旨意。昨天刘墉跟和珅在治水方略上吵得那叫一个厉害,到现在这事儿还像水里的波纹,一圈圈荡着没停。今天正好是朝廷正式讨论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日子。

乾隆稳稳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他眼睛像鹰一样,慢慢扫过殿里的大臣们,最后停在了刘墉和和珅身上。他轻轻咳了一声,声音沉稳:“两位爱卿交上来的方案,朕都仔细看过了。今天把诸位重臣叫来,就是为了定黄河治理的好办法。”

乾隆话刚落,和珅赶紧往前迈一步,恭恭敬敬拱手:“陛下,老臣定的策略,那可是这么多年经验堆出来的,民生和国力都顾到了。按这策略来,黄河几十年都不会有大水患。”

刘墉鼻子里哼了一声,慢悠悠走出来,说:“和大人这话,也太自吹了。老夫看了他的方案图纸,好多地方都不对。要是就这么干,麻烦可大了。”

刘墉这话一出,殿里立马嗡嗡响起来,大臣们都交头接耳。和珅脸一下子沉了沉,但马上又装镇定,问:“刘大人这么说,有啥证据不?”

“当然有。”刘墉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份地图,小心地摊在桌上,“陛下您看,和大人说要加宽中游河道的地方,其实是泥沙堆得最厚的地方。要是照他说的做,水走得慢了,泥沙越堆越多。时间一长,河床抬高,洪灾更厉害。”

乾隆眉头皱起来,眼睛盯着地图看,然后看向和珅,严肃问:“这事儿,你咋解释?”

和珅不慌不忙,脸上挤出个笑:“刘大人说的,有点道理,但也能解决。定期清淤就行。”

刘墉又冷笑:“定期清淤?和大人知道清淤要多少人力物力不?按你的策略,不光要清淤,还得加固堤坝。这么一算,花的钱比预算多太多,国库哪撑得住?”

刘墉这话一出来,殿里人都惊了。和珅脸变了变,但硬撑着说:“刘大人别瞎说了。工部这几年花钱地方多,不能这么算。”

刘墉眼睛盯着和珅,声音坚定:“和大人,张尚书当年治水没弄好被罢官的事儿,你忘了?你现在这策略,跟他那会儿差不多,还想再犯一次错?”

刘墉这话一出口,殿里炸开了锅。和珅气得要命,但他知道不能发火,强忍着拱手说:“刘大人既然这么怀疑,不如也让陛下看看你的方案,比一比。”

乾隆点点头:“好,刘爱卿,说说你的治水办法。”

刘墉赶紧弯腰行礼,然后打开自己画的图纸,开始讲:“陛下看,这儿是冲积平原,硬拓宽河道,泥沙肯定堵。臣建议在这儿设分洪区,汛期把洪水引到低洼地方,既能减轻主河道压力,还能浇地。”

乾隆听得入神,首点头:“这办法行。”

刘墉接着说:“上游呢,臣觉得修蓄水池,调节水量,汛期水就不会猛涨;中游加强护坡,防着水土流失;下游定期清淤,保证排水顺。”

刘墉说得头头是道,本来在旁边观望的大臣也都点头。乾隆想了会儿,慢慢说:“刘爱卿说的,比和珅的办法周到。”

和珅一听,心里一紧,忙说:“陛下,刘大人说的是细,但花的人力物力也不少。这么急着干,财政怕是撑不住。”

刘墉笑了笑:“和大人说得也对。但按你的办法,开头省点钱,后面维护费更高。臣算过了,按我的办法,开头花得多点,长远看能给国库省钱。”

乾隆听了,脸更严肃了。他抬头看着刘墉和和珅,郑重说:“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朕再好好想想。”

说完,乾隆挥挥手,转身往后殿走了。大臣们赶紧低头,悄悄退出去,谁都不敢出声。

刘墉走出宫殿,霞儿在门口等着。她看丈夫脸色不好,轻声问:“夫君,今天朝堂上你占了上风,但和珅不会就这么算了。”

刘墉点点头:“我知道。他虽说这会儿失势了,但根基还在,暗地里党羽不少。这事儿还没完。”

霞儿担心地看着他:“那你接下来咋办?”

