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她并不知道,胡义巧用自己和两名战士在对面山岭休息的假象,这利用人的惯性思维,让鬼子误以为八路军己离开,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周边区域的警惕。这一心理战术,恰似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地将鬼子引入了死亡陷阱。
从兵力上看,虽然暂时减少了两名战斗人员,但却成功迷惑了敌人,为后续的伏击创造出其不意的效果。战斗迅速结束,有力地证明了胡义高超的指挥艺术。日后,宋晓慈定会明白这场战斗背后的深意。毕竟,敌人有 45 人,是我方 9 名战斗员兵力的五倍,而且全都是战斗经验丰富的日军精锐,也只有这样的精英才有资格进入执行特种作战的挺进队。
胡义敢设下这场伏击,关键在于他精心谋划的第二个战术布局——让马良、陈冲以及各自一名战友换上短枪盒子炮。胡义正是看中了盒子炮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独特优势,才果断下令让马良、陈冲等人换装盒子炮。
说起盒子炮,这可是在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武器,它默默见证了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艰难历程。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毛瑟 C96,它于1895 年由费德勒三兄弟利用业余时间,凭借智慧和灵感,设计制造出了这款独特的手枪。工厂老板保罗·毛瑟敏锐地察觉到它的潜力,迅速为其申请专利。
毛瑟满心期待能将它推荐给德国军方,成为德军的制式装备,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外形不够精巧、射击精度欠佳以及造价高昂等诸多因素,毛瑟 C96 未能得到德国军方的青睐。最终,鲁格 P08 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制式手枪。此后,保罗·毛瑟并未放弃,西处奔走,向欧洲各国推销这款手枪,然而首到 1939 年毛瑟停产,它始终未能在欧洲找到买家。
难道毛瑟 C96 真的不堪一击?实则不然。它有着诸多令人瞩目的优点:自动待机和自动上膛功能,让它能够实现连续射击,堪称真正的自动手枪;10 发或 20 发的大容量弹匣,使其在火力持续性上表现出色;有效射程可达 150 米,远超普通手枪。
但人无完人,枪也一样,它的缺点同样明显:其一,后坐力巨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使得新手很难驾驭;其二,枪支重量远超一般手枪,长时间携带和使用容易让人疲惫;其三,外观设计较为笨重,缺乏小巧精致的美感;其西,为实现自动连续射击,枪机设计过于复杂精密,这不仅增加了制造难度,还导致造价居高不下。
在欧洲列强的军事理念里,手枪主要用于自卫,要求小巧便携、精准度高,毛瑟 C96 的设计思路与他们的需求背道而驰,自然被弃如敝履。
谁能想到,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20 世纪 20 年代,各国列强对中国实施了严苛的武器禁运,步枪、机枪等重武器被严格限制流入中国。手枪却因种种原因成为了“漏网之鱼”,这为毛瑟 C96 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当时,一位在华担任军事教官的德国陆军元帅,与毛瑟公司交情匪浅。在毛瑟的极力劝说下,这位元帅将毛瑟 C96 推荐给了中国军队。因其附带一个形似盒子的木制枪套,英文“BOX”在翻译时出现偏差,这把枪在中国战场上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驳壳枪。
进入中国的毛瑟 C96 型号多样,有 7.63 毫米口径的 M1896、9 毫米口径的 M1916、7.63 毫米口径的 M1932。中国各地兵工厂纷纷对其进行仿制,由于各型号存在细微差异,中国军民还赋予了它许多形象的昵称,像自来得、二十响、快慢机、德国大镜面、盒子炮、盒子枪等,不过最常用的还是驳壳枪。
彼时的中国,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沼,军事理论体系混乱不堪,战斗方式也相对落后,大多依赖人海战术,对武器的精细化战术运用并无太多讲究。毛瑟 C96 的高射速和超大弹容量,使其在近距离作战时优势尽显,正好弥补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不足。在冲锋陷阵时,它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大量子弹,发挥出强大的火力压制效果,甚至可以当作冲锋枪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胡义正是看中了盒子炮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独特优势,才果断下令让马良、陈冲等人换装。也正是凭借对武器特性和战术运用的深刻理解,以及战士们的默契配合,才得以在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得令人咋舌的情况下,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优良的武器装备完成这次绝地反杀。
第三个战术,是胡义改变惯常伏击战中对机枪的使用方式。常规情况下,机枪作为压制对方火力点、杀伤敌方攻击队伍的武器,掩护己方攻击队伍形成更好的攻击态势。而在伏击战中,要求机枪利用地形和突然性,对被伏击的敌方队伍进行精确点射,以求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使其无法再组织起有效反击,最终被全歼。
像两山夹一川这种地形,伏击方发动奇袭时,一般都是从前向后收割被伏击的敌方“人头”。但胡义这次却一反常态,采用从后向前的方式,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名堂呢?
第一,胡义判断,鬼子前队遭到火力集火必定伤亡惨重。长期和日军交手的经验告诉他,在抗战初期,鬼子凭借装备、训练以及领先的军事理论优势,对中国军队形成了全方位碾压。以至于他们的一个大队就敢追着一个师的国军打,还能轻易取胜。他们对根据地也时常只出动一个大队深入腹地进行扫荡,出入如无人之境。
在鬼子的惯性认知里,敢和自己交手的才是国军主力,而国军一般在兵力超出自己 4 倍以上时,才敢正面和自己一战。基于这样的认知,胡义判断,一旦突袭打响,鬼子指挥官会认为自己被八路连级主力埋伏了。那么前面山谷口袭击自己的,应该是八路一个排。在地形条件如此差的地方强行突击,会使部队伤亡惨重,而且前面情况未知,风险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