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沫兮推开会议室的门,外面的风夹着尘土扑面而来。她没有回头,脚步坚定地穿过走廊,蒲锦继紧随其后,手里攥着那张写有“陈国栋”名字的纸条。
“先去哪?”他问。
“市里。”叶沫兮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越快越好。”
两人上了车,蒲锦继发动引擎,车子驶出厂区时,天边己经泛起鱼肚白。昨夜的风波还未平息,布料厂那边的消息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供应链。
蒲锦继一边开车一边说:“王姐己经联系了另外几家老厂,他们也在观望,但态度比布料厂更谨慎。”
“谨慎是好事。”叶沫兮靠在座椅上,眼神微眯,“说明他们还没完全倒向对方。”
“你觉得他们会同意合作吗?”
“只要我们能给他们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她顿了顿,“政策压下来,没人能独善其身。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抱团取暖。”
蒲锦继沉默片刻,点头道:“我会安排人手跟进。”
车子驶入市里,街道还笼罩在晨雾中。叶沫兮让蒲锦继先送她到轻工局附近的一处茶馆——那里是她约见几位退休干部的地方。
“你一个人进去?”蒲锦继有些不放心。
“我有分寸。”她下车前看了他一眼,“你去找财政局那位朋友,再确认一下陈国栋最近的动向。还有……”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他,“看看能不能查到李建国和陈国栋之间有没有什么公开的合作记录。”
蒲锦继接过本子,点点头:“好。”
叶沫兮走进茶馆时,几位老人己经在等她了。她落座、泡茶、寒暄,动作娴熟得不像个年轻女子。几轮茶水过后,话才慢慢热络起来。
“小叶啊,听说你们厂最近被卡得挺惨?”一位姓林的老干部端起茶杯,意味深长地看着她。
“确实有点麻烦。”叶沫兮笑了笑,“不过,我这次来,不是为了诉苦,而是想请教几位前辈,咱们这个行业的路,还能怎么走?”
林老放下茶杯,和其他两位交换了个眼神,缓缓说道:“现在的政策风向,确实不太利于私营企业。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哦?愿闻其详。”
“轻工这块,上面的意思是扶持国企,淘汰落后产能。可问题是,很多国企其实也并不先进。他们缺技术、缺管理,甚至缺资金。如果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说不定反倒能站稳脚跟。”
叶沫兮眼睛一亮:“所以,如果我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整改达标,或许能争取到一些资源倾斜?”
“聪明。”林老笑了,“你这丫头,脑子转得快。”
离开茶馆时,阳光正好洒在她的脸上。她站在街角,看着远处的高楼,心中己经有了新的方向。
回到厂里后,她立刻召集王姐、赵志刚等人开会。
“暂停扩张没错,但我们不能停摆。”她开门见山,“我要你们今天就开始联络所有合作厂商,提出一个联合整改计划:我们可以提供质检流程优化方案,协助他们申请资质复审,同时共享我们的采购渠道。”
王姐皱眉:“可我们现在自己都自顾不暇,还要帮他们?”
“正因为我们也需要活下去。”叶沫兮语气坚定,“只有大家都活下来,我们才有市场,才有订单,才有话语权。”
会议持续了一个上午,最终确定了第一批合作名单。王姐负责联络老厂,赵志刚则带着团队开始整理技术文档,并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整改模板。
与此同时,蒲锦继也带回了新消息。
“陈国栋最近频繁出入市政府大楼。”他将一张草图递给叶沫兮,“而且,他名下有一家叫‘宏远物资’的公司,注册时间是五年前,法人代表是他妻子。”
“五年……”叶沫兮喃喃重复,脑海中闪过账本上的日期,“那时候,李建国还在任。”
她抬起头:“你有没有办法查这家公司的财务流水?尤其是和李建国有关的往来记录?”
蒲锦继沉吟片刻:“难度不小,但可以试试。”
“那就尽快。”她的眼神变得锐利,“我有种预感,李建国的账本上,一定藏着更大的秘密。”
接下来几天,整个工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备战状态。白天,各部门负责人穿梭于车间与办公室之间,忙着调整流程、更新标准;夜晚,灯光通明的质检室里,技术人员仍在反复测试产品数据,确保每一项指标都符合最新要求。
员工们的士气一度低迷,但在叶沫兮亲自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她的一番话重新点燃了大家的信心。
“我知道这段时间大家都很累。”她在台上说,“但请记住,审查不是终点,而是一次筛选。谁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谁就能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她走到台前,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不是来求你们拼命的,我是来告诉你们,我们有能力打赢这一仗。只要你们愿意跟我一起拼。”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久久不散。
就在所有人全力以赴的时候,蒲锦继悄悄派人调查“宏远物资”的动向,并通过老关系打听陈国栋的背景。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有序推进之时,一封匿名信悄然出现在叶沫兮的办公桌上。
信封上只写着两个字:小心。
她拆开信,里面是一张模糊的照片,照片中,陈国栋正和一个男人在一家高档饭店吃饭。那个男人的脸被遮住了一半,但从轮廓看,竟与周宏涛有几分相似。
她的心猛地一沉。
“蒲锦继!”她大声喊。
门外的脚步声迅速靠近。
“怎么了?”
她把照片递给他,声音低沉:“你说,周宏涛背后,是不是有人早就盯上我们了?”
蒲锦继接过照片,脸色瞬间变了。
“不只是周宏涛。”他低声说,“恐怕,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