刘墉看着远处的宫墙,眼神挺坚定:“皇上让我牵头治水,我得趁这机会,把和珅的势力都除掉。治水不只是老百姓的事儿,也是朝廷权力的事儿。”

霞儿想了想,说:“夫君,我听说六王爷最近老找地方官员,好像也在关注这事儿。”

刘墉愣了一下,小声说:“六王爷……他也想掺和治水?”

霞儿摇摇头:“我就是提醒你,现在局势乱,各方都在动。你要真想推行新政,得小心着来。”

刘墉想了会儿,慢慢点头:“你说得对。我这就去六王爷那儿,看看他啥打算。”

刘墉和霞儿并排走着,夕阳照在宫墙上,他俩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

不远处,有个人悄悄看着他们走。这人就是昨天在和府外小巷里的黑衣男子,这会儿他嘴角往上翘了翘,眼里闪过一丝奇怪的光。

他转身钻进人群,一会儿就没影了。

这时候,和府虽说被封了,但里面还有和珅的几个亲信藏着。一个穿短打的中年男人急急忙忙走进一间密室,小声跟里面的人说:“老爷,刘罗锅动手了。”

坐在桌子边的老头慢慢抬起头,脸挺老,但透着精明:“我就知道他会干,没想到这么快。”

中年男人犹豫了一下,问:“那咱们下一步咋整?”

老头摸着手里的玉扳指,眼神挺深:“让他忙去吧。治水工程越大,牵涉的人越多。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毛病。”

老头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乾清宫,嘴角露出点笑:“等着吧,机会总会来。”

刘墉回到家,没歇着。他知道治水这事太重要了,不光关系老百姓安全,还关系朝廷稳定和新政推行。他坐在书房,对着自己画的治水图纸看了又看,每个细节都琢磨,就想做到一点错都不出。

这时候,和珅在府里也没闲着。他表面装得镇定,心里急得不行。他把亲信幕僚叫来,商量咋应对。一个幕僚说:“老爷,现在刘墉在朝堂上占了上风,咱得想办法扳回来。”和珅皱着眉头想了会儿,说:“刘墉的方案看着周全,也不是没毛病。咱得找出他方案的问题,在皇上面前说他。”另一个幕僚建议:“老爷,咱可以在地方上造舆论,说刘墉的方案劳民伤财,让老百姓不满,给皇上施压。”和珅听了,点点头,觉得行。于是,他让人在各地传不利于刘墉治水方案的话。

第二天,刘墉一大早就去六王爷府。六王爷府挺气派,门口守卫严严实实。刘墉报了名字,被带到客厅。六王爷挺热情地迎接他,俩人说了几句客气话,刘墉首接说:“王爷,治水这事太重要了。听说王爷最近关注这事儿,您咋看?”六王爷笑了笑:“刘大人的治水方案,我也知道,挺有新意。但治水牵扯太多,各方利益乱得很。我怕有人捣乱。”刘墉点点头:“王爷说得对。现在和珅失势了,他的党羽还在活动,我怕他们坏治水的事儿。”六王爷拍拍他肩膀:“刘大人别太担心,你一心为老百姓和朝廷,我在后面支持你。”刘墉挺感激:“多谢王爷帮忙,有您支持,我肯定好好干。”

从六王爷府出来,刘墉马不停蹄去治水工程筹备处。他要亲自看看准备工作咋样了。在筹备处,他看见工人忙着搬材料、搭工棚,热闹得很。但他也发现问题了,材料供应有点跟不上,施工人员安排得也不太合理。刘墉马上把负责人叫来,仔细讨论这些问题,还定了解决办法。

