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清做皇帝

第95章工程竣工大庆典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到大清做皇帝
作者:
著书立说事
本章字数:
5028
更新时间:
2025-06-13

洪水过后,工地一片狼藉。泥泞中残存的沙袋和断裂的木桩像无声的控诉,而刘墉站在堤坝边缘,望着那片被冲毁又重新修复的土地,眼中没有丝毫疲惫。他知道,这场灾难只是暂时的胜利,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几天后,乾隆亲自下旨,宣布水利工程竣工,并命人筹备一场盛大的庆典,以表彰功臣、安抚民心。消息传开,百姓欢腾,百官振奋。唯有一个人,在京城某处深宅之中,握紧了拳头,嘴角浮起一抹冷笑。

庆典筹备如火如荼地展开。宫中派出礼部官员主持大局,工部、户部也纷纷调派人手协助。然而,本该由和珅负责的部分却迟迟未见动静。他虽己被削职抄家,但因工程涉及多方,仍需其出面协调部分旧部。可他对此事态度敷衍,甚至故意拖延,使得多个环节陷入混乱。

刘墉察觉到不对劲,便亲自接手调度,一边安抚工匠,一边联系各部官员,迅速补上漏洞。张成与刘安则西处奔走,确保物资按时到位,人员安排妥当。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仿佛那些暗流涌动的阴谋从未存在过。

庆典当日,阳光明媚,江风轻拂,堤岸两侧彩旗飘扬,鼓乐齐鸣。百姓们早早聚集在岸边,翘首以盼。乾隆身着龙袍,端坐于临时搭建的御台上,神情庄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肃穆而热烈。

随着礼炮三响,庆典正式开始。礼部尚书宣读圣旨,宣告水利工程正式竣工,为江南带来千年福祉。随后,工匠代表上前谢恩,百姓欢呼震天。

接着,便是对功臣的表彰。乾隆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刘墉身上:“刘爱卿,此次治水之功,非你莫属。朕特赐你金印一枚,加封太子少保,以示嘉奖。”

刘墉跪地谢恩,神色平静,语气恭敬:“臣不敢居功,皆赖皇上英明,众臣协力,方得此大功。”

乾隆满意地点点头,挥手示意众人起身。

就在这时,和珅站在人群末尾,嘴角微微抽动,低声嘀咕了一句什么。他的声音不大,却被身旁几位大臣听见。几人交换了个眼神,脸上露出几分不屑。

刘墉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转头看了他一眼,目光平静如水,却让和珅心中一凛。他强压下心头怒意,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低头拱手道:“恭喜刘大人,功成名就,实乃朝廷之福。”

“和大人言重了。”刘墉淡淡一笑,“如今你己无官在身,若能放下过往,或可安心度日。”

和珅皮笑肉不笑地应了一声,随即转身离去,背影略显佝偻,却透着一股不甘的狠劲。

庆典继续进行,歌舞升平,百官敬酒,百姓欢呼。刘墉成了全场焦点,无论走到何处,皆有人上前致意,称颂其德政。他一一回应,举止从容,谈吐有度,尽显宰相风范。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御台之上,乾隆举杯遥敬:“今日之功,不仅在于修筑一道堤坝,更在于安定一方百姓。朕望诸位爱卿,以此为榜样,勤勉为国,不负苍生。”

众人齐声高呼:“万岁——”

刘墉举杯饮下,目光投向远方。他知道,这一场庆典不过是一场短暂的休憩,真正的较量尚未结束。

果然,就在庆典接近尾声之际,一名小吏匆匆赶来,附耳在刘墉耳边低语几句。刘墉眉头微皱,随即起身,悄无声息地离开御台。

他来到偏殿,只见刘安早己等候多时,脸色凝重。

“老爷,我们在工地附近发现几名可疑之人,行迹诡异,似是在勘察地形。”刘安低声禀报。

刘墉沉思片刻,缓缓道:“和珅虽被削职,但他背后仍有势力未清。这些人……恐怕是冲着我们来的。”

“是否要立刻缉拿?”刘安问。

“先不必打草惊蛇。”刘墉目光冷峻,“我们要做的,不是抓几个人,而是揪出背后的真正主谋。”

刘安点头:“属下明白。”

两人正欲返回御台,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原来,一群孩童不知从哪跑进了庆典现场,手中举着花灯,嬉闹着穿梭其间。人群顿时哄笑起来,气氛再度活跃。

然而,刘墉却敏锐地注意到,其中一个孩子腰间系着一根红绳,绳结样式极为特别,正是江湖中某些隐秘组织的标记之一。

他不动声色地对刘安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悄然靠近那名孩童,伸手轻抚其衣襟,顺势将那根红绳摘下。

孩童毫无察觉,依旧嬉笑着跑远。

刘安回到刘墉身边,将红绳递上:“这绳结……我在一处密档中见过,属于一个名为‘赤影’的组织。”

“赤影?”刘墉眉头一挑,“他们竟也涉足此事。”

“看来,和珅的背后,不止是朝堂上的旧党。”刘安低声说道,“还有江湖势力。”

刘墉沉吟片刻,缓缓道:“回去之后,彻查这个‘赤影’,我要知道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是。”

两人正准备离开,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只见一名侍卫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启禀刘大人,宫外来了一名自称是和府旧仆的人,说有要事求见。”

刘墉与刘安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警觉。

“带他进来。”刘墉沉声道。

不多时,一名身穿粗布短褐的男子被带入殿内。他满脸风尘,神色紧张,一见到刘墉便扑通跪下:“小人求见刘大人,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要禀告!”

“说吧。”刘墉神色不变。

男子咽了口唾沫,压低声音道:“小人原是和府管家,前几日无意中听到和珅与一位神秘人密谈,说要在庆典上动手,毁掉堤坝,让您身败名裂。”

刘墉面色一沉:“他们在何处密谈?”

“就在和府废墟后的书房里。”男子答道,“那位神秘人戴着斗笠,看不清面容,但说话带着南方口音。”

“你为何来告诉我?”刘墉盯着他问道。

男子低下头,声音发颤:“因为……因为小人不想再卷入这些是非。和大人己经倒了,可他还不死心,非要拉着别人陪葬。小人只想过太平日子。”

刘墉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你做得很好。”

他转向刘安:“立刻派人前往和府废墟,调查此事。”

“是。”

男子见状,连忙磕头:“小人告退。”

刘墉摆了摆手,任由他退下。

待他走远,刘安才低声问道:“老爷,您相信他吗?”

“真假暂且不论。”刘墉缓缓道,“但至少,这件事提醒我们,和珅并未真正倒下。他还在蛰伏,等待时机。”

“那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加强戒备,同时……”刘墉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锋芒,“我们要让他自己跳出来。”

刘安点头:“属下明白了。”

此时,远处的庆典仍在继续,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一场新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刘墉转身望向夜空,星河璀璨,一如当年初入朝堂之时。他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

“和珅啊和珅,你以为我真会放你一马吗?”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