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从书院回来时,天色己晚。他推开府门,迎面扑来一阵冷风,吹得他裹紧了外袍。张成提着灯笼候在影壁前,见老爷回来,忙低声禀报:“霞儿格格还在书房等您。”
刘墉点点头,径首往书房走。推开门,果然看见霞儿坐在案几旁,手里拿着一份折子,眉头紧锁。
“怎么还没歇?”他问道,顺手摘下帽子搁在架子上。
霞儿抬头看了他一眼,把折子递过去:“六王爷刚送来的,说和珅那边又开始动作了。”
刘墉接过一看,果然是几份弹劾奏章,言辞激烈,指责他擅自更改皇子教育章程,意图颠覆祖制。他冷笑一声,将折子撂在桌上。
“他们倒是勤快。”他说,“可皇上没表态,他们也不敢真动我。”
霞儿却不轻松:“爹,这次不一样。有人放出话来,说您这是要让皇子学些‘匠人手艺’,将来做不成明君。”
刘墉沉默片刻,缓缓道:“他们怕的不是皇子学什么,而是怕自己那点老本本被丢进火盆里。”
霞儿望着他,眼中闪过担忧:“那怎么办?”
刘墉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深沉,檐角挂着一轮残月,像极了当年他在江南查案时见过的一弯冷光。
“该去拜访几位老大人了。”他轻声道。
翌日清晨,刘墉便带着刘安,逐一登门拜访几位保守派重臣。
第一位是礼部尚书孙文渊,年过七旬,须发皆白,素以守旧著称。他一听说刘墉来访,皱眉不语,只端坐堂中,等着对方开口。
刘墉行礼后落座,先寒暄几句,再慢慢切入正题:“孙大人,此次皇子课业改制,并非全然摒弃经义,实为添补实务之需。若无算术、舆图、水利之学,将来皇子亲政,岂能通晓国计民生?”
孙文渊冷冷一笑:“治国之道,在于修身齐家,不在雕虫小技。你这般改弦更张,莫非是要让皇子们去做账房先生?”
刘墉不恼,反问:“那孙大人可知,去年漕运亏空三百万两银子,是因为哪处码头水位标错了刻度?”
孙文渊一时语塞。
刘墉趁机道:“学生并非否定圣贤之道,只是希望皇子们既懂仁义道德,也知民生疾苦。如此,方能真正治国安邦。”
孙文渊沉吟良久,终未置可否,但态度不再如先前那般强硬。
接下来的几日,刘墉接连拜访了几位重臣,有户部侍郎赵启明、兵部尚书李敬之、翰林院掌院学士周世昌等人。
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倾听对方的疑虑,再一一解释新课程设置的初衷与意义。有时遇到顽固之人,他也不争辩,只淡淡一笑,留下一句话:“诸位大人不妨亲自看看书院如何授课,再作定论。”
这几日下来,虽未立即赢得支持,但至少,那些原本高声反对的大臣,语气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朝堂之上,争论仍在继续。
和珅站在丹墀之上,手中笏板举得极高:“陛下,刘墉此举,实为擅权乱政!皇子乃九五之尊,岂能整日与账本、地图为伍?此等学问,不过市井之徒所习,岂能入皇家讲席!”
乾隆微微抬眼,目光落在刘墉身上。
刘墉上前一步,拱手道:“臣不敢擅权,亦不敢悖逆祖宗之法。只是如今国事日艰,若皇子不通实务,何以应对变局?”
和珅冷哼:“你口口声声实务,可曾想过,皇子若沉迷于此,反倒荒废了经史子集?”
刘墉不动声色,缓缓道:“臣愿立军令状——三年之内,若有皇子因实务之学而误了经义,臣甘愿受罚。”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乾隆沉吟片刻,终于开口:“既然如此,朕便准你试行三年。若成效不佳,唯你是问。”
和珅脸色微变,却无法再反驳。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
几日后,又有御史参奏刘墉私设“异端学派”,妄图动摇国本。更有传言称,书院中竟教授“西洋算术”“海外地理”,甚至有人绘出了“天下全图”,连番邦疆域都标注其上。
这些流言传到宫中,几位保守大臣再次群起攻之,要求严查书院教学内容。
刘墉听闻此事,没有慌乱,反而亲自带了几名皇子前往乾清宫,当众演示新式课程。
皇子们手持纸笔,在案几上计算赋税盈亏,分析黄河水势,甚至还能根据地图推测边关战事走向。
乾隆看着这一切,神色复杂。
最终,他轻轻点头:“看来,未必是坏事。”
尽管如此,仍有几位大臣不肯松口。
尤其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周世昌,此人德高望重,门生遍布朝野,若不能说服他,恐怕后续阻力不小。
于是,刘墉决定私下再访一次。
这日午后,他独自一人前往周府,未带随从,只穿了一件寻常官服。
周世昌正在书房看书,听仆人通报,愣了一下,才命人请进来。
两人见面,略施礼节,各自落座。
刘墉开门见山:“周大人,我知道您心中顾虑。但请您相信,我并非要抛弃经义,而是想让皇子们多一条治国之路。”
周世昌盯着他,许久才道:“你说得轻巧。可一旦开了这个头,往后谁来守住祖宗之法?”
刘墉沉声道:“祖宗之法,贵在传承,而非僵化。若一味墨守陈规,国家何以应对外患内忧?”
周世昌沉默。
刘墉继续道:“您若愿意,我可以请您主持编纂一部《历代典籍辑录》,由翰林院牵头,整理经典古籍。这样,既能保传统,又能显您的功绩。”
周世昌闻言,眼神微动。
半晌,他叹了口气:“刘大人,你确实心思缜密。”
刘墉微微一笑:“我只是想让大清的未来,走得更稳一些。”
数日后,周世昌在朝会上突然发言,表示愿意配合书院的教学改革,并提议设立“经典研修班”,供皇子们深入学习儒家经典。
此言一出,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纷纷附议。
和珅脸色铁青,却无法阻止局势的转变。
然而,就在刘墉以为风波将息之时,一封匿名信悄然出现在他的案头。
信中写道:“书院之中,藏有一人,身份可疑。若不早除,恐酿大祸。”
刘墉看完,手指收紧,眼神骤然锐利。
他缓缓将信纸收入袖中,望向窗外暮色中的紫禁城。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未结束。
而这一次,敌人可能就藏在书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