可就在治水工程要开工的时候,出事了。一些地方突然传谣言,说刘墉的治水方案会坏当地风水,招来灾难。老百姓听了,都害怕,不愿意治水了。有些施工的地方,老百姓还拦着不让干活。刘墉知道这事儿,急死了。他知道肯定是和珅他们搞的鬼。于是,他决定亲自到各地跟老百姓解释。

刘墉先到了一个受谣言影响大的村子。村民听说他来了,都跑到村口。刘墉站在人群前面,大声喊:“乡亲们,我刘墉是为你们好才提治水方案。黄河水患这么多年,害了大家多少回。不治水,以后更糟。说破坏风水,纯粹瞎扯。你们想想,黄河不治,洪水一来,房子、地都没了,那才是真灾难!”村民听了,有点动摇,但还有人不信:“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儿,没听说治水有这么好。你说的,咋让人信?”刘墉耐心解释:“我保证,这方案是我仔细研究的,皇上也同意了。工程完了,黄河水患肯定能控制,大家日子会好起来。”刘墉说了半天,村民态度慢慢软了,同意不拦着施工了。

刘墉到处跑着安抚老百姓,和珅也没闲着。他靠着在朝廷的关系,跟乾隆说刘墉治水不行,老百姓都不满意。乾隆听了,心里也犯嘀咕。他决定再把大臣们叫来商量治水的事儿。

朝堂上,和珅先开口:“陛下,现在刘墉治水让老百姓不满,他的方案不行。臣觉得得重新想办法。”刘墉不怕他,反驳说:“陛下,老百姓不满是和珅他们造谣。我都去安抚过了,他们明白治水的好处了。我的方案是想好了的,对国家和老百姓长远都好。”乾隆听他俩吵,开始琢磨。他知道治水不能急,得再仔细想想。于是,他派几个大臣到各地看看,了解工程情况和老百姓想法。

派出去的大臣分成几组,去了不同地方。他们到基层跟老百姓聊天,看施工进度。过了段时间,大臣们回京城,给乾隆汇报。大部分大臣觉得刘墉的方案行,现在是有点困难,解决了就行。老百姓知道好处后,也愿意支持。

乾隆听了汇报,疑虑没了。他跟刘墉说:“刘爱卿,看来是朕错怪你了。你接着治水,朕全力支持。”刘墉挺感激:“陛下放心,臣一定好好干。”

有了乾隆支持,刘墉更有信心了。他加快工程进度,还盯着施工质量。施工的时候,他常到现场指导工人。他还协调各方资源,保证材料供应和人员安排合理。

时间过去,治水工程有效果了。黄河水位稳住了,一些低洼地方的水也退了。老百姓看到好处,越来越信刘墉。他们主动帮忙搬材料、修堤坝。

可和珅不甘心输。他看工程顺利,眼红得很。他想出个坏主意,买通工程里的监工,让他们偷工减料,弄坏工程质量。过了段时间,一些堤坝裂了缝,质量问题出来了。

刘墉知道后,气坏了。他马上调查,很快查出是和珅指使的。他决定跟乾隆报告。朝堂上,刘墉把事儿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还拿出证据。乾隆听了,龙颜大怒:“和珅,你胆子太大,敢破坏治水工程。朕绝不饶你。”和珅吓得赶紧跪下求饶:“陛下,臣一时糊涂,求您饶了我。”乾隆想着和珅以前也给朝廷立过功,最后决定轻罚,把他革职,没收一部分财产。

和珅被革职后,治水工程少了个绊脚石。刘墉更用心干活。在他努力下,工程完工了。黄河水患控制住了,沿岸老百姓日子安稳了。乾隆夸刘墉功劳大,赏了好多金银财宝,还封他为太子太保。

刘墉没骄傲。他知道治水只是开始,朝廷还有好多问题。他接着推行新政,想让国家更富强。治水成功后,刘墉成了老百姓嘴里的英雄,各地都传他的事儿,文人墨客也写诗画画夸他。但他没被这些冲昏头脑,他知道责任还重着呢。他开始安排治水工程的后续维护,定了好多规章制度,就怕黄河水患再犯。

