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未歇,长安城内却己悄然发生变化。新政势力在连番应对高句丽与匈奴的暗流之后,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喘息之机。李想立于工坊高台之上,望向远处忙碌的身影,心中隐隐生出一丝清明——乱世之中,唯有根基稳固者,方能笑到最后。
他深知,若欲真正立足于三足鼎立之势中,单靠谋略与权术远远不够,必须从根基建起,以民为本,以军为盾,以粮为刃。
“将军。”墨家弟子轻声唤回他的思绪,“陛下己在太常寺等候多时,说是要商议水利之事。”
李想微微颔首,整了整衣袍,缓步下台。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他在乱世中踏出的每一步。
春水初涨,渭水两岸的土地尚未完全解冻,但新政的治水大军己然开拔。李想亲自督工,调集各地工匠与农夫,在渭河上游修建水坝与分渠,意图引水入田,解决关中地区常年旱涝不均的问题。
“此渠名为‘惠民’,意在泽被万民。”他在开工仪式上说道,声音沉稳有力,“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今日我们修渠,不只是为了灌溉农田,更是为了安抚民心。”
不少老农起初对此心存疑虑,毕竟历代王朝皆有兴修水利之举,却往往劳民伤财,最终不了了之。然而,当第一道分渠成功将河水引入干涸的田地,的泥土泛起生机,百姓们的眼神中才真正燃起了希望。
王临站在高处,望着那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嘴角浮现一抹笑意:“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李想拱手作揖,并未多言。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与此同时,新政在农技推广方面也取得突破。李想命人将《齐民要术》中的精要整理成册,结合墨家机关术改良的犁具与播种器,制成简明易懂的图谱,分发至各县乡里。
“此物名曰‘双铧犁’,可一人操作,一日耕田十亩。”他在田间亲自示范,动作熟练,令围观的农夫惊叹不己。
一位年长的老者蹲下身,抚摸着铁制犁头,眼中满是激动:“这……这是神仙造的东西吧?”
“不是神仙。”李想微笑答道,“只是人心罢了。”
百姓渐渐接受这些新式农具,田间地头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粮食产量虽尚未显现质的飞跃,但己有明显提升。新政势力所辖之地,百姓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军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想深知,乱世之中,军队才是最根本的保障。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设立武备学堂,挑选年轻士卒加以培养,同时引进墨家机关术打造新型战车与弩机,使军队战斗力大增。
“战场如棋局,胜负只在一子之间。”他在校场巡视时对将士们说道,“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子。”
士兵们听后士气高涨,训练愈发刻苦。每日晨曦初露,便可见他们列阵操练,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震天。
王临亲临检阅,看到这一切,不禁感叹:“昔日疲弱之兵,如今竟有如此气象,实乃新政之幸。”
李想却并未松懈,他深知,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
随着新政势力的崛起,各方目光纷纷投来。原本对其不屑一顾的地方豪强,开始重新审视这支新兴力量;而那些曾与新政有过摩擦的诸侯,也不得不考虑是否该调整策略,以应对这个迅速壮大的对手。
“他们看我们的眼光变了。”史氏在一次占卜后低声说道,“有人畏惧,有人忌惮,也有人……蠢蠢欲动。”
李想静静听着,手指着青铜鼎上的篆文。那些文字依旧沉默,却似乎隐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力量。
“变数将至。”他说。
史氏点头,将龟甲收入袖中,转身离去。夜色渐浓,青铜鼎在月光下泛起幽幽铜绿,仿佛在回应即将到来的风暴。
正当新政各项事务稳步推进之时,一封来自辽东的情报悄然送至李想案前。
“阿骨利部族内部出现分歧,部分将领怀疑新政诚意,主张与高句丽结盟。”
李想看完信件,眉头微蹙。他早己预料到高句丽不会轻易罢休,如今看来,他们的阴谋仍在继续。
“传我命令,派遣使者前往右谷蠡王部族,务必澄清误会,并加强边境防御。”他果断下令。
“是。”属下领命而去。
李想负手而立,望向远方。长安城外,春日初临,万物复苏,而他心中却清楚,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夜幕降临,李想独坐书房,翻阅着最新的农政报告。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是他亲手绘制的新政蓝图。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将军!”一名墨家探子疾步入内,神色凝重,“我们在渔阳发现一批可疑之人,伪装成商贩,携带的地图上有新政各驿站标注,疑似敌方细作。”
李想缓缓合上书卷,眼中寒光一闪。
“带我去见他们。”
屋外,风雪又起,天地之间仿佛再次陷入混沌。