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回到府中,己是掌灯时分。他将那封匿名信取出,放在案头,烛光映着纸上的墨迹,字句如刀锋般冷冽。
张成站在一旁,低声问:“老爷,这事要不要查?”
刘墉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缓缓将信折起,放进袖中。“先不急。”
霞儿从内室出来,见他神色凝重,便轻声道:“爹,书院那边如今风头正紧,您得当心些。”
刘墉点头,却未多言。
次日清晨,书院照常开课。皇子们早己习惯了新式课程的节奏,晨读之后,便是算术、舆图、水利等实务课程。几位年长皇子甚至开始研究赋税盈亏、漕运调度,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模样。
午后,乾隆突然驾临书院。
消息传到刘墉耳中时,他正在给皇子讲授黄河水文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听闻圣驾亲至,他只淡淡一笑,继续讲课,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乾隆步入讲堂时,皇子们齐齐起身行礼。他摆摆手,示意免礼,目光落在案几上摊开的地图与账册上。
“朕听说你们最近学了些新鲜东西?”他随意问道。
一位皇子上前一步,恭敬道:“回父皇,儿臣们刚学会计算漕粮损耗,并拟定了一个减耗方案。”
乾隆挑眉,示意他呈上来。
皇子双手奉上奏章,乾隆接过一看,竟是以图表结合文字,详细列出了各段河道运输成本与损耗比例,末尾还附有改善建议。
他翻阅片刻,微微颔首。
这时,和珅也随驾而来,站在一旁,脸色不太好看。
乾隆合上奏章,看向刘墉:“你这法子,倒真有些成效。”
刘墉拱手:“陛下英明,实用之学并非摒弃经义,而是补其不足。若皇子不通实务,将来何以决断军国大事?”
和珅冷哼一声:“纸上谈兵罢了。”
刘墉不恼,只道:“和大人若有兴趣,不妨亲自考校一番。”
乾隆闻言,竟真的命几位皇子当场答题。
题目是:若明年黄河汛期提前半月,该如何调度人力物资防洪?
皇子们略作沉思,便纷纷动笔书写。不多时,答案一一呈上。
乾隆一一过目,眉头渐渐舒展。他看着那些条理清晰的应对策略,终于露出笑意。
“不错。”他缓缓开口,“看来,朕没选错人。”
和珅脸色铁青,却无话可说。
数日后,朝会上,乾隆当众宣布:“皇子教育改革,成效显著。自今而后,书院课程照此施行。”
满朝哗然。
保守派大臣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出声反对。
周世昌站出来说道:“臣愿主持经典研修班,确保皇子不忘祖宗之法。”
这话一出,等于变相支持了刘墉的改革。
和珅站在殿角,眼神阴郁。
散朝后,他回到府中,几个老婆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
“老爷,皇上这是彻底偏袒刘罗锅了!”大兰子最先嚷起来。
“可不是嘛!”二兰子冷笑道,“我看咱们家老爷这些年白忙活了。”
和珅沉默不语,只是端起茶盏,慢慢品了一口。
管家刘全凑近低声问:“老爷,要不要……做点什么?”
和珅抬眼看了他一眼,嘴角微扬:“不急。”
书院之中,气氛却愈发活跃。
皇子们的进步让老师们士气高涨,连带整个京城的官学都掀起了一股实务教学热潮。
某日,刘墉召集书院诸师,商议下一步课程安排。
刘安在一旁提醒:“老爷,那封匿名信的事还没查清楚呢。”
刘墉点头:“我知道。”
“要不要派人暗查?”
“不必。”刘墉目光深沉,“让他们跳,越跳越好。”
春去秋来,转眼己是一年后。
皇子们在一次模拟政务考核中表现尤为出色。他们不仅通晓经典,还能熟练运用实务知识处理政务难题。
乾隆亲自观看了这次考核,心中甚慰。
考核结束后,他召见刘墉。
“你做得很好。”他说,“朕原本以为你不过是个能说会道的书生,没想到竟能办出如此成效。”
刘墉躬身道:“臣不敢居功,只是尽力而为。”
乾隆望向窗外,良久才道:“朕记得你说过,治国不能只靠经义,还得懂民生。”
刘墉答:“正是。”
乾隆轻轻点头:“那你可愿,再进一步?”
刘墉微微一怔。
乾隆却没有再说,只道:“回去吧。”
然而,就在刘墉准备离开时,一封密报送到了他的手中。
“书院之中,果然有人来历不明。”
刘墉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人的名字——李慎之,书院新聘的一名教习。
据查,此人曾在江南游历多年,接触过不少西洋书籍,甚至精通火器制造。
更可疑的是,他与一位远在西域的神秘人物有过往来。
刘墉看完,神色不动,只将密报收入怀中。
夜色渐深,他独自一人走进书院深处,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谁。
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泛着银辉。
忽然,一道黑影从廊下闪过。
刘墉停下脚步,静静望着那处阴影。
“李慎之。”他低声道,“你到底是谁的人?”
黑暗中,传来一声轻笑。
笑声不大,却带着几分讥诮。
“刘大人果真心思缜密。”
声音落下,那人缓缓走出,果然是书院教习李慎之。
刘墉看着他,目光锐利如刀。
“你为何而来?”
李慎之微笑:“只为一场变革。”
刘墉皱眉:“什么变革?”
李慎之缓缓走近两步,压低声音:“不是为了大清,是为了天下。”
话音未落,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刘墉猛地回头,只见数名锦衣卫悄然逼近。
他心头一震,知道今晚之事,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而李慎之却依旧站在原地,神情从容,仿佛早己料到这一幕。
刘墉缓缓后退一步,眼中寒光乍现。
“你到底是谁的人?”
李慎之嘴角微扬,轻声道:
“你不该问我是谁的人……你应该问问,你究竟是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