可刘墉忙着治水后续的时候,朝廷又出问题了。一些守旧大臣不满他推行的新政,联合起来跟乾隆说新政打乱朝廷秩序,有坏处。乾隆听了,也有点动摇。他把刘墉叫来问看法。刘墉诚恳地说:“陛下,新政是会动一些人的利益,但对国家长远好。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不改革。”乾隆听了,开始琢磨。他知道刘墉说得对,但又怕新政闹出事。

为了平衡各方,乾隆决定调整新政。他让刘墉推行新政的时候小心点,别太冲。刘墉有点无奈,但只能听。他重新看新政条款,改了一些太激进的措施。

这时候,和珅虽然被革职,但党羽还在。他们偷偷跟守旧大臣勾结,想找机会回来。他们到处传谣言,说新政坏话,老百姓也被忽悠得怀疑新政了。

刘墉知道问题严重,决定再站出来跟老百姓解释。他在京城广场公开演讲,跟老百姓仔细说新政内容和目的。他说得简单明白,讲新政咋能让经济好、让日子变好。老百姓听了,慢慢不怀疑了,又开始支持新政。

在刘墉努力下,新政推行顺了。经济好起来,老百姓日子更好了。可新麻烦又来了。边疆传来消息,有外敌打进来。乾隆赶紧把大臣们叫来商量。刘墉说应该派精兵去边疆,同时加强边境防御。乾隆听了他的,让一个将领带兵出征。

军队打仗的时候,刘墉管后方物资和后勤。他日夜忙,保证军队粮草、武器及时供应。他还发动老百姓给军队捐东西,鼓励大家保卫国家。

打了几个月,军队把外敌打跑了,边疆太平了。乾隆夸刘墉干得好,觉得他治水、推新政行,军事后勤也厉害。

时间长了,刘墉在朝廷威望越来越高,成了乾隆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但树大招风,有人嫉妒他、陷害他。一些奸臣偷偷收集他的“罪证”,想扳倒他。

有一回,一个奸臣跟乾隆举报刘墉治水贪污。乾隆听了,特别吃惊,马上让人调查。刘墉知道后,不慌。他相信自己没做错。查了一阵,证明贪污是奸臣编的。乾隆狠狠罚了那些奸臣。

经过这事,刘墉更明白朝廷斗争复杂。他决定做事更小心,也提防身边人。他继续帮乾隆,让国家政治更清明,经济更繁荣,老百姓日子更好。

年纪大了,刘墉身体不如以前,但他还坚持上朝办公。乾隆关心他,好几次让他休息。刘墉笑着说:“陛下,臣虽然老了,但还有口气,就得为国家出力。”

后来,刘墉生了重病。乾隆亲自到他家看他,还送了最好的药和医生。在乾隆关心和家人照顾下,刘墉病好了点。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把儿子叫到身边,认真地说:“孩子,你记住,啥时候都要为国家和老百姓着想。做个正首善良的人,为国家出份力。”

没过多久,刘墉去世了。乾隆知道后,特别伤心。他追封刘墉为太傅,谥号文清,还办了隆重的葬礼。老百姓也自发悼念他,记得他为国家和百姓做的好事。

刘墉去世后,他儿子继承他的志向,继续为朝廷做事。他学习好,人也正首,很快在朝廷有了名气。可朝廷局势没因为刘墉走了就平静。和珅的残余势力还在暗处活动,想找机会掌权。

刘墉儿子知道形势严峻,决定借着父亲的事,跟这些坏人斗。他联合一些大臣,组成新势力,对付和珅党羽。他们先收集证据,调查党羽的坏事。花了很长时间,掌握了很多证据。

他们把证据给乾隆看。乾隆看了,特别生气,下令严惩和珅党羽。好多和珅亲信被革职,朝廷风气好了。刘墉儿子因为这事儿,得到乾隆表扬和提拔。

时间过去,乾隆老了,开始想立太子的事儿。皇子里,西皇子聪明有谋略,六皇子宽厚得民心。乾隆两个都喜欢,不知道选哪个。

刘墉儿子是朝廷重要大臣,也参与了立储的事儿。他知道立太子关系国家未来,得慎重。他想了想,觉得六皇子更适合。他跟乾隆说:“陛下,六皇子心地好,想着老百姓。他当皇帝,能用仁爱治国,国家能长久太平。”乾隆听了,开始琢磨。

立储的时候,西皇子和六皇子的人争得厉害。西皇子的人想办法说六皇子坏话,让乾隆改变主意。六皇子的人就宣传他的优点。刘墉儿子坚定支持六皇子,用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力,给六皇子拉支持。

最后,乾隆想了又想,决定立六皇子为太子。宣布的时候,朝廷里一片欢呼。六皇子感激地看了刘墉儿子一眼,知道自己能当太子,多亏他帮忙。

没多久,乾隆去世,六皇子当了皇帝,就是嘉庆皇帝。嘉庆皇帝重用刘墉儿子,让他当宰相。刘墉儿子没辜负期望,尽心尽力帮嘉庆治理国家。他继续改革,加强朝廷廉政,让政治更清明。

在他治理下,国家经济更好了,老百姓日子更幸福。但国家表面好,也有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大。刘墉儿子知道问题严重,给嘉庆提了改革办法,想解决这些矛盾。

嘉庆很重视他的建议,支持他改革。但改革不容易。一些大地主和富商为了自己利益,联合起来反对。他们在朝廷造谣,说改革会破坏国家稳定。刘墉儿子没怕,耐心跟嘉庆和大臣解释改革必要,还跟反对的人沟通。

努力之后,改革措施实行了。土地兼并控制住了,贫富差距小了点。社会矛盾缓解,经济继续发展。刘墉儿子成了老百姓心里的英雄,他和父亲刘墉的名字,都留在了历史里。

改革越深入,刘墉儿子压力越大。反对改革的人不甘心,用更隐蔽的办法破坏。他们跟地方官员勾结,拖着改革政策不执行,还故意捣乱,让老百姓对改革不满。

刘墉儿子发现了阴谋,加强改革监督。他派可靠的官员到各地检查政策落实,惩罚那些不听话的官员。他还多跟老百姓交流,了解他们想法,调整改革措施,让改革更符合老百姓利益。

这期间,刘墉儿子认识了一个民间智者。智者对社会问题看得透,给了他很多好建议。刘墉儿子听了,把建议用到改革里。在智者帮助下,改革效果出来了,老百姓日子变好了。

可改革还是难。有一回,京城突然乱了。一些坏人骗老百姓,说改革让物价涨,日子难过。老百姓不明真相,都跟着闹。

刘墉儿子知道后,急坏了。他赶紧到现场,想让老百姓安静。他站在高处喊:“乡亲们,改革是为你们好。物价涨是暂时的,我们在想办法。别被坏人利用!”但老百姓气头上,不听他的。骚乱越来越大,有人还冲官府去了。

危急时刻,刘墉儿子想起民间智者。他赶紧派人去请。智者来了,用智慧和口才跟老百姓解释改革的意义。他举例子、摆数据,让老百姓明白改革好处。慢慢地,老百姓安静了,骚乱平息了。

经过这事儿,刘墉儿子更懂改革难了。他反思改革不足,完善方案。他加强市场监管,控制物价,还扶持农业,让农民多挣钱。

改革继续,国家变化很大。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老百姓生活好。嘉庆皇帝夸刘墉儿子功劳大,说他是国家栋梁。

但长期劳累,刘墉儿子身体垮了。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嘉庆很关心他,派人看他,送最好的药。可惜,他还是没治好,去世了。

刘墉儿子去世,嘉庆很伤心。他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献,办了隆重葬礼。老百姓也自发悼念他,记得他为国家和百姓做的贡献。

虽然刘墉儿子走了,但他的改革成果还在。他的精神激励着后来的官员为国家和百姓努力。在他影响下,朝廷有了很多好官,一起让国家进步。

刘墉儿子走后,朝廷好像没了主心骨。改革慢下来,守旧势力又想恢复老制度。嘉庆着急,知道改革不能停,但缺个得力帮手。

这时候,一个年轻官员李铭出来了。他有才又大胆,从小受刘墉父子影响,想为国家和百姓干事。他给嘉庆上书,提了新的改革建议,还说愿意接着推动改革。

嘉庆看到上书,挺惊喜。他召见李铭,跟他聊了很久。嘉庆发现李铭对改革想得深,信念坚定。他马上决定重用李铭,让他负责改革。

李铭上任后,马上开始工作。他先总结刘墉儿子的改革经验,再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改革方案。他提出加强教育改革,培养更多人才。他觉得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才能长远发展。

为了教育改革,李铭到处跑着筹钱、建学校。他请各地的学者和教育家当老师,教先进知识。在他努力下,更多孩子能上学了。

但教育改革不顺利。一些守旧文人反对新教育理念,觉得传统儒家教育才对,不该学西方的。他们联合起来给嘉庆上书,让停止改革。

嘉庆又犹豫了。李铭知道后,跟嘉庆说:“陛下,教育改革是国家发展的路。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放弃。西方有很多东西值得学,国家得跟上时代。”嘉庆听了,决定支持教育改革。

除了教育,李铭还在经济上改革。他鼓励商业,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他加强对外贸易管理,拓展海外市场。在他改革下,国家经济更好,商业更热闹。

改革深入,李铭麻烦也多了。一些既得利益者恨他,想陷害他。有一回,他们伪造证据,说他贪污。嘉庆知道后,让人调查。

调查的时候,李铭很镇定。他相信自己没做错,配合调查。最后,真相出来,贪污是假的,陷害他的人受到惩罚。

这事儿没让李铭退缩,他更坚定改革。他继续努力,让国家往现代化发展。

时间过去,李铭老了,但他还关心国家。他给年轻官员分享经验。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努力。

李铭晚年,国家和平繁荣。教育改革出了很多人才,经济发展让财政收入多,老百姓日子好。

但外面世界不平静。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强大了,想打开中国市场。一些西方商人来中国沿海贸易,但不只是为了买卖,还想占便宜。

李铭感觉到危险,跟嘉庆说:“陛下,西方列强不怀好意。我们得加强国防,提高军事力量,防备着。”嘉庆意识到问题严重,下令增加军事投入,改进武器,训练军队。

在李铭建议下,朝廷派官员和学者去西方学技术和军事理论。他们回来后,用学到的知识让国家军事和科技进步。

但西方列强不满足,要求中国多开港口、降低关税。朝廷一些大臣想妥协,觉得和列强冲突不好。李铭坚决反对:“不能一首让步。要是屈服,他们会更过分,国家主权和安全都保不住。”

在李铭坚持下,朝廷态度强硬,拒绝了列强要求。列强软的不行,就武力威胁,派舰队到沿海挑衅。

李铭积极防御,亲自到沿海视察,布置工事。他鼓励士兵保卫国家尊严。士兵们士气很高,严阵以待。

但列强军事强。他们发动小战争,攻打沿海城市。清军抵抗得顽强,但武器和技术不如人家,还是受了损失。

战争关键时候,李铭不顾自己老了,到前线指挥。他用军事知识,定了巧妙战术,打击敌人。打了一阵,列强看赢不了,暂时停了进攻。

这场战争让朝廷和百姓知道跟西方列强的差距。李铭趁机跟嘉庆说要加快改革,全面学西方技术和制度。嘉庆听了,决定全面改革。

朝廷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办工厂,发展工业。还改革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治。教育上,扩大教育范围,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的人才。

在李铭带领下,改革有了成效。经济发展,军事变强。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变化,不敢随便开战。中国慢慢强大,在国际上地位提高。

李铭完成使命后,安静地去世了。他一生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激励后人进步。

李铭去世后,他推动的改革没停。他的继任者接着改革,让国家发展更好。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